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嬰兒腹瀉
一
哪些原因易引起嬰兒腹瀉
除了感冒外,幼兒最常見的疾病是腹瀉。
腹瀉多發生在2歲以下幼兒,其中1歲以下占半數,所以又叫嬰兒腹瀉。致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種:
1.消化係統不成熟:嬰兒消化係統發育不成熟,調節功能差,胃酸及抗體較低,消化酶分泌較少;另一方麵,嬰兒生長速度快,需要營養多,胃腸負擔重。
2.感染因素:病菌通過被汙染的食物、食具、手等進入消化道,或從身體其他係統的感染擴散到消化道,引起腸胃炎。
3.非感染因素:如飲食因素,喂養不當。個別嬰兒對牛奶不適應,開始喂牛奶後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腹瀉,可改用其他替代品,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天氣過熱、消化液分泌少、口渴吃奶過多,均會增加胃腸負擔。
如何防治嬰兒腹瀉
平時注意嬰兒腹部保暖,天熱時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嬰兒腹瀉時應注意症狀,區分輕重。如是腸胃炎,一般療法便足夠,腹瀉嚴重者需禁食半天或一天,由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及熱能。抵抗力較弱的幼兒,如3個月以下的嬰兒或需服用抗生素者,應慎防受沙門氏菌感染而患敗血症、腦膜炎、骨髓炎。嬰兒患慢性腹瀉時,可以改用不含乳糖的止瀉奶粉。
如何防治幼兒腹痛
腹痛是幼兒常見症狀。一向身體狀況良好的孩童突然腹痛,並且持續不止,就須認真對待。如果孩子的腹部一觸即痛時,應立即請醫生診治。盡管如此,多數幼兒的腹痛並非嚴重疾病所致,往往尚未查明原因,腹痛已經消失。每10個患過腹痛的孩子中,大約有1個可能會一再腹痛,但是能夠找出病因的不到10%。如果孩子精力充沛,體重增加令人滿意,就不存在腹部的疾患。多數患病幼兒的腹痛發生在中腹部肚臍周圍,如果發生在腹外周,即左右腹或上下腹,則表示多為機體有疾患。
以急性盲腸炎為例,20%發生於5歲以下的幼兒。臨床病例變化多端,其中典型的腹痛先在上腹部,後移至右下腹。早期診斷非常重要,若延誤時機,不及時動手術,盲腸破裂並發腹膜炎。因此一有懷疑,就必須作檢查。
急性腸炎也會引起腹痛,此症常伴隨上吐下瀉、發熱、食欲不振、脫水等現象。
消化性潰瘍引起的上腹部疼痛,是由生活緊張引起,尤其在考試前容易發生。另外,饑餓時也明顯有腹痛現象,嚴重時可見黑色大便,一般可通過胃鏡檢查進行診斷。此外,便秘、腸套疊也會引起腹痛。
如何處理幼兒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幹結、排出時感覺疼痛,甚至排便困難的狀況。
大多數幼兒每天排便一次,有的一星期隻有3~5次,但隻要糞便較軟,仍屬正常;如果每星期隻有1~2次則屬異常。以下是造成幼兒便秘的原因:
1.飲食問題:3~6歲的孩子以米飯為主,不再以牛奶為重。但不少孩子隻吃魚肉,不吃蔬菜水果,以致體內纖維質缺乏,還缺少水分或其他液體,因此腸胃蠕動機能不正常。容易便秘。
2.心理障礙問題:2~3歲幼兒開始進行排便訓練,家長要求孩子按指定次數大便,反而造成心理壓力,由於孩子害怕“做不好”、對被迫去洗手間反感;年長一點時,又因貪玩或別的原因而忍住大便,結果糞便幹結,排便困難,甚至因肛門皮膚撕裂而疼痛,使幼兒更加害怕大便。
3.疾病引起的問題:如果某種疾病引起食欲不振或活動力減弱,可能打亂孩子正常排便規律而引起便秘。
防治便秘的辦法是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多進行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如何防治幼兒感冒
感冒、發熱是幼兒最常見的疾病,醫學上稱為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的一般表現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發熱、咳嗽、渾身酸痛、嗜睡、食欲減退。輕度感冒可持續1周,嚴重的可達數周。
其中最令父母不安的是發熱,所謂“幼兒發熱,父母發慌”。有些父母甚至擔心發熱會把幼兒的腦袋燒壞。其實發熱本身並不可怕,反而是一個警訊,提醒父母要注意幼兒生病了。況且發熱不會燒壞腦袋。
幼兒的體溫確實需要經常注意,簡單的辦法就是量體溫。正常的體溫是37℃,肛溫在38℃、口溫在37.5℃、液溫在37℃以上,才算發熱。幼兒易發高熱,可高達37℃~40℃。有部分嬰兒在發熱初期由於突然高熱而出現抽筋。有時發熱不退,症狀加重,上呼吸道感染在下呼吸道或向周圍蔓延,會引起並發症如中耳炎。
一般情況下感冒,可讓幼兒多喝開水,吃易消化的食物,高熱時以冷水或冰水毛巾濕敷前額或擦身,並口服退燒藥。有過高熱抽筋病史的幼兒,醫生可能還要加用苯巴比妥以防抽筋。
幼兒扁桃腺炎
什麼是幼兒扁桃腺炎
扁桃腺屬於淋巴組織,呈環狀,包圍著咽頭,把守著呼吸道和消化的入口,是人體抵抗病菌的第一道防線。
張開嘴巴即可見到扁桃腺,外觀像草莓,有許多隱窩,常有食物殘渣留在窩內,致使細菌滋生,尤其是兒童很容易患扁桃腺炎。致病的細菌以鏈球菌最常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杆菌。
患急性扁桃腺炎的兒童會發高熱、喉嚨痛、畏寒、扁桃腺充血、發紅並腫大,上麵附著一些黃白色的點狀滲出物。扁桃腺炎反複發作會影響到呼吸及吞咽,其並發症有扁桃體周圍膿瘍、呼吸道阻塞,有些幼兒還可能會患急性中耳炎、急性風濕熱、腎絲球性腎髒炎。
如何處理幼兒扁桃腺炎
細菌性扁桃腺炎須以抗生素來治療,多數醫生愛用青黴素,3~5日為1個療程。3歲以上幼兒如反複感染扁桃腺炎,或有過風濕病、腎炎病史,需延長使用青黴素7~10天或更長時間。
當病症轉為慢性或有並發症,如睡眠時窒息症候群之時,可考慮切除扁桃腺以絕後患。一般而言,一年發作5次以上,或引起腎病、心髒病、風濕熱、扁桃腺過於肥大而引致呼吸不暢,應考慮以手術切除。切除後,其他淋巴組織會發揮抵禦病菌的作用。
幼兒支氣管炎
