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10(2 / 3)

23青黴素

青黴素的發現者是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1928年弗萊明在實驗室裏發現貼有葡萄狀球菌的標簽的培養器裏,長出一團青色的黴花,在青色黴菌的周圍,有一小圈空白的區域,原來生長的葡萄狀球菌消失了。弗萊明把放到了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發現青黴菌附近的葡萄狀球菌已經全部死去,隻留下一點枯影。後來,通過實驗證明,青黴菌培養液在加水稀釋的情況下,對葡萄狀球菌和肺炎菌的殺滅能力仍然存在,並且這種青黴菌液體沒有毒性。1929年6月,弗萊明把他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弗萊明稱這種殺菌物質為青黴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病理學家弗羅裏與美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合作,終於製成了以玉米汁為培養基,在24℃的溫度下進行生產的設備。用它提煉出的青黴素,純度高,產量大,從而很快開始了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一些傳染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24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對車輛行駛速度的限製與一般公路相反。一般公路上的車速限製在每小時40~60千米,而高速公路要求汽車時速應達到110千米。

為保證車輛能高速行駛,高速公路除造得堅固、耐用、平整、防滑外,還做成雙向、寬闊、全封閉式的。高速公路通常有4~8條行車道,往返各一半。中間設4~6米的“中央分隔帶”,種植灌木或設置欄杆。公路兩側設有“緊急停車帶”,供行駛中出故障的車輛臨時停放。

高速公路有專門的出入口,非機動車、老舊慢速的交通工具以及禽獸等一概不能上公路,在公路的最外麵用金屬柵網阻攔,實行全線封閉。在與其他公路交叉的地方都設有“互通式立交”,所有汽車都從這裏進入或離開高速公路。這種互通式立交每隔50千米設置一個。另外,每隔一定距離就要設跨線天橋或地下通道,供行人和自行車過“馬路”。

在高速公路上用鮮明清楚的標誌牌和路麵標誌,給車輛指路。它常用直升機、電視攝像機或巡邏車將監視的信息傳送給監測中心的電子計算機,經過電腦分析處理,把確定的措施信息傳給可變標誌顯示出來,或通過無線電廣播,告訴司機采取應變措施。

25鐵路

鐵路是從馬車軌道發展起來的。16世紀中期,英國為了運煤和礦石,用木頭做成軌道,讓馬來牽引車輛。1825年,英國的達林頓鐵蹄營業後,不用馬車而采用斯蒂芬森的蒸汽機車,遭到當時馬車業主的竭力反對。1829年斯蒂芬森兒子改進的“火箭號”機車在與馬車比賽中取勝,才用火車取代了有軌馬車,使英國真正進入鐵路時代。

鐵路是由碎石作路基,用軌枕和兩根平行鋼軌鋪築構成。鋼軌間有特定的標準寬度,國際標準軌距是1 435毫米。鐵路軌枕多用木材,經過化學防腐處理,平均可使用30餘年。因木材價高,我國和許多國家已改用混凝土軌枕,也有的用鋼鐵軌枕。現代的鐵路鋼軌為平底,橫斷麵成T形。通常鐵路就是由一根根長125或50米的鋼軌鋪成,現代鐵路又出現焊接長軌。它將標準鋼軌先焊接成長約400米的長軌,鋪軌時再依次焊接,可長達數千米。

鐵路的基本特點是具有導向性。鐵路和其他運輸工具相比,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一是裝載量大;二是火車的運行速度快,受氣候影響小;三是大型設備和貨物都能裝得下,拉得走;四是運輸距離遠。但是,短途運輸還是汽車成本低,靈活機動。

26汽車

汽車是由動力牽引車發展起來的。法國路易十四世時,炮兵大尉丘尼約製成一輛木製三輪車,采用蒸汽機作動力,可乘坐4人,時速95千米,成為曆史上第一部“自動車”。1826年,勃朗在英國製造成功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汽車,它有2個汽缸,不僅能在平坦的大道上奔馳,而且還能翻越陡坡。

但是,最先製造實用汽車的是德國人奔馳。他經過多年反複試驗,製成了第一輛“汽車”。這輛車重254千克,時速為13至~16千米。這輛自動車製成後,由於官方阻撓,一直無法正式試車。他的妻子知道後,發動車子滿街跑了一圈,驚動了周圍的人,不久就獲得了專利權。由於後來的自動車多裝用汽油機,人們就稱它為“汽車”。

現代汽車種類繁多,由於發動機的不同,分為柴油車和汽油車兩種。汽油車又有四汽缸、八汽缸、十二汽缸多種。汽缸越多行駛越穩。按照用途不同可分為運輸載重卡車,載客的小客車、大客車和客貨兩用的麵包車、工具車等;特殊用途的有消防車、灑水車、冷藏車等。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汽車上越來越多地出現電子產品,或裝有半自動駕駛裝置。

