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類別:雜技與競技

地區:山東編號:Ⅵ-17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東省淄博市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係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是中國古代的足球。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蹴鞠

有關蹴鞠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都有記載。這些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遊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曆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蹴鞠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的發展一度停滯。西漢建立後,又複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裏,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古代蹴鞠運動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原先流行於城市下層的蹴鞠運動,到了西漢初年,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鬥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麵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誌》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曆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用八片尖皮製成的蹴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製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11世紀,較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像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