什麼是幼兒支氣管炎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症包括氣管炎和支氣管炎,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但也有原發性的。
氣管、支氣管常常同時感染,簡稱支氣管炎。病發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接著發生持續幹咳,1~2天後有痰聲。嬰兒不會將痰吐出,多是再吞入胃;年齡較長的幼兒會吐痰,同時伴有胸痛或氣促。
如何處理幼兒支氣管炎
兒科門診中,此種病相當常見,一般治療方法與上呼吸道感染相同。根據醫生的處方,5歲以上幼兒因幹咳而影響睡眠時,可服咳必清;如果痰多,除多喂開水外,可用祛痰止咳藥水;體弱嬰兒或懷疑並發肺炎時,可加用磺胺類藥物或注射抗生素,以控製感染。
幼兒患急性支氣管炎時,醫生會根據病情治療。以下幾種情形下,醫生會建議患兒住院:一是有先天性心髒病;二是神經方麵異常者,如腦性麻痹患者;三是年齡較小,如小於3個月的嬰兒;四是屢次複發,臨床症狀嚴重;五是有並發症出現,如肺炎、中耳炎。入院後,使用氧氣帳是較佳的治療辦法。
如何防治幼兒肺炎
肺炎是嬰兒時期的常見病,不但容易複發,也是在嬰兒期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肺炎多數是因上呼吸道發炎而引起的,如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也可能由支氣管炎引起。患麻疹、百日咳等呼吸道傳染病時,身體抵抗力較差,容易並發肺炎。
肺炎有6大主要症狀: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臉部青紫和肺部濕羅音。
年齡較大的孩子比較容易罹患大葉性肺炎,即其中一個或多個肺葉會被肺炎球菌所感染。3個月以下的嬰兒容易患一種披衣菌肺炎,一般通過黏膜、結膜、上呼吸道和生殖道感染,新生兒可經母親產道感染。臨床可見咳嗽、肺部聽診有喘鳴聲,此病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很少有發熱現象,所以又稱為無熱性肺炎。由於症狀不像一般肺炎嚴重及顯著,容易被父母忽略,多數是因為聽到喘鳴聲才送院治療。因此,對於3個月以下嬰兒不發熱,而且發出喘鳴聲,須有高度警覺性。
中耳炎
什麼是中耳炎
幼兒由於咽管短而平坦,當上呼吸道受到感染時,常並發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常見的兒科病之一。此病主要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副鼻竇炎、腺樣體增殖症引發,臨床症狀是耳痛、發熱、耳漏、耳閉塞感或聽力下降,如檢查鼓膜,可見鼓膜發紅、腫脹,嚴重者中耳滲出液會變成膿性黏液;如果腫脹厲害,鼓膜會自然破裂而排膿。
如何處理幼兒中耳炎
治療中耳炎,一般須服用抗生素10~14天,治療無效或有耳漏現象者,可做細菌培養,最常見的是鏈球菌。急性膿性中耳炎者,鼓膜呈現嚴重的發紅及腫脹,可做鼓膜切開手術,鼓膜穿孔排膿後會比自然破裂更容易愈合,而中耳的膿引流出去後,耳痛及發燒症狀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部分幼兒在急性期治療不當、延遲就醫或反複發作,可能演變成慢性中耳炎或持續性漿液性中耳炎。少數免疫力差的幼兒可能並發乳突炎,甚至顱內感染,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
漿液性中耳炎是指患兒中耳有積液,會影響鼓膜震動和聲波傳入內耳的效果,造成聽力下降。如果經過治療,中耳積液持續3個月,醫生可能建議裝置中耳通氣管引流,以免造成永久性聽力傷害。
如何處理幼兒流鼻涕
在氣候變換的季節裏,幼兒流鼻涕是最常見的現象。父母最關心的是需要接受治療嗎?鼻涕要不要擤出來或找醫生吸出來?它會不會斷根或變成鼻竇炎?
鼻腔是呼吸的通道,其特殊構造能對空氣起過濾、加溫、加濕等作用。因天氣變換或其他因素而引起的幼兒流鼻涕,多見於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炎、副鼻竇炎及腺樣體增生等。以下是幼兒常患的鼻病:
1.過敏性鼻炎:此病源自父母先天的體質,加上環境因素,使體內產生過敏反應,發生在肺部為氣喘,發生在鼻腔內為過敏性鼻炎。過敏的季節多是花開的春天或天氣轉涼的秋天。治療此病一般以抗組織胺這類藥物為主,嚴重者須用類固醇,口服或噴鼻劑均可。
2.急性鼻炎:感冒時,由於嬰兒的鼻黏膜對細菌及病毒的抵抗力極弱,故容易發炎。鼻黏膜紅腫,鼻涕由初期水樣演變至後期的黏液性或膿液性。患兒鼻塞,多改用口呼吸,治療方法以治感冒為本。
3.副鼻竇炎:此病多是短暫、急性或是反複急性。幼兒多患急性炎症,很少像成人那樣變成慢性副鼻竇炎。
幼兒一般不會自己擤鼻涕,除了找醫生抽吸引流外,也可以買一種“吸鼻器”,按照說明的指示把幼兒鼻腔內分泌物吸出。
尿布疹
尿布疹是十分常見的嬰兒皮膚病。顧名思義,此病因尿布而引起。
人的陰部處於隱蔽、不通氣的環境,嬰兒包上防漏的尿布後,生殖器、屁股、大腿內側上方的皮膚更處於長期濕熱之中,加上尿液、糞便等排泄物經細菌分解,會產生大量阿摩尼亞等對皮膚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物質,尿布疹由此而產生。少數嬰兒對尿布所含熒光劑或材料過敏,也會形成尿布疹。
尿布疹的外觀是細小紅點融合的小斑塊,上有輕微的脫皮。父母如果不勤於替嬰兒更換尿布或作適當的清潔護理,可能會使尿布疹惡化成糜爛狀態,甚至流水流膿,使整個屁股紅遍,此時極易並發細菌或黴菌感染。其中以皮膚念珠菌最為常見。嬰兒由尿布疹感染念珠菌後,如不迅速診治,病灶會迅速蔓延到胸、背、腋下、頸部等皮膚,嬰兒更加痕癢,煩躁不安、食欲不振。
如何防治幼兒尿布疹
對尿布疹的防治,最重要的是要勤換尿布,保持陰部、屁股、大腿等部位幹爽。使用藥物以較弱的類固醇軟膏為主,不過效果較慢,但嬰兒皮膚嬌嫩,如果使用較強的類固醇藥膏可能使皮膚萎縮。
幼兒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6個月後的幼兒。