27火車

最早的火車實際上是蒸汽機車。1804年,英國工程師特裏維雪克製造出一台單缸的蒸汽機車,牽引著5節車廂,以每小時8千米的速度在軌道上行駛。由於當時使用煤炭或木柴生火做燃料,所以叫做“火車”。

世界上第一列載客火車叫“看誰能捉到我號”,是特裏維雪克在1807年設計製造的。這列火車在倫敦展覽會上表演後,由於設計方麵的問題,在運行中出軌,就停止使用了。1825年,斯蒂芬森經過多次設計和改進,又製造出一輛名叫“動力號”的蒸汽機車。當年9月27日,在英國斯托克頓與達林頓之間開設了第一條鐵路運輸線,“動力號”牽引著12節車廂,以每小時13千米的速度行駛其間。

1829年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鐵路鋪成後,為了決定采用火車還是馬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麵的火車和馬車的比賽。有7輛火車報名參加比賽,但其中4輛不合格。其餘3輛火車比賽的結果是,斯蒂芬森的兒子改進的“火箭號”獲勝。“火箭號”長64米,重75噸,為了使火燃燒得旺,裝了45米高的煙囪,平均速度達到每小時22千米,比當時的四套馬車快2倍以上,最高時速達464千米,於是這條鐵路就采用了火車。最後,火車終於取代了有軌馬車,成了非常重要的陸上交通運輸工具。

28輪船

古代的輪船像車一樣,有兩個車輪似的輪子,裝在船的兩側或尾部,在輪子周圍裝有若幹槳板,用人力轉動輪子,槳板不斷向後撥水使船前進。所以輪船也稱“車船”或“明輪”。

自從蒸汽機出現後,就有人設想用蒸汽機帶動明輪,推動船隻行駛。1802年,英國人薛明敦采用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建造了“夏洛蒂·鄧達斯號”機動輪船,由於當時用的是馬拉船隻,機動船遭到馬拉船業主的反對,隻好擱置不用。這件事被在英國考察的美國科學家富爾頓知道了,他製造了類似的“克萊蒙特號”,於1807年8月起航行在紐約至奧爾巴尼之間,航速達每小時64千米,成了第一艘機動輪船。1836年,英國的“阿基米得號”使用了螺旋推進器,那是一個木製的長長的像螺絲釘的螺杆。開始試驗時,它以每小時4海裏的航速航行。突然,水中的障礙物碰斷了螺杆,隻剩了一小截。正當造船工程師史密斯急得不知所措時,這船卻意外地加快了速度,達到每小時13海裏。這啟發了造船工程師們,他們把長螺杆變成短螺杆,又把短螺杆變成葉片狀,便於1845年製成了英國的“大不列顛號”,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螺旋槳推進船。

1845年,動力相當的“響尾蛇號”螺旋槳輪船和“愛裏克托號”明輪進行了一場“拔河”競賽。英國海軍把兩艘船的船尾用粗纜繩係起來,讓它們各朝相反的方向駛去。“響尾蛇號”的螺旋槳飛快地旋轉,“愛裏克托號”的明輪猛烈地向後撥水。先是互不相讓,但過了一會兒,“響尾蛇號”就把“愛裏克托號”拖走了。從此,螺旋槳輪船就取代了明輪。

29港口

港口是具有一定麵積的水域和陸域,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貨物裝卸和旅客上下的地方。港口位於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通航水域沿岸,是水陸運輸的連接點和樞紐,其任務是為船舶提供能安全停靠的設施,及時完成貨物和旅客由船到岸或由岸到船以及由船到船的轉運,並為船舶提供補給、修理等技術服務和生活服務。港口水域部分包括進港航道、港池和錨地,水域內設有必要的導航係統。在某些自然條件下,還建築護堤、防波堤等防護建築物,以防止波浪和其他因素的破壞。陸域部分包括碼頭、倉庫貨場、裝卸設備、運輸道路等。

30碼頭

港口的分類繁多,迄今為止,還沒有建立一個對所有國家的海河港口都適用的統一分類標準。在不同的國家,往往根據港口貨運量、旅客周轉量、港口技術裝備的程度、接受船舶的尺度和類型等技術經濟標準,將港口分為若幹“等”或“級”。碼頭是指供船舶停靠、裝卸貨物和上下旅客或其他專業作業的港口場所,是港口主要人工建築物之一。碼頭由主體結構和附屬設備組成。

31集裝箱

這種運輸方式是將貨物集零為整,裝到符合國際標準的專用集裝箱內,用集裝箱作為運輸和中轉的單元,通過車、船、飛機等運輸工具運輸貨物。它是一種現代化的運輸組織方式,是為了適應運量大、運輸周期短、安全性好的運輸要求而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

