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解決情感另類方法
麓決情感另類方法
說不清是她的敘說,還是她的容貌,是想重溫青春的舊夢還是情感的爆發……
1.婚姻的現實
就現今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婚還是要結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婚姻是文化,圍繞著婚姻的禮節和儀式,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婚姻形式和習俗,各國有各國特有的專利。
在外國人那裏,人是上帝創造的,所以上帝的意誌就是人的意誌,結婚自然也要得到上帝的允許。所以外國人的婚禮是在教堂中進行的,神父以主的名義當了證婚人。
中國人的婚姻與上帝無關,從拜堂儀式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來看,父母在中國人婚姻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在過去,中國人的婚姻的確都是父母之命,由爹媽來做主包辦,任何人都無法替代。這條思路下去,結婚應該是為了生兒育女,傳後接代,光宗耀祖,當然也包括了為自己的兒女將來婚嫁做主的使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結婚不能有後,即便有了後也不算數,私生子不但讓人看不起,而且簡直是給祖宗臉上抹了黑。所以,中國人當然要結婚,這是關係著光宗耀祖的百年大事。
隆重的婚禮過後,青年人就開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進入了婚後的最初階段,“幸福的蜜月”,羅曼蒂克的愛情和夫妻雙方共同生活的新鮮感使夫妻雙方感到無比幸福。但隨之而來的是,新婚夫婦發現接下來的日子不再像蜜月一般甜蜜,甚至有些苦澀了。婚後,生活由單純轉入複雜,許多的事接連不斷,家務瑣事,孩子,人情,家務等,無法應付分身乏術的情形常常出現,欲望和需要總是無法滿足。戀愛期男女都在激情中度過,在婚後這種激情逐漸消褪,有的為了現實或社會心理而結婚,有的因為迫於父母之命而結婚,有的人想要一個溫馨的歸宿而結婚,這樣便給婚姻帶來諸多的後遺症。正和許多女人一樣,她為婚後得不到對方婚前的激情,她為尋找心理的滿足和生理的滿足而選擇逃避,去尋找新的刺激,新的激情,找一個認為自己最合適的對象。這種現象,這種後遺症,直接威脅著家庭穩定,如何解決這些現象減少外遇的方法,必須度過以下幾關。
[孩子關]
婚後無論你是否要孩子,還是不要孩子,這一問題至關重要。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觀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男人一般來說都喜歡生個兒子繼承香火,假若生了女孩,男方就不高興。
瑩因為生了女兒,婆家自眼相看,丈夫三天一小鬧,五天一大鬧,吵得左鄰右舍不得安寧,瑩忍受不了這種冷落和吵鬧的滋味,不得不獨自帶著女兒生活。
還有的由於男方生理缺陷,不能有孩子,於是家裏又埋下了矛盾的導火線,這本來是一個很好解決的事,可是在性還沒有開放的年代可是一件大事。
無論是男孩女孩,在孩子降臨你的家庭時,二人世界發生了變化,原有的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愛,必須分一半給你的子女,這樣有時會冷落對方,甚至造成誤會,因而夫妻二人一定把握好這個尺度,盡量使三口之家和睦,互相調節,有事互相商量。要尊重對方的感情,將家庭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豐富多彩。
[心理關]
婚後夫妻即便是美滿的,也難免出現一種不合拍的音節,主要有:
△雙方或一方過於任性。
