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陽貨》中有這樣一段話: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遊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隻是開個玩笑而已。”
原來,子遊在武城當縣長的時候教老百姓唱詩,孔子帶著一群弟子經過這裏的時候聽到了弦歌之聲,心情很舒暢,很開心。他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你要殺一隻雞何必去用宰牛的刀呢?宰牛的刀很大,殺雞的話,一隻小小的刀就夠了。我教你《詩經》是用來治國的,你如今在一個巴掌大的小小縣城,叫老百姓來學詩,未免有點大材小用了吧?言偃說:學生聽先生講過,君子學習禮樂就有愛心,小人學習禮樂就容易聽使喚。孔子馬上就改口說:同學們,阿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是在開玩笑。
孔子的“割雞焉用牛刀”後來變成了一句成語,比喻不必小題大做或大材小用。
我們常說“割雞焉用牛刀”,一方麵是出於一種自信,是對自己實力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麵就可能走向自信的反麵——自負,是對自身過高地評價。這種極端自負的心態,很容易造成自身的麻痹大意,進而鑄成大錯。
我們知道矛盾有主次之分,但我們也知道矛盾的雙方是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的,誰又能保證就在我們提著“殺雞刀”和“宰牛刀”分別對待的時候,就沒有這種變化產生?當我們發現殺雞刀已經無法應對眼前的形勢,而宰牛刀又沒帶在身邊的時候,再想臨陣換刀,恐怕為時已晚!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輸贏有的時候就是一步之遙,機會的喪失也可能隻在一念之間。抱著“殺雞”的心態怎會不麻痹大意?當我們洋洋自得,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時候,勝利的天平也許就傾向了另一方。
要想取得100%的成功,就要做好200%的準備,膽大也要心細,創新不失謹慎,提著牛刀上陣,讓人心裏有底,一旦發生意外,手腳不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