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援疆生活劄記(1 / 2)

淩峰

一、麗園農貿市場

初到哈密市,這裏的山,這裏的水,這裏的戈壁,這裏的草原以及人文、建築和民族風情均給我留下難忘而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位於市中心麗園小區邊緣的一個農貿市場更是獨特、新奇,雜亂無章的擺賣搭鋪形式,休閑自在的經營方式,稀拉無序的購物人流以及眼花繚亂的商品貨物均會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回憶。每天清晨,開著拖拉機,推著三輪車,駕著毛驢車或挑著貨擔子的哈薩克、維吾爾、回、漢等民族小販們,拉著沉甸甸的貨物不約而同地聚集在300平方米的空地上,等待著早起趕集的市民們。市場的“自由”程度簡直難以想象。並無太多競爭意識的小販們,各自裝上自己的勞動成果,有賣鮮瓜鮮果鮮菜的,有賣鮮魚鮮肉活蝦的,有賣包子油餅現榨豆漿的,有賣貓狗寵物和雞鴨鵝的,還有賣涼皮涼麵和小工藝品的,那種看似零亂、無序實則有著默契約定的擺賣方式,給我們南方城裏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哈密的天氣365天中幾乎有360天是碧空萬裏、藍天白雲的,所以清晨天色漸亮之時,早睡早起的家庭婦女、主男們就隨著小毛驢的叫聲和小販的吆喝聲來到自由市場,挑選新鮮的農副產品以及早點食品,居住在當地的人們已習慣嘈雜的叫賣聲和難以形容的驢叫聲,也習慣了那種自由的、無約束的擺賣方式。

二、十一的歡樂

2002年的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3周年紀念日,也是我援疆工作以來,在哈密度過的第一個國慶節。國慶這一天我們過得特別有意義。

我們以傳統聚餐方式,舉杯慶祝新中國53周歲。這天,我和同事相約到地區建設局司機於月江父母家的小花園子裏殺狗取肉,以廣東人的風俗和飲食習慣自烹自飪,舉辦了一次十分有趣的家庭式宴會。進入秋天的10月,帶有幾分絲絲的涼意,溫暖的晨光照射在充滿田園氣息的農家小院裏,令人感到格外清爽、舒適。於家小院占地200多平方米,有兩排平房呈丁字形設計,兩麵圍牆合璧成京城的四合院形式,房屋中間留有半畝自耕地,種植著一些常規的蔬菜,像白菜、辣椒、苦瓜、絲瓜、洋蔥、青豆等,菜園四周還種植著丈把高的各類西北耐旱的紅棗、香梨、葡萄等果樹。看到枝頭上掛滿的色澤鮮豔的成熟秋果,你會手心發癢,情不自禁地摘來品嚐。

我們在葡萄架下擺開小桌椅,品茶、打牌、聊天,別有一番滋味。建設局裏極為能幹的新疆小夥子親自下廚,按廣東人做狗肉的方式學做廣東的狗肉煲。哎!你別說,他們做的廣東狗肉煲還真的十分地道,連我這個正宗的南方人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通過幾個月來的接觸,我發現新疆人不但盛情好客,粗放豪爽,還對飲食十分有研究,特別是這些平時看上去不做家務的壯漢們,真正幹起家務廚活來卻是十分麻利,個個對做菜似乎有一門絕招:不是紅燒肉做得好,就是醬豬蹄做得好,還有的對烤羊排、羊肉有研究,其手藝不亞於當地的少數民族廚師。新疆人愛結交朋友、愛熱鬧,也愛在飯桌上表豪情、比酒量,這一天酒沒少喝,狗肉沒少吃,大家熱熱鬧鬧地度過了節日,讓人難忘,讓人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