戀愛期間極力壓抑的衝動情緒,婚後逐漸暴露出來。這樣隨著相互間的衝突,懊悔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便接踵而來,而且任性可能導致行為的粗暴甚至無理,這樣,不僅產生了失望的情緒,而且又釀成不幸的危險。其次是婚前雙方對婚姻都抱著過分的樂觀和期望,對婚後的生活充滿了憧憬。有些人甚至常常抱有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將婚後的生活理想化。他們認為,婚後的生活中,夫妻卿卿我我,你愛我,我愛你,會永遠這樣。可實際的生活與理想落差往往很大,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生兒育女、繁重的家務等等,都不是那麼“羅曼蒂克”的。所以,倘若婚前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就必然會產生苦悶、焦躁乃至失望的情緒。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既然成為夫妻,那麼對方就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這樣便沒有把對方看成是一個真正獨立的“人”,而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的從屬者。實際上,婚姻幸福的真諦在於相互的給予,相互的理解,而不是自利、滿足,夫妻應當各自獨立,又互相補充,好像兩組不同音符奏出和諧動聽的歌聲一樣,必須有自控能力防止過分任性。
△由戀愛自身的特點決定。
在戀愛階段,雙方在戀人麵前往往都有一種充分發揚自己的優點、極力掩飾缺點的心理傾向。比如,有些不太講衛生的小夥子一到談戀愛的時候,總是打扮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不講禮貌的人變得溫文爾雅,懶漢變得勤快,生情暴躁的人變得溫順老實等等。另外,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就會暴露出來的,比如,有的人睡覺打呼嚕,這樣的問題在婚前是無法暴露的。婚後家庭生活內容是不同於婚前單身生活的,麵臨的事情也大不相同。所以,問題出現在婚後就很容易理解了。戀愛中的男女雙方如果對這些沒有心理準備,把對方設想得完美無缺,把婚後的生活設想得風平浪靜,就會在婚後產生婚前與婚後判若兩人的印象。
△因家庭自身的功能和特點造成。
家庭具有生育功能、撫養教育和贍養功能、生產功能、消費功能和愉快生活功能。家庭具有這些功能,就意味著家庭中存在著家務勞動,特別是在有了孩子以後,夫妻會把注意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雙方感情開始變得平淡,婚姻內聚力減弱。另外,在家庭中存在教養孩子,照顧雙親,親戚、朋友之間交往等方麵的問題,使夫妻雙方忙於應付。這些事情是婚前不曾經曆過的,男女雙方如果在婚前對這些問題的艱巨性認識準備不足,就會因此產生矛盾。
之所以會產生婚前後判若兩人的感覺,首先,男女雙方在戀愛階段都戴著有色眼鏡看對方,了解不夠。這是與人的心理狀態和認識特點分不開的,因為婚前不在一起生活,很多矛盾不易發現。其次,是因為婚後不斷調整角色責任,如教育孩子,照顧雙親,親戚朋友之問的交往等。美國有一半的離婚發生在結婚後的前7年裏,結婚後前7年時間是婚姻“掙紮期”。這一時期,夫妻如果不能調適相互關係,就很容易造成角色衝突。其三,由於社會變遷導致的角色衝突。社會變遷導致夫妻對相互關係和角色產生新的期待,與角色保持原狀的關係和角色產生矛盾、衝突;還有就是角色變了,而角色期待仍是傳統的,這也會導致矛盾衝突。例如,妻子與丈夫同時要工作,就會出現共同進行家務勞動的要求,而丈夫仍然希望家務由妻子一個人“承包”。這樣,往往造成妻子身心疲憊,難免發生衝突。
[婚姻關]
對男人及女人而言,中年發生婚姻危機的可傳性很大,婚後性生活在婚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夫妻在婚前戀愛時可能會很浪漫,也有許多共同語言。但長期程式化的婚姻生活,使彼此缺少新鮮感,可能導致家庭生活的乏味,缺少共同語言。共同語言的消失有兩種形式:首先是一方思想已進入新的階段,而發展的方向卻不相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進入新階段的一方,熱切追求新的刺激。婚後許多丈夫都會有“老婆是別人的好”的感覺,婚後家庭生活瑣碎,妻子多忙於操勞家事,而忽視了自身素質的提高和對事業的追求。隨著丈夫事業的發展,往往產生與妻子溝通與交流的困難,從而導致婚姻危機的發生。持久的關係並非自然而來,它需要愛侶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建立。丈夫不要低估妻子的價值,要去發現妻子的價值,這樣婚姻關係才會持久和美滿。另外,性生活的和諧也是造成婚姻關係長久的一個因素。
[經濟關]