幼兒受麻疹病毒傳染後,經10~12天的潛伏期,便會進入前騾期(約3~4天),表現為發熱、眼瞼發紅、結膜充血、流涕咳嗽;然後在口頰黏膜處可見粒狀黃白小點,這是麻疹早期特有的口腔黏膜疹。1~2天後進入出疹期(約3~5天)。疹子先現於耳後,再擴散至額、頸、胸膜及四肢。疹子呈淡紅色,有些會凸起;開始時疹子較稀疏,後逐漸厚密,有些地方融成一片。
如何防治幼兒麻疹
出疹時體溫增高,可高達40℃;這期間應多喂水及易消化的食物,但高熱時給的退熱藥不要用足量,以免因熱度突然下降而導致疹出不齊、出了又退或變為出血疹。一般疹子出後由淡紅轉為暗紅,依出疹時間順序消退,體溫逐漸下降,這是恢複期。整個過程約10~14天。如果麻疹出齊後熱度不下降、咳嗽加重、氣促,便是麻疹並發症肺炎,這很常見,也是麻疹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據風俗習慣,幼兒患麻疹應戒口百日,但這樣容易導致營養不良。患麻疹後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目前麻疹疫苗普遍應用,已能有效控製麻疹病的發生。
如何處理幼兒水痘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強的疾病,是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2周,發疹的順序為紅斑、丘疹、水泡、膿皰、紅痢,變化很快,新舊疹子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稱為“四世同堂”或“百世同堂”,這是水痘的特點。症狀是初起有很多細小的紅色疹(斑疹)出現在身體軀幹、頭皮、臉,後向四肢擴散,嚴重者連口腔、陰道、尿道的黏膜也會出現水痘。其後斑疹中央凸出成斑後疹,數小時之內變成橢圓形,大小不一,開始為晶瑩,後變為混濁的水滴狀(水泡疹),周圍繞以紅圈,患者有癢感。1~3天後,水泡、膿胞變幹,然後結痂,變為痂疹。
幼兒患水痘會伴有發熱現象,但一般熱度不高,約38℃左右,可持續4天,白血球不會上升。但是免疫力不全的幼兒,例如患白血病,又得水痘,可發熱至40℃,死亡率高達20%。
因此病令患者感到十分痕癢,易抓破水泡,可口服抗組織胺或局部塗擦痱子膏止癢。應替幼兒把指甲剪短,洗澡水溫度不可太燙。此外,發熱時不可使用阿斯匹靈的退燒藥,以免引起並發症,主要是雷氏症候群。
患過一次水痘,即可終身免疫。
猩紅熱
什麼是猩紅熱
猩紅熱是細菌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2~10歲的幼兒。因皮膚呈彌漫性猩紅色,故稱為猩紅熱。
猩紅熱是因鏈球菌感染而發病的。潛伏期平均是3天左右,患兒往往會突然發熱、嘔吐、頭痛、咽喉痛、胃寒及肚子痛。發病後12~18小時內會出現點狀細小紅疹,先在腋下、脖子出現,很快蔓延全身,臉上較少見點狀紅疹,但前額及雙頰會泛潮紅,使嘴巴四周看起來較蒼白。此種紅疹,指壓下去會褪色變白,觸摸時感到粗糙,像沙皮紙。患兒舌頭紅腫,似草莓表麵明顯突起,因此又叫“草莓舌”。1周後,身上紅疹慢慢消褪,從臉上到軀幹及四肢均會有脫皮現象。
如何處理猩紅熱
鏈球菌感染引起的猩紅熱,一般的治療藥物是青黴素,連用10天。對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可改用“合成頭孢菌素類”。發病期間,除以此類藥物治療外,還須有其他治療,因為部分患兒2~3周後可能會發生腎炎、風濕熱等。鏈球菌感染早期的合並症有中耳炎、肺炎、淋巴腺炎、鼻竇炎、敗血症等;晚期有風濕熱及急性腎炎。
幼兒玫瑰疹
什麼是幼兒玫瑰疹
玫瑰疹是一種過濾性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見於3歲以下的幼兒,其中以6~18個月的嬰兒最常見。
因胞疹病毒而引起的玫瑰疹,其典型的病例是持續高熱約3天,退熱後全身出現紅斑丘疹,約2天後自動消褪,沒有色素沉澱或脫皮現象。此種疹子細小,獨立而不融合,也不會令患兒很癢。患兒一般不會有結膜炎,而且少有其他感冒的症狀,偶爾有嬰兒前胸飽滿或抽筋現象。此病除了引起高熱驚厥外,一般沒有嚴重並發症,患兒可在數天內完全康複。
如何防治幼兒玫瑰疹
玫瑰疹的一種治療原則是症狀治療,例如使用退熱藥,但不必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須先排除其他感染,如腦膜炎、尿道炎、中耳炎等。少數病兒因體質特殊,會有特別的反應,例如在第一天發高熱時引發熱性痙攣,應給予治療,讓其熱度稍降,同時用鎮靜藥。玫瑰疹患兒需要及時治療及護理,一般來說,愈後很少會出現後遺症。
小兒麻痹症
什麼是小兒麻痹症
小兒麻痹症又稱脊髓灰質炎,由病毒引起,5歲以下幼兒最容易受感染,因此又稱為小兒麻痹症。
此病毒是通過飛沫和糞便傳染的。受傳染後潛伏期為5~14天左右;前驅期多有發熱、流涕、咳嗽等類似傷風感冒的症狀,後有嘔吐、腹痛、腹瀉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約1~4天後退熱,症狀消失,複原。90%以上幼兒從此免疫。部分幼兒在前驅期退熱後1~4天又再發熱、嘔吐、不安、多汗、腹瀉,3~6天後複原。僅有1%的患兒在第二次發熱1~4天後出現癱瘓症狀,最常見的是病毒侵入脊髓神經而引起肢體癱瘓,以單側為多。最嚴重也較少見的是腦神經受累,出現吞咽困難的症狀,甚至影響呼吸,危及生命。體溫下降後進入恢複期,但因單肢癱瘓造成的畸形已不能改善,致使終身殘廢。
如何防治小兒麻痹症
自20世紀60年代普遍采用小兒麻痹預防疫苗及糖丸以來,此病的發病率已大為降低,嚴重病例也罕見。在流行期間,幼兒應接受兩種球蛋白的注射;在前驅期間要預防癱瘓,嚴格臥床休息,直到退熱後一周,盡量避免肌肉注射或不急需的手術。癱瘓後應長期服用維生素B1、B6及地巴唑,並進行理療治療,促進肢體功能的恢複。
白喉
什麼是白喉
白喉是一種由白喉杆菌引起的傳染病。在無免疫接種之前,白喉是一種幼兒常見病,可能導致死亡。
白喉杆菌一般在扁桃腺、咽喉及周圍組織繁殖,並產生一層厚厚的白膜,在繁殖同時分泌毒素,引起全身中毒。此症的潛伏期較短,一般約2~5天。其症狀除類似感冒外,還有兩方麵的特點:一是形成局部假膜,最初僅見於扁桃腺、咽喉及軟顎部分,充血時有薄膜樣白色滲出物或白點,發展較快,幾小時即形成整片的白薄膜。這種白膜緊緊貼在局部組織上,常見於兩側扁桃腺上,如同兩扇對開的門。因為膜的形成和周圍炎症水腫,引起呼吸道阻塞,致使幼兒哭聲及說話聲嘶啞,嚴重時有哮吼性咳嗽,好像狗叫,並且呼吸困難。這時候,患兒表現得煩躁不安,掙紮著呼吸。二是中毒症狀,最主要是心肌中毒,患兒表現為臉色青灰、脈搏減速、四肢發冷、拒食、嘔吐,可能突然死亡。其次是神經發炎引起癱瘓,如咽部肌癱瘓、說話不清、流質食物由鼻孔外流等。
