第12章 感悟十二:以人為鏡,見賢思齊(1 / 1)

孔子有一句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意思是說:“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爭取和他一樣;見到品德低下的人,要好好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將他作為反麵教材,改進自己的不足。”

在這裏,孔子告訴人們,應該學會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種理性主義的態度,在今天仍不失精辟。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生。一個人的能力、性格、習慣、愛好、所處的環境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等都是各不相同的,多樣的人生決定了我們每個人必然存在著差距。然而,差距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必須要找到並正視我們的差距,還要勇於改正我們的不足,以期縮短與優秀者之間的差距。而不是去掩飾我們的缺點和不足,不敢正視自己的差距,甚至嫉妒陷害比自己優秀的人。

我們也許無法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但我們也不想成為某某第二,即使成為某某第二,也可能被人認為東施效顰,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優秀的自己。也正因為要做一個優秀的自己,我們才需要不斷地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向比我們優秀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學習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們的為人處世之法,學習他們的道德品質。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意思是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達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意思是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引以為戒,改掉自己的缺點。”孔子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對於指導我們為人處世、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大有裨益的。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於人們的性格不同,愛好不一,職責有別,才能各異,因而其角色、成就、處境、地位就有所差異,這是必然的。人們應當坦然地對待這一切,讓差別成為促使自己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也”。我們要寬以待人,而不是嫉賢妒能。

韓非與李斯曾一同師事荀子,秦王政攻讀韓非著作後連連拍案叫絕,讚歎道:“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大臣李斯和姚賈害怕韓非得寵,便設計挑撥秦王政與韓非的關係,韓非便被囚入獄中被迫服毒自殺。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蘇東坡就曾因一幫小人構陷的“烏台詩案”而險些喪命。他的弟弟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用現代的俗語來說就是“人怕出名豬怕壯。”我們提倡公平競爭,提倡學習新知識,而絕非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強時總覺得心裏不舒服。

當代社會知識密集,技術繁雜,人才濟濟,群英薈萃。我們更應當見賢思齊,掌握真才實學並通過正當途徑趕上並超越強者。你追我趕,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激勵機製,減少那些“一個人是條龍,兩個人變成蟲”式的內耗。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古今中外,許多在事業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學習別人的優點及反省自己的不足的過程中,不斷進步並最終取得成功的。塞繆爾·杜威曾經說他就是在讀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傳記之後才形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商業習慣的。

路德·杜德利曾說過:“在文學上,我總是隻與我認為很不錯的老朋友交往,我的朋友是經過我長期選擇的。和我的朋友們在一起,我變得越來越崇高,創作的願望也愈來愈強烈。我總能從我的朋友那兒得到益處,十之八九都是這樣。”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同優秀的人往來,不斷地學習他們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鞭策自己不斷地向他們靠近,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使自己提升到與他們相同的層次,並最終成為一個和他們同樣優秀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