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廣東省(1 / 3)

毛澤東同誌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毛澤東同誌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這座紅牆綠瓦、古樸莊重的古老建築,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餘年曆史。它原為孔廟,後改為番禺學宮,占地麵積6300平方米,建築麵積約2100平方米。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適應國共合作以後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的形勢,由共產黨人倡議和主持、以國民黨的名義在廣州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培訓農民運動幹部。從1924年7月~1926年9月,先後舉辦了六屆農講所,培養了近800名農民運動幹部,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第一、二屆所址在越秀南路惠州會館,主任分別由彭湃、羅綺園擔任。第三、四、五屆所址在中山三路東皋大道1號,主任分別由阮嘯仙、譚植棠、彭湃擔任。第六屆所址在番禺學宮。每屆培訓1個多月~4個多月。

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於1926年5月開學,9月結束。學生有康富成、解學海、陸鐵強、朱積壘、吳芝圃、王首道、王建功、曹廣化等327人,來自全國20個省、區。教員蕭楚女、周恩來、彭湃、惲代英、李立三、阮嘯仙、周其鑒、趙自選、安體誠、於樹德等。毛澤東擔任所長,並親自給學生講授“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和“地理”3門課程,主編出版了1套《農民問題叢刊》。在廣州,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政治周報發刊理由》等20多篇重要著作。

農講所舊址紀念館全部按當年農講所的布局陳設,內有當年農講所的教務部、值星室、庶務部、軍事訓練部、圖書館、課堂、飯堂等。當年毛澤東同誌的辦公室兼臥室,設在東耳房,麵積約15平方米,室內陳設簡樸:一張大板床,一對竹箱,一個藤書架,一張辦公桌和幾張木椅。辦公桌上擺著墨硯、筆架和學生的筆記本。該館重視收集和整理文物資料。現有文物230多件,文物複製品2000多件,曆史照片10000餘張,資料6000多份,圖書10000餘冊。

1955年,周恩來同誌為該所題名:“毛澤東同誌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953~1971年,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董必武、鄧穎超等中央領導同誌曾先後到這裏參觀。

廣州起義紀念館和烈士陵園

廣州起義紀念館是以紀念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而建立的蘇維埃政府舊址為館址,位於起義路(原維新路)200號。

舊址原是國民黨廣東省會公安局,廣州起義期間的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在此建立。使用範圍包括院內大門、中樓(蘇維埃政府辦公地方)、南樓(警衛連宿舍)、北樓(起義指揮部)、拘留所等,總麵積約5990平方米。195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把南樓辟為廣州起義陳列室,對內開放。1987年對舊址維修複原,並成立廣州起義紀念館。葉劍英題書了館名,複原重建了被日機炸毀的南樓第三層和中樓右翼。中樓複原張太雷辦公室、蘇維埃政府會議室、救護室及蘇維埃委員辦公室等。南樓設置廣州起義史料輔助陳列展,再現當年廣州起義的曆史。北樓現為廣州市公安局使用。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中山三路紅花崗,是座大型陵園,麵積26萬平方米。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發動了廣州起義,後失敗,死難烈士多人,又有多人被反動派逮捕後英勇就義,都埋於此。為紀念革命先烈,1957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此興建了大型陵園,大門石壁上刻周總理題寫的“廣州公社起義烈士陵園”,氣魄雄偉。墓道兩旁有二十個大花壇,四季鮮花不斷;墓上密鋪青草,四周鬆柏常青;陵園東部有中朝人民血誼亭和中蘇人民血誼亭。園中人工湖還有湖心紀念亭,橫匾上書“血祭軒轅”,為董必武所題。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