如何治療白喉
白喉患兒應住院進行隔離治療,即使輕症患兒也應在醫院裏臥床休息兩天,同時接受觀察。患病期間多給患兒服用維生素B、維生素C及糖類飲食。最佳預防措施是讓幼兒接受免疫接種。
百日咳
什麼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6個月嬰兒也可發病。
此病的潛伏期約1~2周,發病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咳嗽,而突出的症狀是久咳,1~2周後咳嗽不減,夜間尤其嚴重,常常出現持續的痙攣性咳嗽,咳時伸頸、雙手握拳、兩眼圓睜、臉紅耳赤、眼淚鼻涕黏痰一並流出,咳到憋氣時,會發出一聲尖銳刺耳如同雞鳴似的深吸氣,這是本病的特征,因此又稱“雞咳”。劇咳時可導致鼻流血、眼結膜下出血、眼瞼周圍出血,甚至腦缺氧、抽筋或顱內出血。痙咳期持續約2~6周或更長,後咳嗽程度逐漸減弱,次數減少,約2~3周後才康複。但在康複期如果又遇到誘因,痙咳還會再出現。整個病情約5~10周,但如果及時治療,可以縮短病程。所謂百日咳並非要咳足100天才會痊愈。
如何治療百日咳
自從全麵展開預防注射疫苗以來,百日咳發病率已明顯減少。對此病患兒的治療,其中以護理最為重要,即保持安靜環境,勿吸入冷空氣,少吃多餐及多吃易消化的營養食物。治療藥物以抗生素、磺胺藥為主,或服宜肺化痰、清熱散寒的中藥,也可選用百咳靈、祛痰止咳藥水等。
蛔蟲病
什麼是蛔蟲病
蛔蟲病是幼兒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蛔蟲也是寄生在人體內最大的線蟲之一。
感染性的蛔蟲卵通過被汙染的手、食物或生水經口傳入。蛔蟲卵被吞入幼兒體內,大部分在胃中被胃酸殺死,少數在小腸孵化為幼蟲,再經腸道小血管及淋巴管依次進入肝髒、右心、肺、呼吸道、咽喉。再吞下,回到小腸。蛔蟲病的症狀輕重不一。一種是幼蟲在體內遊走時出現蕁麻疹、顏麵浮腫、鼻、喉部騷癢;幼蟲經過肺部時會令患者咳嗽、氣喘、發熱等。另一種是成蟲在腸道時,患者會有厭食、多吃易餓、輕瀉、便秘及腹痛的症狀。腹痛以臍部四周或上腹部為主,不定時。蛔蟲長期寄居腸道會引起營養不良、貧血、發育遲緩、精神不寧、睡眠不安、磨牙。另一種是引起並發症,蛔蟲鑽到膽道、盲腸,或阻塞腸道,會引起劇痛。
如何防治蛔蟲病
對蛔蟲病的防治,應注重幼兒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如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吃生冷、不潔的食物。在蛔蟲病流行的地區,應為幼兒每半年驅蟲一次,以免引起並發症。市麵上有多種驅蟲藥,常用的有驅蛔靈、驅蟲淨等。服用上述藥物時可能會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但為時短暫,可以給幼兒喝些糖水或白粥。
蟯蟲病
什麼是蟯蟲病
蟯蟲病是僅決於蛔蟲病的常見寄生蟲病。
蟯蟲病呈幼線形,長約1厘米。雌蟲往往在幼兒入睡後爬出肛門產卵,6小時後即發育成幼蟲,再進入肛門。而最初的蟲卵大多是經口進入腸道而發育成蟲的。因此,蟯蟲可以在幼兒體內引起反複感染,並在幼兒集中的地方,如幼兒園、托兒所及家庭中流行。
除了寄生於腸道引起腸胃不適的症狀外,蟯蟲主要是鑽出肛門時引起奇癢,尤其是夜間影響幼兒睡眠,使其煩躁不安、夜驚、磨牙。有時蟯蟲會從肛門鑽到尿道、會陰而引起尿頻、尿急、遺尿、陰道炎等。
如何防治蟯蟲病
根除蟯蟲病也是以預防為主。必須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勤換衣褲被褥、穿滿襠褲。此外,定期用來蘇水濕揩抹家具,玩具、家私洗抹後曝曬6~8小時,或用紫外線消毒,尤其在幼兒園、托兒所,這樣才能消滅蟯蟲。
如發現幼兒體內有蟯蟲,可服用驅蛔糖漿;每次大便後要洗淨肛門四周,擦幹,塗上蟯蟲膏,睡前再塗一次;睡覺時穿滿襠褲、戴手套,每天換洗褲子。如無蟯蟲膏,可於每晚睡前用棉藥球放在肛門後貼以膠布,以“誘捕”蟯蟲,需要約1個月的時間才能成功。
鉤蟲病
什麼是鉤蟲病
鉤蟲感染是常見的幼兒寄生蟲病。
鉤蟲形似細小的針,感染性蟲卵可以排出人體外,在泥土中發育為感染性幼蟲,或鑽入幼兒皮膚,或經食物入口,而後經血液與鉤蟲一樣遊走,經肺部及呼吸道,最後寄居在小腸。
當鉤蟲幼蟲鑽入皮膚時,幼兒會局部出現癢疹,經過肺部時患兒會幹咳,甚至哮喘。最重要是鉤蟲感染會引起貧血,患兒臉色發黃、皮膚幹粗、水腫、毛發枯黃及易於脫落,並且乏力、精神萎靡,因此有人把鉤蟲感染稱為“萎黃病”。在腸胃方麵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開始食欲亢進,有些患兒有“異食癖”,比如有喜歡吃生米、泥灰等異於常人的“怪愛好”。
如何治療鉤蟲病
要治療此症,除對糞便進行適當管理和處理外,主要是個人防護。如在鉤蟲感染的疫區內,幼兒不要赤腳玩泥沙、不吃未煮熟的蔬菜及不潔瓜果。
幼兒患了鉤蟲感染,應接受藥物治療,可選用驅蛔片,同時應治療貧血。鉤蟲貧血為缺鐵性貧血,如果情況嚴重,應先改善貧血狀況,然後驅蟲。
濕疹
什麼是濕疹
濕疹屬過敏性皮膚病,會使臉、頸部及雙手的皮膚癢、幹燥,狀如魚鱗,會起紅疹,嚴重時還擴散至四肢。
4~5個月大的嬰兒最易染上濕疹。據估計,10%的兒童曾患濕疹,而其中3/4在1歲前首次發病。因為濕疹使人非常癢,幼兒往往忍不住要搔抓,使病情惡化。濕疹還會引起苔蘚樣的皮膚增厚,而且可以因為濕疹表麵受感染而使其更加潮紅,並滲出液體。盡管如此,95%以上的濕疹患兒在5歲左右便會痊愈。
如何防治幼兒濕疹
預防濕疹的措施有三方麵。(1)幼兒應避免穿著毛製或尼龍織品的貼身衣物,寬鬆合適的棉布衣物較為理想。洗滌衣物要用無生物活性的洗衣粉,不加纖維調節劑,洗後要徹底漂清。(2)應避免進食牛奶、奶製品和雞蛋等。嚴重濕疹患兒可以試用更為複雜的飲食,但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食用,否則飲食引起的麻煩可能比濕疹引起的麻煩還要多。(3)幼兒應避免處於過熱或過冷的環境。
