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姓嗎?你知道姓與氏有什麼關係嗎?在現代漢語中,大家都知道“姓氏”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著明顯的區別。姓的起源可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係氏族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係的血緣關係。此時的姓,多從“女”旁,如:姚、薑、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
與姓相比,氏的出現比姓較晚,它是姓所衍生的產物,即姓的支族。氏約起源於父係氏族社會,盛行於周代的分封製度。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中英雄人物的稱號,均加“氏”以尊稱,如黃帝稱軒轅氏、炎帝稱神農氏、太昊稱伏羲氏、少昊稱金天氏等。
《國語·晉語》中有這樣的描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薑姓”,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係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薑,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製首領的氏稱——列山和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局麵表明:母權製已讓位於父權製,但母係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此後,雖著姓氏的不斷發展擴大,姓氏文化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了,而在記錄姓氏的典籍中,《百家姓》則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
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從中可知,《百家姓》一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相傳,北宋初年錢塘(杭州)有一個書生編撰了一本蒙學讀物,他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於誦讀和記憶,這便是《百家姓》。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
為了能夠讓人們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姓氏以及家世,我們特編撰了《新讀》一書。書中特別節選了121個常用姓氏,分別從“姓氏來曆”、“姓氏分布”、“姓氏名人”、“國學小百科”、“相關鏈接”幾個方麵加以介紹。
在《新讀》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時期、各個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麵。從皇帝到平民,從名人到凡人,在他們的身上我們能夠了解到朝代的更替、曆史的變遷、文化的積澱,從而能夠啟迪我們的心靈,開發我們的智慧,使我們懂得應該珍惜什麼、追求什麼、把握什麼。
全書涵蓋內容廣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