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來曆】
歐陽姓來源主要以封地為名。戰國初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來終於滅掉了吳國,報了兵敗被俘為奴之恥,成為一代霸主。到了他的六世孫無疆時,打算重振勾踐的雄風,於是他派兵攻打齊國。當時齊國派說客到越國對無疆說:“大王要稱霸,就應該去打楚國。楚國地大物博,打勝了,可做天下之王,即使不能勝,也能得到與楚為敵的魏、韓等國的支持,能獲得民心的擁戴,同樣也可稱霸。現楚國招兵都在外打仗,正是你出兵的大好時機,你何不乘虛而入呢?”
無疆聽後認為很有道理,他就掉過頭去攻打楚國。不料自己卻被楚國打得大敗,無疆自己也被打死了。無疆死前未來得及立太子,因此在誰繼位的問題上他的幾個兒子各不相讓,最後各人占了一塊地盤,越國就此四分五裂,國力漸漸衰落。其中無疆的二兒子蹄,占據是的烏程歐餘山南部(今浙江省吳興縣南),因山之南為陽,所以蹄就自封為歐陽侯。其後他的子孫便以地為姓,成為複姓歐陽。
【姓氏分布】
歐陽氏發源於今浙江湖州。當今,歐陽姓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廣東、河南、四川、安徽、湖南、貴州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滕縣等地。
【姓氏名人】
歐陽生:名容,字和伯,千乘郡(今山東廣饒)人,西漢經學家。著有《歐陽章句》四十一卷、《歐陽說義》二篇,成為西漢今文《尚書》歐陽學說的開創者。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他博學多采,以文章聞於世。著有《新唐書》、《集古錄》、《新五代史》等,他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有很大的影響。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代書法家。擅楷書、行書、隸書等體,他流傳至今的墨跡有《張翰帖》、《夢奠帖》,行書《千字文》,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塔銘》、《宗聖觀記碑》等。
歐陽子倩:名立袁,湖南瀏陽人,演員、戲劇家,是中國戲劇運動倡導者和話劇的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著有論文集《一得餘抄》,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
【國學小百科】
三姓同宗
在中華民族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很多姓氏都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其中區、歐、歐陽三姓便是同宗,他們都是春秋越王勾踐的後人。在這三個姓當中,早期出現的歐氏和歐陽氏屬於老大,而區氏是在漢朝才有的。
據《姓氏考略》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又是越王勾踐的六世孫。
追本溯源,歐氏和歐陽氏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他是夏少康的後代。“區”又是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到了漢朝時,這一歐姓又改姓為“區”了。由此可見,區、歐、歐陽三姓本是同根生。
【相關鏈接】
歐陽修薦三賢
北宋中期,晚年的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重要職務。宋神宗時,歐陽修上書推薦三個人為宰相侯選人——司馬光、王安石、呂公著。其實這三個人,都曾與歐陽修有過很大矛盾。
司馬光在公元1065年的“議濮”事件中與歐陽修勢不兩立。相傳,濮王趙允讓是英宗的親生父親,因為英宗是仁宗的養子,便產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的問題。歐陽修主張大力尊崇英宗生父濮王,而司馬光等人不同意,還上書要求罷歐陽修的官。這樣兩家矛盾便形成了。
呂公著是宋朝的名相呂夷簡之子。在範仲淹當權搞慶曆新政失敗後,呂公著攻擊歐陽修是範黨,把歐陽修貶斥到了滁州。那首《醉翁亭記》便是歐陽修在那裏寫成的。
王安石起初並不認識歐陽修,曾子固建議王安石去進見歐陽修,但王安石不肯。後來在一次見麵時,王安石對歐陽修說:“它日倘能窺孟子,此身安敢望韓公?”詩中自比孟子,將歐陽修比作韓愈,這是大大的不敬。
盡管歐陽修與這三人都有矛盾,但歐陽修愛三人之才,不以為嫌。後人也讚賞歐陽修有知人愛賢的寬闊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