已患濕疹的幼兒,要進行藥物治療。藥物有三類,一類是潤膚劑或潤滑劑,能使皮膚保持濕潤。第二類是類固醇乳劑,使用範圍是局部病灶,最常用的是氫化可的鬆。還有一類是止癢藥,用於夜間止癢,如非立根。
蕁麻疹
什麼是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過敏反應。過敏物質可以是蝦蟹、草莓、牛奶、雞蛋以及酒石黃、安息香酸鹽等添加劑,但往往因人而異。
據統計,約有50%的人一生中有過患蕁麻疹的經驗:全身極癢,紅色的斑疹塊來去如風,迅速出現、擴散,又迅速消失於無形。蕁麻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幼兒常見的蕁麻疹是急性蕁麻疹。蕁麻疹的致病機理主要是第一型過敏反應,導致真皮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所致。幼兒感冒發熱,經藥物治療後,全身可能泛發紅色膨起的斑塊,中央部分蒼白隆起,四周漸漸往外蔓延,同時伴有劇烈的癢感,並可能擴散到全身。
如何防治蕁麻疹
蕁麻疹的治療方法比較簡單,但需要有耐心,尤其是慢性蕁麻疹需要治療一段很長的時間。急性蕁麻疹1~2周內可以痊愈。首選藥物是抗組織胺,要定時注射,否則無效。
預防蕁麻疹,主要是不亂服來曆不明的藥物及避免食用腐敗、不新鮮的食物。父母要留心幼兒最近吃過的食物是否引起過敏;發現患此病,立即就醫,如果延誤,可能會蔓延到臉、舌、喉嚨,嚴重時導致吞咽或呼吸困難。
流行性腮腺炎
什麼是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2歲以上的兒童容易受感染。
此病的潛伏期為14~21天,在腮腺腫大後9天內,患兒都具有傳染性。發病時,幼兒不思飲食,持續發熱1~2天,這是初期。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特征是腮腺、唾液腺的炎症和腫脹。腺體的腫脹可以是單側,也可以是雙側,有時腫脹很明顯,有時又幾乎看不見。腮腺炎病發時,有的相當疼痛,有的僅觸摸才痛,有的則完全不痛。腮腺腫大常擴展至耳後,發熱常持續一周。腮腺炎是一種症狀差異很大的疾病,有的幼兒患了病卻沒有任何症狀。
如何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大多數腮腺炎患兒的康複沒有任何問題,但腮腺炎偶爾也會並發病毒性腦膜炎。青春期以後的男性患者可能會並發睾丸炎,而引起上腹部劇烈疼痛的胰腺炎則是腮腺炎的一種罕見並發症。
此病沒有特別的治療方法,除遵從醫生囑咐,給患兒吃藥和停止上學1周左右,必須要讓患兒多休息、多喝水、多吃流質食物。此外,在患兒發熱和疼痛時,可采用撲熱息痛療法。
幼兒赤痢
什麼是幼兒赤痢
赤痢是由於赤痢菌經不潔的手或蒼蠅、蟑螂等進入幼兒口中引起的傳染病。此外,大腸菌進入幼兒的口中,也會引起赤痢,因大腸菌存在於不潔的食物中,甚至在食水和牛奶中也曾發現過。
染上赤痢的幼兒會有40℃高熱,不少還有痙攣、腹痛和下痢症狀,一天中腹瀉多達七八次;排泄物中混有黏液、呈水樣,甚至帶血。此外,還會有嘔吐,甚至吐血現象。
幼兒赤痢怎麼辦
發現赤痢症狀時,父母應立即送患兒求醫,如診斷患上赤痢,應讓其住院治療,並要隔離。由於赤痢是惡性傳染病,父母要做好預防工作,最重要的是注重家庭環境衛生及每個家庭成員的個人衛生,要勤洗手;在公共場所,不要讓幼兒玩髒水。
什麼是幼兒疫痢
另一種傳染病也是由赤痢菌所引起,稱為疫痢,傳染方法與赤痢一樣。疫痢比赤痢更嚴重,會引起如中毒般的症狀,例如多次的痙攣、身體癱瘓、眼球突出、高熱、甚至昏迷,下痢反而少,因此容易被誤診為腦膜炎。3~6歲的幼兒最容易因感染赤痢菌而引發疫痢,到了7~8歲以後就較少患此病。疫痢比赤痢更危險,因此要格外小心,宜及早診斷和治療。
流鼻血
幼兒為什麼易流鼻血
鼻子是由鼻中隔將鼻分成兩個鼻腔,在鼻中膈的前下方有一個極易出血的區域,醫學上稱為“利氏區”。此區黏膜薄,毛細血管表淺、容易擴張,處於半暴露狀態,而幼兒肉嫩,鼻出血幾乎都發生在該區域。
幼兒鼻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鼻外傷,如鼻腔幹燥,很癢時常用手挖鼻,致使黏膜破損;又或挫傷、碰傷、異物進入鼻腔;高熱時毛細血管擴張,加上黏膜幹燥易出血;劇烈咳嗽或情緒激動使鼻部小血管擴張破裂。此外,全身疾病也可能引致鼻出血。
幼兒流鼻血應如何防護
防護方法是在氣候幹燥的季節用石蠟或凡士林軟膏塗在鼻腔以潤滑和保護鼻黏膜;出血時用手指壓兩側鼻翼緊貼鼻中膈利氏區,數分鍾後放開,多可止住鼻血;如果鼻血不止或幼兒有出血疾病,應送醫院止血。
從鼻根到兩側口角之間,包括整個鼻子和上唇是一個“危險三角區”。那裏滿布血管,與腦內血管相連。一旦長了膿皰或癤子,如果擠壓該處,細菌就會沿著血管進入腦內,引起腦部感染,易發生危險。所以該區長癤瘡,隻能熱敷或由醫生排膿。
二
孩子抽風怎麼辦
感冒時突然發高燒而抽風的孩子,是常見的。好多孩子從周歲後發生過抽風的,能延續到5歲左右。最初抽風是令人害怕的,抽過幾次以後再抽,當媽媽的也就不那麼害怕了。抽風的時間過長,雖然會損傷腦子,但是隻連續抽風5~6分鍾,還不至於對腦造成很大損害。伴隨著發燒而發生的抽風,到上小學時就會自然而然地不藥自愈了,因此醫生就不像做父母的那樣擔心。
當然,最好不抽風。感冒發高熱時曾抽風的孩子,隻要一患感冒馬上就會抽風,可讓他服退燒藥,其中阿司匹林最安全。或者讓他枕冰袋,或者抽風時給他洗腸。
一年中間發高燒引起抽風隻有2~3次,可以不必加以重視。如果一個月抽2~3回的話,那就得去檢查腦電圖了。
不僅僅是發高燒的時候抽風,平時看上去挺好,一點熱度也沒有,卻突然抽起風來,這種情況即便是第一次,也得去檢查腦電圖。萬一腦電圖出現癲癇症狀,就必須服藥。
若2~3天前孩子從高處著地撞了腦袋,當時沒有發現異常現象。但現在他突然間抽起風來,得立刻帶孩子到能夠處理車禍的急救醫院去。腦子裏長瘤子,也會抽風,但隻表現為抽風症狀的是少見的,它的症狀多半還伴有頭痛、惡心、舉步艱難等。不管怎樣,如果不發燒光抽風,必須找醫生診治。
怎樣判斷心髒功能性雜音
在心髒聽診時,能夠聽到收縮期雜音,不一定說明有心髒病,小兒由於生長發育的需要,新陳代謝旺盛,血流速度較快,健康兒童可有一半以上具有生理收縮期雜音,如雜音性質為柔和吹風性,部位在肺部動脈瓣區(胸骨或緣第三肋間)或心尖區,雜音強度在Ⅱ級以下,常常在臥床時清楚,而站或坐立時減弱或消失者,均屬功能性雜音,沒有病理意義。
