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尋訪樓蘭古國時近上午10時,考察隊離開羅布泊湖心繼續推進,尋訪2000多年前西域最繁華的泱泱大國——樓蘭王國。車隊在羅布泊湖盆走了約45公裏的路程後,進入了崎嶇不平的羅布泊西北部雅丹地帶的山道,向導郭高潮鎮長說,要尋訪樓蘭古國,必須走完這最後18公裏崎嶇難行又易陷入流沙的沙坑山道。車隊以每小時5公裏的速度在坑溝道裏“爬行”。車輛在不停地左右搖擺,人坐在車內不知不覺地左右晃動,五髒六腑跟著翻“跟頭”。坑道高高低低,急彎多,坡度大,才衝上坡頂,接著就是一個急轉下坡,常讓駕駛員措手不及撞到旁邊堅硬的鹽堿殼上。路越來越難走,走了約一公裏後,車隊又停了下來,發現前麵是長距離的浮沙路,且坡度大,駕駛員們都憂慮恐懼了。領隊顧和玉向郭鎮長谘詢,了解到前麵的路狀也大致一樣充滿險情。顧和玉也猶豫了,他要對考察人員負責,對哈密地委負責呀!在湖灘上,他召集所有人員開會,介紹分析了前麵所剩15公裏路程路狀險情。顧和玉說:“願意徒步去樓蘭的請舉手!”
“我去!”
陳雲茂、蘇放明(“密友”羅曉瓊的丈夫)很幹脆地舉起了手。顧和玉又說:“願意調頭回去的請舉手!隻見有3個駕駛員舉起了手。顧和玉有點為難了,最後決定:凡浮沙厚、坡度大的路段,人員下車步行,空車行駛前進。按照這個方法,停停走走,13時03分,考察隊終於抵達了樓蘭古國遺址。啊!這就是樓蘭古城!四周被沙漠、雅丹劣地和堅硬的鹽殼所包圍,人跡罕至,環境異常的荒涼、凶險!古城四周的牆垣,多處已經坍塌,隻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零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麵積約10萬平方米。樓蘭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築遺址已無生機,顯得格外蒼涼、悲壯。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世紀,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就是西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古樓蘭國有人口
1.4萬餘人,士兵近3000人。古樓蘭地處絲綢之路要衝,扼東西交通的門戶,是漢王朝進入西域的橋頭堡。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樓蘭古城有著輝煌的曆史和燦爛的綠洲文化。奇怪的是,聲名顯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7世紀時,唐玄奘取經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廓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樓蘭古城是由於自然和人為多方麵的複雜原因,導致河流改道,風沙侵襲,被掩埋於大漠中的。
20世紀初,因為斯文·赫定的維吾爾族向導艾爾得克為找回丟失的鋤頭,無意中發現了樓蘭古城,從而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世界各國的考古學家、探險者蜂擁而至。他們在樓蘭古城地區發掘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難以數計。其中有珍貴的晉代手抄《戰國策》。考古工作者還在樓蘭墓葬群中發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經測定距今已有3000年,幹屍衣飾完整,麵目清秀,定名為“樓蘭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細的漢錦,還有漢五銖錢、貴霜王國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會盧文殘簡等。中外學者盛讚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博物館”
##東方的龐貝城”。向導郭鎮長帶領考察隊伍對樓蘭遺址的各景點進行參觀。昔日繁盛的樓蘭如今也就隻剩下一座風化了的佛塔和依稀有當年模樣的三間土房了。跟隨向導進入“三間房——佛塔——遺址標誌石碑”主景區後,我和劉中國就不再跟隨向導及大夥去“標誌碑”照相,認為那沒多大意思,純粹是為了滿足於“曾到此一遊”罷了,不會有什麼收獲。
我們要避開大隊,另辟蹊徑仔細考察,查看那些一般遊人不屑一顧的細微之處,試圖能找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來。我與劉中國來到佛塔下考察。在佛塔四周,散布著不少方形木頭,猜想是房梁,當年肯定還雕滿了精致的花紋,但已經脫落或是被人挖走了。很明顯,這方形木頭就是胡楊木材。樓蘭古城的遺棄至今至少有1600多年了,胡楊木梁還仍然堅硬如初,印證了“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傳說。在佛塔的四周,散落著房屋的遺址,當年曾給樓蘭人遮蔽風雨,今天卻隻剩下幾根柱子和幹蘆葦,勾勒出大致的房屋輪廓。地上散布著很多陶瓷碎片。劉中國和我都仔細地查看這些陶瓷片上是否有文字,或其他一些有探究意義的印記。劉中國說,隻要細心查看,總能找到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來,說不定還能尋到寶呢!果然如此,劉中國和我都撿到兩枚周圍長滿了綠色銅鏽的銅錢幣,還有一些水生螺、小鐵柱等。令人興奮的是,我撿到了一枚十分精致的戒指,上麵兩邊各鑲有五個小環,雖然已有些變形,但仍顯雅致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