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四十歲在哈密過生日(2 / 2)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粵西鄉下很窮很苦,靠著吃番薯加稀飯長大,總盼望著過年、過生日。春節期間有幹飯吃,還可吃上豬肉(每人半公斤,牌價8角1分錢)。過生日,則可吃上一頓幹飯,另加一個雞蛋,單憑這心裏就十分高興。也盼著快快長大,去當兵,去當礦工,到山外去。

後來有了高考,也就多了一條走出大山的門路。

於是,開始發奮攻讀。先是成為村裏考取縣第一中學的第一人,參加高考後又成為小山村的第一名大學生,被鄉親們稱為“山村飛出的金鳳凰”。在海南的4年大學生活很清貧,靠著國家補助的每月22元生活費勉強度日;沒有路費,4年中隻回過一次鄉下老家。記憶中,也就在1983年過了一次生日。那還是與我同一天生日的同班同學葉國嶽花錢,各加了一份菜和一個雞蛋。

這是20歲的生日,似水年華的生日。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回到家鄉縣城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天天下鄉調查,發布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心卻在躁動,一有空就埋頭攻讀,準備報考碩士研究生。三年後考上了碩士研究生。下來又是三年緊張的碩士研究生脫產學習。一直沒有過過生日。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到了珠海。

20世紀90年代初在珠海,致力於“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森林害蟲鬆突圓蚧”的科學研究,成天或是爬山,或是泡在實驗室中。也曾獲得廣東省的科技獎項,但忽視了愛情、戀人和婚姻,留下了終生遺憾。經曆了一場感情波動後,1993年,在家妹的操辦下,於單身宿舍宰雞加菜過了三十歲的生日,最淒楚的生日。

後來娶了妻,又生了女。我可以為她們的生日大操大辦,卻對自己的生日不感興趣。再說,這些年,作為高級工程師,在珠海綠委為全市開展的植樹造林、生態保護竭盡全力地工作。也曾獲得過不少喝彩,然而總是樂少苦多。轉眼間,40歲的生日說來就來了。人生苦短,白駒過隙啊!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上不太重視對青年人的培養和使用。總說青年人“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人也就安於現狀,隻盼望著快成長為中年人,再圖謀大展宏圖。進入新世紀,一場機構改革,行政機關甚至社會各界的中層精英骨幹,幾乎都是三十歲左右,甚至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了。這社會變化得可真快。現在人到中年呀,上有老,下有小,不小心就下崗了。40歲,不惑之年了,壓力極大,危機重重。

我們更應該加倍努力,珍惜現在,把握未來,以智慧和理性,力克一切艱難困苦,去創造美好的人生,實現心中的夢想!40歲的生日,最完美、最浪漫的生日。在援疆的日子裏,於天山腳下的新疆哈密度過。

(選自《天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