怎樣處理小兒夜驚和夢遊
夜驚和夢遊屬於兒童睡眠障礙,與小兒中樞神經成熟延遲有關。當白天過分興奮或疲勞、晚上看恐怖的電視或電影或受到家長責罵而心情不愉快時易引起發作。表現為夜間突然大喊大叫,躁動不安,麵部表現為恐懼和緊張,意識朦朧,持續1~2分鍾後繼續入睡,醒時遺忘或隻有片斷記憶,這種發作叫夜驚。
夢遊是指在睡眠中突然下地走動,做一些動作,如穿衣或穿鞋,或突然坐起,患兒睜眼意識恍惚、動作笨拙、行走搖晃,發作時間5~30分鍾,醒時對發作完全不知。學齡期兒童多見,5~12歲小兒中約15%至少曾有1次夢遊發作。夜間夢遊大多隨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一般無需治療。發作頻繁者,可服鎮靜劑如安定等。需要注意的是少數夜驚可能是癲癇的早期症狀。另外,頻繁發作夢遊可能是兒童偏頭痛的表現之一,如同時存在其他神經係統症狀時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小兒淋巴結腫大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淋巴係統是身體的自然防衛組織,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淺表的淋巴結群存在於頸部、腋窩、腹股溝、膝蓋後麵以及耳朵前後。
孩子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腫大的部位取決於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會引起頸部淋巴腫大,頭部感染會使耳朵後的淋巴結腫大;腳和腿部感染會引起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孩子最常見的是頸部淋巴結腫大,母親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這一部位,帶孩子讓醫生檢查後才能放心。對大多數人來說,咽喉痛、感冒、牙齒發炎(膿腫)、耳朵感染或昆蟲叮咬都是引起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不過假如淋巴結腫大出現在頸部前麵正中間或是正好在鎖骨上方,你就必須考慮感染之外的原因,如腫瘤、囊腫或甲狀腺功能紊亂。
大多數母親一看到孩子頸部淋巴結腫大,首先想到的是腫瘤,這是自然反應。腫瘤的確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結腫大的一個原因,不過感染是更為多見的原因。對此,進行血和尿的化驗、X線檢查、皮試以及活體切片檢查等,可以證實醫生的診斷。
怎樣處理小兒包皮過長或包莖
正常小男孩都可能有包皮過長的情況,但包皮應該能夠向陰莖龜頭後方翻轉。若包皮口狹窄,緊包陰莖龜頭,不能上翻,就稱為包莖。對先天包皮過長的孩子,家長可經常反複給孩子翻包皮,以擴大包皮口。但手法要輕,使孩子能夠接受。露出龜頭後,要清洗聚集的汙垢,然後複位。如果將包皮強行上翻,又未及時複位,包皮口會卡在陰莖溝處,使包皮和陰莖頭血液、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充血水腫,容易發生感染甚至壞死。
關於服藥
能捏小兒鼻子給小兒灌藥嗎
孩子生了病,就應吃藥,給孩子吃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因為孩子不懂事,害怕吃藥,不肯吃。於是一些父母就捏著孩子的鼻子,迫使孩子張口,按著胳膊,硬往嘴裏灌,弄得孩子大哭大叫。
這種捏著鼻子硬灌的服藥方法很不好,一是好不容易灌下去,又會在哭叫聲中吐出來,孩子受罪,大人著急;二是灌不好還會出危險甚至造成死亡事故。因為人的咽部下端有兩條通道,一條是通胃腸的叫食管,一條是通往肺部的叫氣管。在氣管上麵開頭處,有一塊“會厭軟骨”,當進食吞咽時,會厭軟骨便會關閉,防止食物進入氣管。如果在孩子哭鬧時去灌藥會厭軟骨運動失調,藥物就易進入氣管,輕則咳嗆或引起支氣管、肺部的炎症,重則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因此,為了孩子的安全,千萬不可捏著孩子的鼻子灌藥。對嬰兒服藥,不要直接服藥丸或藥片,應研成粉末,加水和少許糖調成稀汁,哄著孩子服下。
藥物與糖能同吃嗎
大多數口服藥物都比較難於下咽,總有那麼一點怪味,因此,人們服藥後總喜歡用糖來矯其味,小兒服藥更是如此。但是,你可曾知道,藥同糖一起吃是會影響療效的。
中醫認為“甘能壅中”,這就是說吃甜食過多會影響食欲和消化,導致腹瀉腹脹,特別是有濕熱的病人應盡量少吃甜食。現代醫學也認為,當你在內服龍膽酊、健胃散、龍膽大黃合劑等苦味健胃藥期間,不能吃糖和甜食,因為苦昧健胃藥能刺激末梢神經,反射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達到幫助消化、促進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藥裏放很多糖,完全掩蓋了苦味,也就失去了健胃之效。
在內服撲熱息痛、退熱淨等藥物時也不能吃糖,因為糖能抑製藥物的吸收,影響療效。此外在服用可的鬆類藥物時也不能吃糖,因這些藥物本身能增高肝糖元,升高血糖,如同時吃過多糖,將會使血糖猛增,容易出現尿糖。
能用果汁送服藥物嗎
有些家長在小兒患病時,用果汁代水給孩子喂藥,其實這是不恰當的。在各種果汁飲料中,大都含有維生素C和果酸,而酸性物質容易導致各種藥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於藥物在小腸吸收,影響藥效,有的藥物在酸性環境中會增加副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
如小兒發熱時常用的消炎痛、安乃近、複方阿司匹林等清熱止痛劑,對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環境中則更易對人體構成危害,輕者損傷胃黏膜,刺激胃壁,發生胃部不適等症狀;重者可造成胃黏膜出血。又如常用的抗感染藥物麥迪黴素、紅黴素、氯黴素、黃連素等糖衣片,在酸性環境中會加速糖衣的溶解,一則對胃造成刺激,二則使藥物尚未進入小腸就失去了作用,降低了藥物的有效濃度,有的甚至與酸性溶液反應生成有害物質。
