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考力可以支撐人生(1 / 2)

◆文/佚名

懶惰的人其實不是手腳不勤快,而是大腦不勤快,這會是成大事的障礙。成大事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他們又常常思考得很深入透徹,所以更為成功。

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串結,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還沒有一個人能將繩結打開。這時,亞曆山大率軍入侵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前,不加考慮便拔劍砍斷了它。後來,他果然一舉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

一位農夫在山裏打柴,被毒蛇咬了腳。他疼痛難忍,而醫院在遠處的小鎮上。他毫不猶豫的用鐮刀割斷受傷的腳趾,然後忍著巨痛艱難地走到醫院。

雖然缺少了一個腳趾,但這個農夫以短暫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年輕人到一家餐館應征,老板問:“在人群密集的餐廳裏,如果你發現手上的托盤不穩即將要跌落該怎麼辦?”許多應征者都無法給出滿意的答案。這個年輕人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盡全力把托盤倒向自己。”最後,這位年輕人成就了大的事業。

亞曆山大果斷地拔劍砍繩結,說明他尋求創新;農夫果斷地舍棄腳趾,以短痛換取了生命;年輕人果斷地把即將傾倒的托盤投向自己,才保證了顧客的利益。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你隻有敢於舍棄,才有機會獲得更長遠的利益。即使遭受難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

正確思考往往蘊涵於取舍之間,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力決定的。不少人看似素質很高,但他們隻顧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視了更長遠的目標。成大事者往往隻是抓住了一兩次機遇,這些機遇是由你取舍人生道路上一些東西而得來的。

所策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你的思考能力,是你唯一能完全控製的東西,你可以以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運用你的思想,但無論如何隻要運用它,它都會顯出一定的力量。沒有正確的思考,是不會克服習慣的,如果你不學習正確的思考,是絕對防止不了挫折的。

思維方式一般有如下兩種:一是歸納法。這是從部分導向全部,從特定事例導向一般事例,以及從個人導向宇宙的推理過程,它是以經驗和實證作為基礎,並從基礎中得出結論。二是演繹法。以一般性的邏輯假設為基礎,得出特定結論的推理過程。

這兩種推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可以一起運用。例如,每當你用石頭丟窗戶的時候,隻要石頭不變,則窗戶一定會被打破。反複幾次用石頭扔窗戶之後,你就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玻璃是易碎的,而石頭不會碎。從這個結論出發,你可進行演繹推理,將了解其他不易碎的東西(如棒球)也會打破玻璃,而石頭也會打破其他易碎的東西。

但我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作出錯誤的推理,進而導出錯誤的結論。你必須嚴格地要求推理的正確性,也就是嚴格地要求自己要進行正確思考,必須審查你的推理結果,並找出其中的錯誤。除了審查你自己的思考過程之外,還可以運用這兩種推理方式,審查別人的思考結果是否正確。

人性中普遍存在著兩個相反的特質,這兩個特質都是正確思考的絆腳石。

第一個缺點是:輕信(不憑證據或隻憑很少的證據就相信),這是許多人的一大劣勢。正確思考者的腦子裏永遠保留一個問號,你必須質疑企圖影響正確思考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看清別人的優勢,挑戰自己的劣勢。

但這並不是對克服自身的劣勢和缺乏信心的表現。事實上,它是尊重客觀事物的最佳表現,因為你已了解到你的思想,是從客觀事物那兒得到唯一可由你完全控製的東西,而你正在珍惜這份福氣。

少數正確思考者一直都被當作是人類的希望,因為他們始終扮演著先鋒者的角色,充分施展了他們的優勢。他們創造工業和商業,不斷使科學和教育進步,並倡導發明和宗教的傳播。

在克服自身劣勢的過程中,如果你是一位正確的思考者,則你就是你情緒的主人而非奴隸。你不應給予任何人控製你思想的機會,你必須拒絕錯誤的傾向。一般人開始時,會拒絕某一項不正確的觀念,但後來因為受到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影響而改變初衷,進而產生動搖甚至接受次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