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
紅八軍紀念館位於龍州縣龍州鎮新街,又名紅軍樓,由紅八軍軍部舊址、左江革命委員會舊址和新建的展覽陳列大樓構成。
軍部舊址為一幢法式三層樓房,磚牆、木板樓層;左江革命委員會舊址為一幢中式二層磚木結構樓房,這兩棟樓房原皆為“瑞豐祥”錢莊,鄧小平同誌1929年到龍州布置起義前期工作,1930年領導龍州起義勝利,創建紅八軍時,在此辦公和居住,為紅八軍的指揮機關。此期間,鄧小平同誌於軍部門前種下兩株柏樹,現仍蔥鬱遒勁,生機勃勃。鄧小平同誌在1971年、1978年曾兩次問起這兩株柏樹的生長情況。新建陳列展覽樓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現代建築風格,收藏和陳列紅八軍將士的史物。
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區中山北路96號(原桂北路138號)。
舊址建築坐東朝西,三開間二進,長方形二層中式木結構建築,建築麵積800平方米。原為黃曠達的“萬祥醋”店房。1938年11月下旬李克農率工作人員到桂林,建立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租下這幢房子作辦公用地。辦事處樓下為警衛室、值班室、辦公室、救亡室,樓上為秘書室、會議室、機要室、電台室及領導同誌的住房。同年12月3日,周恩
來、葉劍英抵桂,中共中央南方局暫設於此,1939年1月南方局正式在重慶建立後,在此設立南方局辦事處。辦事處機構設有機要室、秘書室、交際科、交通運輸科、總務科、財務科、救亡室、電台室等。在郊外的路莫村、八裏街、金家村、泗合別墅等地設有轉運站和秘密聯絡點。辦事處在宣傳中共抗日主張,團結愛國人士,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組織輸送愛國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線,聯絡海外愛國華僑募捐支援抗戰,籌運抗日物資,護送中共領導過往人員等方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1年皖南事變後,辦事處被迫撤離;1944年桂林淪陷,舊址被毀;1967年複原舊址,1977年1月正式建成紀念館;1987年增設輔助陳列室,葉劍英題寫館名。目前共展出辦事處文物、照片、文獻近400件(張),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興安縣界首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麵軍主力共8萬餘人,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長征,先後突破敵人三道防線,於11月底到達湘江江畔的興安、泉州、灌陽一帶,中央紅軍在湘江兩岸同尾追、夾擊、堵截之敵展開殊死戰鬥,在戰鬥中紅軍傷亡過半。12月初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勝利的突破了敵人第四道封鎖線,向貴州挺進。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位於興安縣。該園於1996年1月建成,碑園占地120畝,氣勢恢宏,800立方米的紅軍群雕堪稱全國紀念性群雕之最,園區還建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紀念碑園山頂主碑由三支步槍組合造
型的碑體,寓意“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主碑中心圓拱形建築之下,三個角分別塑有青年紅軍、女紅軍、老遊擊隊員雕像。碑園中大型雕特別引人注目,四個不同年齡的男女頭像象征著紅軍將士的英雄群體。頭像間有“紅軍、送別、長征、渡江、永生”五組浮雕,生動地再現了突破湘江戰役中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慘情景。整個紀念碑布局新穎,創意獨特。小型園林與大型雕塑合理配置,集瞻仰性與遊覽性於一體,其中群雕在規模上為全國烈士雕塑之最,具有撼人心魄的強大感染力。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由中宣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