因此,給小兒服藥時不宜用果汁及酸性飲料,若要食果汁飲料,也必須與服藥時間相隔一個半小時以上。
能用牛奶送服藥物嗎
有人服藥時,特別是給小兒服用藥物時,常將藥物研碎混入牛奶中或用牛奶送服。這樣做雖然能掩蓋藥物的某些不良氣味,使小孩願意服藥,但對藥效有一定影響。因為牛奶含有較多的鈣及鐵、磷等無機鹽類物質,這些物質可與某些藥物成分發生作用而影響藥物的吸收,降低藥效。如藥中的黃酮、有機酸等成分,遇到牛奶中的上述成分會相互作用,有礙藥物吸收,使療效下降。化學藥物在這方麵的例子也很多,如土黴素、四環素等可與鈣、鐵結合成絡合物,使這些藥物的吸收受到影響,甚至達不到治療目的。另外,牛奶中的蛋白質、脂肪等,對某些藥物的吸收也有一定影響。所以,用牛奶送服藥是不妥當的,最好不要這樣做。
服小兒麻痹糖丸後能立即喂奶嗎
小兒麻痹糖丸是一種口服的減毒活疫苗,它能在腸道細胞內繁殖,並刺激腸壁中的淋巴細胞、漿細胞,使其產生抗小兒麻痹症病毒的抗體,這種免疫功能的建立,可預防小兒麻痹症。
小兒麻痹症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病毒株主要有三種類型,故小兒麻痹糖丸也有三種類型,分別以紅、黃、綠色代表Ⅰ、Ⅱ、Ⅲ型。它們之間沒有交叉保護作用。
小兒麻痹糖丸的有效能力與溫度有關。測定表明,-20℃時的有效期可達1年,20℃~22℃時隻有幾天。所以給乳兒服小兒麻痹糖丸後,不能立即喂乳。因為母乳剛從母體分泌,其溫度一般是37℃,容易使服下的活疫苗的病毒致死,而且也不利於胃腸黏膜的充分吸收,同時母乳中含有抗小兒麻痹抗體,能中和糖丸中的小兒麻痹病毒,使之達不到應有的免疫效果。所以乳兒應在空腹時服小兒麻痹糖丸。而且要經過1.5~2小時後才可喂奶。兒童服糖丸疫苗時,同樣也禁用熱開水送服。
打預防針
孩子打預防針前要注意什麼
當有了寶寶後,幾乎年年都要為他打預防針,以減少各種傳染病的發生。
在給孩子打預防針前,要注意什麼呢?
帶上預防接種登記卡,以便醫生了解情況,防止打重或漏打。如果你是第一次帶孩子打預防針,別忘了主動要求建立登記卡。
打預防針前要詳細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並作些必要的檢查,如有禁忌症,像發燒、過敏體質、哮喘及嚴重心、肝、腎等慢性疾病的孩子,都不能打預防針。
打預防針的前一天,要給孩子洗好澡或把胳膊洗幹淨,以免打針後引起局部感染。對比較懂事的孩子,在打針前要向他講一些打預防針的道理,消除孩子的緊張恐懼心理,預防暈針。打預防針後,孩子可能會有一些反應,這些反應有正常的也有異常的。
打預防針後的正常反應有哪些
正常反應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局部反應一般在打針24小時後開始出現,如紅、腫、熱、痛現象。紅腫範圍直徑在2.5厘米以內者為弱反應,紅腫範圍直徑在2.5~5厘米者為中強反應,在5厘米以上者為強性反應。強性反應可引起局部淋巴結腫、疼痛。如局部反應較重時,可用幹淨的毛巾做熱敷,以促進藥物的吸收,但應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應表現有:發熱、頭昏、頭痛、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體溫在37.5℃以下為弱反應,在37.5℃~38.5℃為中強反應,在38.6℃以上為強反應。當孩子出現全身症狀時,應在醫生指導下對症處理,如發熱頭痛可用解熱鎮痛藥治療。這些正常反應與孩子的個體體質差異有一定關係,有些孩子出現,有些孩子則不出現。
打預防針的的異常反應有哪些
打針後的異常反應,最常見的是過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皮疹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為常見,其次是暈厥,這與打針時空腹、疲勞、空氣悶熱、情緒緊張等因素有關。往往注射後即刻或數分鍾之內出現頭昏、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等症狀,嚴重者可失去知覺,呼吸減慢。此外,還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一旦出現這些反應,要立即進行處理。如出現暈厥現象,應立即將孩子平臥,頭位放低,保持安靜,喝一杯熱開水或糖開水,一般在短時間內可恢複。異常反應嚴重者,如過敏性休克,應刻不容緩地送孩子去醫院治療處理。
打預防針後要觀察效果嗎
打預防針後,別忘了觀察效果。第一是觀察孩子的患病情況。孩子打預防針後2周左右可產生抗體,1個月時抗體水平最高,以後緩慢下降。如果2周後孩子不患打針所預防的那種傳染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裏仍沒有傳染上,說明打預防針的效果很好。第二是觀察接種後的反應。孩子打預防針後,機體將產生以上各種局部或全身性的正常反應,正是因為這種反應過程,才說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後無任何反應,說明注射失敗,應帶孩子去醫院做皮膚試驗及血清試驗。這兩種實驗檢查,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映體內抗體情況。
服用脊髓灰質炎糖丸有何禁忌
脊髓灰質炎糖丸,即脊髓灰質炎活疫苗,在服用時應注意以下三方麵。
1.禁忌症。在患有急性傳染病、心髒病、血液病、肝疾病、腎疾病、活動性結核、糖尿病、重症消化不良及腹瀉、重症營養不良等病時均不可服用本品。
2.服用時要用涼開水送服,忌用熱開水送服,以免減效或失效。
3.本品是活疫苗,所以保管方法要注意,如在-15℃~20℃保存,有效期1年;4℃~8℃保存5個月;20℃~22℃保存7天;30℃~32℃隻能保存2天。因此,過期失效不可再服。
胎盤球蛋白能代替預防接種嗎