婚前及婚後經濟條非常穩定,隨著一方的下崗失業,給平衡的家庭經濟帶來影響。經濟問題擺上了日常生活之中的首要地位。
家庭經濟問題主要是一個消費問題,家庭消費一般分為生存、發展、享受三大類。具體地講,它包括用於維持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的消費;用於贍養老人的費用;為使智力和體力獲得全麵發展而用於教育、體育等方麵的費用;用於同親友、同事、熟人交往的費用;用於繳納家庭財產保險等的其他費用。家庭的這些費用,大體上應按照生存、贍養、發展、享受、交往和其他的先後順序合理安排。
在大多數家庭經濟管理中,容易發生的矛盾往往集中在贍養費用與其他各種費用的安排上。在收入有限的家庭中,夫婦雙方各自的老人需要贍養,尤其是在將來的獨生子女社會中,這個問題會更加突出。給雙方父母多少錢,是否給同樣多的錢,是引起夫妻雙方矛盾的原因,久而久之,就可能發生爭吵,並影響夫妻感情,導致婚姻危機。
由於家庭經濟管理方麵的原因造成的婚姻危機基本上發生在小夫妻年齡階段和哺育階段。因為在小夫妻階段,由於夫婦雙方剛剛在一起生活,對於處理家庭經濟問題並不是很恰當和得心應手,所以經常會出現超支現象。而家庭的哺育階段,就會出現家庭經濟負擔過重的情況。比如俗話說,人生45歲這年是“醃臢年”,因為在這個年齡,孩子讀大學需要錢,家庭中的老人也已經進入風燭殘年,身體虛弱,需要經常看醫生和精心的照顧,需要花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而45歲正當壯年,工作上正該擔當重任之時,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此時如果家庭經濟事務處理不當,在多重壓力之下,就會發生婚姻危機。
[家務關]
誰來做家務?家務事人們也稱為家務勞動。它是隨著家庭的出現而自然產生的,有家庭便自然有家務勞動,它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整個社會勞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家務勞動既是“勞動”,就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以傳統的觀點,家務事好像是女人的事情,“家庭主婦”這個稱呼似乎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越來越多地走入職業群體。下班後回到家裏,她們往往要馬不停蹄地從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照顧老小。繁重的家務不僅擠占了她們娛樂和休息活動的時間,而且還使得不少人的工作和學習也受到了影響。雖然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現代化的家用電器,減輕了不少繁重的家務勞動,但是許多家務是無法用電器替代的,而且即使是機器也還要由人來操縱、擦洗。
一旦結了婚,成了家,那家庭即為夫妻共同所有,不存在誰大誰小的問題,也不存在誰指揮誰的問題。在過去,丈夫主外,妻子主內。這是家庭的自然分工或者說生理上的分工,而現實中的每個家庭已改變了過去那種男子上班(或勞動)養家糊口,女子在家料理家務的局麵。人都有自尊,一旦丈夫耍起大男子主義的威風,勢必侮辱妻子的人格,損害妻子的自尊心。這樣妻子也必然產生抗逆心理,結果隻能兩敗俱傷。有的丈夫不明此理,缺少這方麵的涵養,總是以大丈夫的身份自居,對妻子發號施令,當妻子提出異議時,他便視為是大逆不道,有的甚至大打出手。
家庭是靠愛情的力量來維持的。愛情是家庭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家庭之所以能夠結合起來和生存下去,還得靠結合的雙方自覺地履行自己的義務,認真負起維持這個結合體的責任,並使之不斷地變得更充實,更溫暖,更幸福,更融洽。我們必須承認,妻子在家庭這個小小的社會單位中往往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全家凝聚力所在。作為一名合格的丈夫必須摒棄大男子主義的偏見,多多尊重妻子,隻有這樣,才能擁有幸福的家庭。
[人際關係關]
家庭對外的人際關係包括:夫婦倆與雙方父母及親戚的關係,夫婦倆與雙方交往圈子中的朋友們的關係。