集裝箱運輸有4大優點,所以深受人們歡迎。

(1)效率高。傳統的運輸貨物包裝大小不一、輕重不等、規格不同,裝卸、搬運工作繁重,運輸周期又長,集裝箱外形和重量整齊劃一,裝卸搬運效率大大提高。

(2)便於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組織管理。由於集裝箱的大小尺寸、裝貨重量在國際上都已經標準化,因此在裝卸、搬運、中轉、儲存等方麵易於實現機械化和自動操作。

(3)運輸安全。傳統的運輸貨物包裝不一,貨損率高。集裝箱運輸因其便於搬運,故貨損率比傳統的運輸方式要低。

(4)便於開展國際聯運。由於集裝箱采用了國際通用標準,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經濟交往的增進,集裝箱運輸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32現代客機

現代客機速度快,準時起飛率高,用油省,票價低廉,人們稱它“空中公共汽車”。意思是,乘坐這種飛機就像坐公共汽車一樣方便。

普通噴氣式飛機可以超過聲速,但比較費油。螺旋槳飛機速度最大每小時800千米左右,但比較省油。有人在噴氣發動機的旋轉軸前麵加上一個有很多葉片的螺旋槳,就成了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既有風扇產生的推力,又有噴氣產生推力。空中公共汽車式客機采用了這種發動機,通過搭配風扇部分和噴氣部分的比值,每千米推力每小時耗油比單純噴氣發動機省油一半。因此它不但飛行速度快,而且節約燃料。

這種飛機還有許多良好的性能。比如西歐工業國聯合生產的A-310空中公共汽車式客機,采用了一種新穎的機翼。本來飛機飛到每小時800~900千米的速度時,機翼上方便出現一種“激波”,使飛機阻力急劇上升,用了這種新機翼後,飛機速度達到時速950千米以上,機翼才會出現激波。這樣就發揮了空中公共汽車“快”的優勢。

現代客機采用大型寬機身,機上的座椅間距大,而且機內的噪聲也得到控製,所以乘客感到十分舒適。這種飛機上還裝有完善的無線電導航和著陸設備,隻要機場上天氣條件不十分惡劣,都能準時起飛著陸。

33交通標誌

在岔路口、人行道、立交橋、街頭巷尾以及公路旁等許多地方,常常可以見到各色各樣的醒目的標誌牌,它們有紅、黃、藍色的,有圓形、三角形、方形的,是為車輛、行人指路和交通安全服務的。它們都是參照安全信息國際標準來設計的,並帶有法規性質,用來彌補交通規則條文的不足。共分3類:

第一類是禁令,采用紅色表示,同時在形狀上采用圓形。圓形一方麵有“禁止”或“強製”的意思,另外,在光線不強時,看圓形標誌比三角形或方形都要大些,容易引起注意。例如,圓圈裏有車輛、人、馬頭,再一斜杠,就表示禁止這些車和人獸通行;寫上“停”的,表示禁止停靠;畫上箭頭的,禁止向某方向拐彎等。

第二類是指示。這就是指示人照這樣做,用與紅色差別大的藍色表示,比較鮮明。例如,在人行橫道上,豎著圓形藍牌,畫有大人牽著小孩的白色圖畫,表示要大人帶小孩過馬路。畫上箭頭的表示照直走或向某方向拐彎等。

第三類就是警告,用“危險”的黃色表示。好像踢足球亮“黃牌”表示警告一樣;而且警告標誌的形狀用三角形。黃牌上畫上黑邊線,用黑色圖形,表示出各種危險的情況。如急轉彎危險、下陡坡危險、靠近學校小孩子多危險等。

在一些城市的小學裏,規定小學生戴黃色的帽子,上學或放學過馬路時可引起司機的注意,減慢速度。“黃帽”也就成為一種特殊的交通安全標誌。

34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到微處理器改變全球的50年間,計算機技術已曆經4代。

第一代計算機是以電子管為邏輯元件的。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他最初是為戰爭需要而研製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未能完成。這台機器的名字叫“埃尼阿克”。總體積約90立方米,重達30噸,占地170平方米。 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於一個人用台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埃尼阿克”標誌著電子計算機的創世。

第二代計算機問世於1954年,由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與電子管相比,晶體管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功耗低等特點,並把計算速度從每秒幾千次提高到幾十萬次。

第三代計算機誕生於1964年,由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與晶體管相比,集成電路的體積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第三代計算機由於采用了集成電路,計算速度從幾十萬次提高到上千萬次,體積大大縮小,價格也不斷下降。

第四代計算機問世於20世紀70年代初,是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計算機,高度的集成化使得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和其他主要功能可以集中到同一塊集成電路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處理器”。微處理器使個人計算機——“微機”異軍突起,還實現了計算機技術向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滲透。

