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商與智商(1 / 2)

◆文/佚名

情商與我們平日裏所說的智商究竟有何區別?

簡言之,我的理解就是感性與理性的差別。過去數十年來,一般認為智商可決定個人的成就。可是,我們常看到一些高智商的人表現並不出色,而智商普通的人卻成就非凡。

例如,戈爾曼曾經對美國伊利諾州某中學的81位高材生進行調查,這些人的智商在畢業時可以說是全校之冠,他們上大學後成績都很好,但是到30歲時卻表現一般,隻有25%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齡人的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落後於智商一般的學生。

上述事例證明,學生的成績優異,並不能確保他們在麵對人生的磨礪或機遇時會有適當的反應。戈爾曼呼籲:“既然高智商並非能與幸福、快樂或成功畫上等號,我們的教育與文化卻依然以學業能力為主,這應該引起我們眾多的教育家與心理學家的關注。”許多證據證明:情商較高的人在人生的每個領域都較占優勢,無論是戀愛、人際關係還是對生活的態度,成功的幾率都比較大。

為什麼會這樣呢?仔細探究其原因:智力泛指抽象的思考和推理、學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高智力的人能夠學得很快,考上不錯的學校或者提出具有創意的企劃方案,但這並不代表他能夠清楚自己的情緒、忍受挫折或者處理好人際關係。

近兩年在北京某著名大學發生的幾件研究生因憤怒或嫉妒而傷害他人的案例,不都是明顯的例證嗎?許多研究結果向我們表明,智商的高低與成就的關係不密切。事實上,隻要智商達到普通的水準,擁有高情商的人會有較高的成就。

情商的重要性表現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它決定了個人主觀上感到生活是不是順心,也會影響個人與他人(如家人、朋友、配偶、上司、同事、客戶)之間的關係,甚至會影響學業及工作方麵的能力。

試想,一個不能很好控製自己情緒的人,必定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表現出衝動的行為,因此破壞人際關係。如果與身邊的人不能和睦相處,不管在家庭、學校還是工作環境中都懷著不滿的情緒,覺得大家都對不起他,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當然活得不快樂,人際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相反的,若能敏銳地察覺到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坦誠麵對自己的感受,理解對方的感受,不隨意批評,並且將生活中的困境視為合理的挑戰,有堅定的信念去完成艱巨的任務,對人對事作出適當的反應,那麼就容易與他人友好相處,能夠得到他人的幫助,這樣一來,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以工作為例,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認為工作能否順利完成,常常不是由能力決定,而是由你能否打開心扉傾聽同事或上司的各種意見,能否將個人的好惡、利益與工作劃分開來,能否將人際衝突的阻力變為助力而決定的。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家戴爾·卡耐基認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隻有15%是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係、處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學思想就是要怎樣寬厚待人,如何建立人的自信心以及如何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核心理念是自控情緒,積極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誰若能自我控製情緒,他就具備了特別的智慧,而這種智慧的獲得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後天的培養獲得的,所以情商的訓練已為發達國家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教學生決策的能力、情感的管理、壓力的處理、同情心、溝通能力、矛盾的解決等。

美國研究人員最近對“成功因素”做了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智力因素占20%,其餘因素包含社會背景、運氣、健康以及被視為情商的一係列個人素質。美國“領導者中心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高級管理人員不能正常開展工作,其原因常常是“人際關係緊張”,而並非是“計劃有誤”等一係列技術問題。該中心在對美國及歐洲的大企業總裁調查之後,列出管理人員的“九大致命缺陷”,這幾大缺陷大多與個人情緒素質有關,如“工作關係處理不好”、“過於武斷”、“野心勃勃”、“常與上級對著幹”。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所屬的BellLabs公司經理對表現上佳的工作人員有這樣形象的說法:他們不是那些高智商的人,而是這樣一些人——他們家的電子信箱總是音訊不斷。

也許“情緒智商”的確值得教育界注意,值得科學界研究。實驗證明:情緒控製技能具有普遍的實用價值,它們對父母應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學校應怎樣教育學生,企業應如何決定該聘用誰,夫妻雙方如何才能保持婚姻的長久等都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