在親屬人際關係中,婆媳關係是最難處理的關係。自古至今,都有許多婆媳交惡的例子,因為婆媳關係不好而導致婚姻危機的也不少。我國宋代詞人陸遊的母親對兒媳唐婉始終存在偏見,所以,雖然唐婉作為封建社會的媳婦,遵從“三從四德”,陸遊仍然迫於母親的壓力而休掉唐婉,一對才子佳人勞燕分飛,最終釀成唐婉憂鬱而死的愛情悲劇。陸遊無可奈何地發出“錯、錯、錯”的長歎。雖然在現代社會裏,已經沒有小夫妻順從婆婆的壓力而離婚的事情,但婆媳關係處理不好,會影響夫妻感情卻是事實。
隨著核心家庭的鞏固,媳婦對不安全感的恐懼將逐漸減弱以至消失,婆母對兒子的擔心也就自感“多餘”。有的小夫妻在鞏固了夫妻之愛之後,將婆母拋在一邊或把婆母當成鞏固夫妻之愛的工具,是不對的,因為這違反了愛的回報原則。有的小夫妻企圖以“婆孫之愛”代替“母子之愛”作為補償,這種做法也欠妥。因為此時婆婆可能形成的補償過度而對孫兒溺愛,以至出現在婆孫之間及父子之間的撫育原則的不一致,給核心家庭的未來造成隱患。
我們提倡婆媳關係與母女關係一樣,在處理這種關係時,要注意一視同仁。厚此薄彼最容易傷害媳婦或婆婆的感情。女性通常在這些問題上比較敏感。一旦出錯,往往要花不少精力才能補救。作為媳婦來說,要考慮到婆媳之間的一些特殊情況,不要過於計較細枝末節。其實,做媳婦的哪個不是做女兒身,要將心比心,多為婆婆著想,要大度,不要受一點委屈就耿耿於懷。要知道,互相諒解才能增進互相信任,正如隻有關心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關心一樣。婆媳親如母女,不是說就不會遇到一點矛盾,即使是母女之間,有時也難免會鬧點別扭。問題在於如何正確解決矛盾。一般地說,家庭裏鬧矛盾,往往雙方都有責任。隻有雙方都正確對待,多從自身尋找原因,矛盾才會迎刃而解。
我們知道,妻子和丈夫的角色規範可以說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家庭的發展演變而逐漸形成的。夫妻雙方應該對此有較為明確的認識,否則就容易發生衝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有一次因處理公務而回房較晚,她在門口敲門,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問道:“是誰?”女王答道:“是英國女王。”門沒有打開。女王又敲門,親王又問:“是誰?”女王答道:“是您的妻子。”這時,門打開了。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在門親自迎接她。這個故事說明:權力、地位、金錢在和睦的家庭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在現實社會裏有的人卻重利輕情,造就不少的愛情悲劇,使家庭結構的穩定,受到很大的衝擊。
現實1:情感的痛苦
香玲今年36歲,臉上還依稀殘留著過去的美貌。
讀書時她一直是學校裏的紅人。從省師範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學任教。丈夫是高級工程師,
她現在住房寬綽,三室二廳,外加兩個全封閉的大陽台。
然而,她卻稱憋氣窒息,有“進錯了家門之感”。用她的話說是“一套房子裏住了兩家人,夫妻之間還不如鄰居關係融洽”。
她獨住一間,12歲的兒子住一間,丈夫住一間。
她與丈夫已分居6年,在家裏彼此都難得說上一句話,猶如路人一般。但在外邊,她還得裝出一副幸福的樣子。因為她這類人的自尊心、虛榮心特別強,生怕別人在背後指指戳戳,說三道四。
她的苦,真是苦到了心底。
她是一個感情十分細膩的女性。她自小所接受的教育,所生長的環境,讓她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認定了一些難以更改的中國傳統的陋習。
她剛畢業分配到學校,經人介紹與一個小夥子相愛了,愛得如癡似醉,死去活來。
他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但酷愛寫作、書法,且相貌瀟灑。在感情上,二人十分默契。可她父母堅決反對,認為自己這樣的 知識分子家庭,斷難接受—個沒學曆沒專業知識的人做女婿。
當然,在她內心深處,對這個小夥子也常常有著某種根深蒂固、無法抵製的遺憾時時冒出。最終她屈從了家庭和傳統的壓力,戰勝了自己的感情。她悲痛欲絕、淚流滿麵地擁抱了朋友後,就和他斷絕了往來。
現在的丈夫大她5歲,是國家重點院校畢業生。條件達標,父母滿意,也滿足了她潛意識裏看重社會地位和名利的心理。雖然她對他的外形氣質小有微詞,但還是毫不猶豫地嫁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