就在第四代計算機方興未艾的時候,日本人在1992年提出了第五代計算機的概念。第五代計算機的特征是智能化,具有某些與人的智能相類似的功能,可以理解人的語言,思考問題,並具有邏輯推理的能力。到目前為止,智能計算機從總體上看還沒有突破性進展。

35Internet的形成

Internet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的標誌。

從20世紀60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絡。最初的ARPAnet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絡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絡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絡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它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ARPAnet 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絡互聯的一係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蓬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絡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1990年6月,NSFnet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 。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絡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範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發現了Internet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麵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6電腦病毒

電腦病毒和使人得病的生物病毒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電腦病毒是一個小的電腦程序,它是人為編製的,能對電腦係統起破壞作用。

電腦病毒能夠隱藏在其他程序中,並且能夠自我複製傳播到更多的程序中,一旦環境條件符合事先編定的程序,電腦病毒就會對電腦進行破壞活動,危害性極大。電腦病毒分為惡性和良性兩種,良性病毒發作時並不破壞電腦,隻是進行一些惡作劇,例如顯示一些文字、演奏一段音樂等;惡性病毒則對電腦係統大肆破壞,往往造成文件損壞,數據丟失,嚴重的還會造成係統癱瘓、損壞機器。

電腦病毒一般是由一些電腦迷或電腦高手編製的,第一例病毒產生於1984年,美國電腦安全專家柯亨證明了病毒程序發生的可能性,並在美國國家安全會議上進行了演示實驗,使他成為第一個病毒製造者,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經發現了上萬種病毒,而且平均每天還有10種新病毒產生,花樣不斷翻新。電腦病毒已經成為世界一大公害,反病毒也已成為電腦安全的重要課題。

37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又叫E-mial,它是利用電腦網絡交換的電子媒體信件。電子郵件是伴隨著電腦網絡應運而生的,依靠網絡的通信手段實現普通郵件的傳遞。

電子郵件是因特網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公眾服務,通過全世界的因特網,我們可將信寄給持有E-mail地址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用戶將賬戶上的文件通過網絡傳送至另一個用戶的賬戶上。隻要知道對方的電子郵件地址,就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快速地將信件送給對方。

電子郵件地址也稱為電子信箱。使用電子郵件通信快速便捷,但安全性不高,且容易受垃圾郵件的侵犯。

38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是采用電腦技術及相關設備構造一個本不存在的事物或環境,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一般虛擬現實係統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用來獲取人的動作等信息的各種傳感器;使人產生立體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各種感覺的印象器;還有就是能進行數據處理的高性能電腦係統。

當人們穿戴上帶有各種傳感器的數據衣服和數據手套等設備,輔以裝有顯示器的印象器設備,就進入了一個虛擬的世界,通過頭盔裏的顯示器可以看到各種景象,聽到各種聲音,甚至還能聞到氣味等。人們的動作會被傳感器傳送給電腦處理並做出相應的變化。虛擬世界的最大特點就是“逼真”與“交互性”。人們在虛擬世界中就如同在真實世界一樣,環境像真的,人也像在真環境中一樣活動。

虛擬遊戲讓遊戲者親臨遊戲世界。玩家眼前出現的就是遊戲的場景,玩遊戲不再是簡單的按鍵,而是要遊戲者親自去參加戰鬥。虛擬遊戲使遊戲娛樂更加引人入勝,將來虛擬遊戲很可能與網絡技術結合,使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虛擬世界裏互通有無。

39網上購物

因特網最有魅力的服務就是用戶可以坐在家裏進行網上購物。

用戶從網上可以調出網上商場的資料,有實物的圖像、文字、說明、價格清單,還可以向售貨員進行谘詢。像選購服裝、鞋帽之類的東西,還可以把自己的身材數據輸入電腦,利用電腦圖形技術“穿”在顧客身上,讓用戶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效果。決定購買以後,可以采用銀行賬戶轉賬方式,辦完付款手續後,商家便會送貨上門。網上購物真是既方便又快捷。

網上購物甚至在宇宙飛船上也能進行。1997年,“和平”號太空站上的2名俄羅斯宇航員就感受到了“太空網上購物”的樂趣,他們通過因特網在太空中從美國百貨公司為自己的親人選購節日禮物,購物的錢是用信用卡支付的。在太空中通過衛星也可以加入因特網,所以在太空和地球上都能享受網上購物的便捷。

40網上銀行

在網絡時代,各行各業競相利用網絡資源為己所用,銀行利用因特網,把自身業務放在網上進行,也已漸成時尚。用戶隻需在網上銀行開設賬戶,就可以通過因特網進行購物、彙款、結算等業務,非常方便快捷。網上銀行沒有時間、地域的限製,用戶在家裏自己操作電腦就可以完成各種金融業務,而且網絡強大的通信功能還可以使用戶與銀行及時交流。網上銀行需要克服的困難是交易的安全性與保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