健康產婦的胎盤血中含有丙種球蛋白,從胎盤中純化提出的丙種球蛋白,稱為胎盤球蛋白;若從正常人血清提取的丙種球蛋白,則稱為人血清丙種球蛋白。它們都含有一些抗體成分,主要用於免疫力特別低下的人。一般來說,胎盤球蛋白注射於人體後3~4周內,體內有一定的抗體濃度,過了這段時間,抗體濃度逐漸減少,最後消失。因此,注射胎盤球蛋白隻是能夠短暫的防病,非特異性的。因此,注射胎盤球蛋白並不能代替兒童打預防針,因為預防接種一般是特異性免疫,有時還是主動免疫,打了預防針獲得的抗病能力能夠持續較久,且有針對性。
幼兒能長期注射球蛋白嗎
球蛋白含有多種抗體,把它注射到人體後,會增加人體的抗病能力,主要預防甲肝、麻疹及治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對高危期水痘和嚴重的細菌及病毒性感染的治療也具有一定效果。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濫用球蛋白,甚至扁桃腺炎、肺炎、腎炎、佝僂病也用它治療;還有人把它當作萬能的營養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可防百病而長期使用,這是不科學的。如盲目濫用,不但起不到應有的防病作用,甚至還會影響機體的健康。球蛋白是一種異體蛋白,注射後它本身又成為一種完全抗原,在長期使用時可刺激機體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蕁麻疹、枯草熱、哮喘、喉頭水腫等。嚴重者產生過敏性休克、腦組織缺氧。此外,1歲以內的幼兒由於體內正處於合成丙種球蛋白的重要時期,如反複使用則可能會抑製自身球蛋白的合成。所以,如非必要一般不宜輕易使用,更不能長期注射。
幼兒為何不能濫用慶大黴素和卡那黴素
青黴素是目前比較理想的抗生素,臨床上應用較廣。可是因皮膚過敏試驗及肌肉注射時很痛,故常被小兒家長拒用而要求改用不需作“皮試”的慶大黴素或卡那黴素。
殊不知慶大黴素和卡那黴素是耳毒性的抗生素,對聽神經和腎髒神經有一定毒性,長時間使用可導致耳聾、耳鳴以及腎髒功能損害,尤以兒童多見。目前有一些地區由於濫用慶大黴素和卡那黴素,使不少好端端的孩子成了聾啞兒,這些教訓不能不提醒家長及醫務人員要慎之又慎。也就是說,在明確藥物適應症的前提下,不該用的絕對不用,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對肝腎功能不全的小兒,應注意用藥時間不能過長,劑量也不能過大。用藥過程中每周至少查一次小便,如發現小便化驗異常、患兒眩暈、耳鳴、惡心嘔吐、咽喉及麵部麻木、聽力下降等情況,應立即停藥,並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新生兒尤應忌用慶大黴素和卡那黴素。
什麼是維生素A中毒
過量服用維生素A而引起中毒的小兒,會突然變得煩躁、頻繁嘔吐,有的一天可達3~5次;還會出現頭痛、厭食、兩眼複視,還有的會出現骨痛、皮癢、皮疹、肝脾及腎髒病變,甚至出現出血等症狀;如果注射劑量1次大於30萬國際單位時,幾天內即可出現急性顱內壓增高症狀,雙眼視乳頭水腫、腦脊液壓力增高。
要改變那種認為維生素A是營養藥,多吃無害的錯誤認識。一旦確診小兒是維生素A中毒症,應立即停用。自覺症狀一般在1~2周內可自然消失,但小兒血中維生素A高濃度可達數月之久。用濃縮魚肝油或維生素A製劑不可超過用量,嬰兒1500~2000國際單位,兒童2000~4000國際單位。因小兒維生素A缺乏症而必須用大劑量時,要遵照醫囑,肝髒有病變如因膽汁淤積而出現黃疸症狀時,即使是小劑量維生素A,也可引起維生素A中毒,必須慎用。
小兒能常服魚肝油嗎
魚肝油中主要成分是維生素A和維生素D,它們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物質。普通魚肝油丸,每丸內含維生素A3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300國際單位;濃縮魚肝油丸,每丸內含維生素A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1000國際單位。因此,魚肝油兼有增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作用。有些人把魚肝油當成滋補品給小孩長期大量服用,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魚肝油是用來防治佝僂病,並以維生素D的含量來計算魚肝油服用量的。如果忽視其中維生素A的含量,容易造成維生素A中毒。
如果兒童長期大劑量服用魚肝油丸,每日服用量超過5萬國際單位,連用數周即可發生中毒;中毒表現是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全身無力、低熱、頭痛、皮疹、皮膚幹燥、毛發幹枯等。發現這種情況應立即停服魚肝油,中毒症狀可逐漸消失。中毒多發於6個月至3歲兒童。因此,如果需要補充維生素D,可服純維生素D製劑。
為何6個月內的嬰兒不宜服APC
APC即複方阿司匹林,內含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和咖啡因,它是常用的解熱鎮痛藥。有時小兒高熱,為了使孩子的體溫盡快地降下來,使用APC是有效的,但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最好不用APC。
這是因為APC的解熱作用主要是影響散熱過程。它使周圍血管擴張,發汗而達到散熱,降低體溫的作用。這樣,因大量出汗,有效循環減少,容易引起虛脫。另外,APC類藥物在血中可與膽紅素結合,有引起新生兒黃痘的可能性。嬰兒對藥物比較敏感,劑量也不易掌握,一旦過量就可能發生問題。所以嬰兒發高燒時,最主要的是要及早作出準確的診斷。如要降溫,盡量采取物理降溫法為主,不能見熱就退,更不能輕易使用APC類解熱鎮痛藥,尤其是在6個月以內的嬰兒。
為何3個月內的嬰兒忌用磺胺
磺胺類藥物很多,有長效和短效之分,還有磺胺增效劑等等。目前臨床最常用的是百炎淨片,此藥短期應用不需加用小蘇打片,長期大量應用則要加服之。小兒應用百炎淨片或其他磺胺類藥,一般同服等量小蘇打片。在此要強調的一點是,用磺胺類藥期間,要多喝開水,注意小便變化。磺胺類藥物易在尿道產生結晶,加之磺胺類藥易使新生兒及早產兒發生黃痘。因此,3個月以內的嬰兒忌用,3個月以上的嬰兒也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