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說:“從來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麼辦才好。”
孔子希望一個人在做一件事前多動一動腦筋,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有沒有更好的途徑,可以讓事情做起來事半功倍,而不是稀裏糊塗般地對待眼前的問題。
有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在暑假來臨的時候,他對父親說:“我不要整個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錢,我要找份工作來做。”
父親大吃一驚,對他說:“好啊,我要想辦法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現在工作實在是不好找。”
“您沒聽明白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您給我找個工作,我要自己找。”
這位少年在求職廣告欄仔細尋找,找到了一個很合適自己的工作,他比廣告上要求的時間提前到達了二十分鍾,可是他看到已經有20個男孩兒排在那兒,他愣住了,他隻是隊伍裏的第21名。怎樣才能引起特別注意而競爭成功呢?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了幾個字,然後折得整整齊齊,請秘書交給了老板。
老板看了之後大笑起來,因為紙條上寫著:“先生,我排在隊伍的第21位,在你沒有看到我之前,請不要急於作決定。”
他最後得到了這份工作。
處於第21的位置,是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的,但動腦筋的結果卻是他戰勝了處於有利位置的對手。
作為商人,頭腦靈活更是其必須具備的素質,隻有勤於動腦,善於觀察、分析和總結,才能在競爭極為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始終處於領先的地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有一年,市場預測表明:該年度的蘋果將供大於求,這使得眾多的蘋果供應商和營銷商暗暗叫苦,他們認為自己必將蒙受重大的經濟損失。
某個聰明的商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蘋果還在樹上時,他就把自己剪好的“喜”、“福”、“吉”、“壽”等紙字貼在蘋果向陽的一麵。由於貼了紙的地方陽光照射不到,蘋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跡——比如貼的是“喜”字,蘋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喜”字。當別人還在愁自己的蘋果如何推銷時,而這位商人的蘋果卻早被搶購一空。
第二年,別人也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但是他的蘋果仍然賣得最火。原來,他又有了新的點子:蘋果上不僅有字,而且還能鼓勵“青睞者”成係列購買,即他的蘋果可以組成一句甜美的祝福語,比如“祝您壽比南山”、“祝您新婚快樂”、“永遠愛你”等等。於是,人們紛紛購買他的蘋果作為禮品送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勤於動腦,辦法總會比困難多。經常開動大腦,靈感就會像鳥兒一樣飛到你的心中,從而可以戰勝任何困難。生活中最需要我們的智慧,隻要我們肯於動腦,充分利用我們的聰明才智,一定能收獲一個輝煌的人生。
當我們遇到難題,實在無從著手時應該怎麼辦?孔子給了我們這樣一個處理方式。他在《論語·子罕》中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意思是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隻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雖然是聖人,但聖人也是人,不是神仙,他也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明白,因為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隻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領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