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莉
根據中央的要求,廣東省於1999年派出54名援疆幹部赴新疆哈密地區工作,工作期限為3年,我是其中之一。從南海之濱來到天山腳下,離開了繁華的都市,置身於大漠戈壁之中的綠洲,經曆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事,我把其中幾件感受較深的記下來,呈獻給所有關心和支持援疆工作,熱心於“西部大開發”的領導和同誌們。
一、富有個性的新疆舞
到達哈密,當地領導為我們舉行歡迎儀式。致過歡迎辭之後,大廳裏響起歡快的“麥西來甫”樂曲,氣氛頓時熱烈起來。剛才還在主席台上正襟危坐的領導們,轉眼間一個個成了優秀的舞蹈家。他們有節奏地抖著肩膀,揮動雙臂,雙腳有力地踢踏著地板,跳起熱情奔放的新疆舞。他們到座位來邀請我們共舞,起初大家都怕出醜,紛紛推辭,連我這個“國標高手”也不敢貿然行動,躲在一角當觀眾。
但是來邀請的人非常執著,你若不下舞池,他會一直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半彎腰鞠著躬堅請下去。看看實在無法“逃避”,大家隻好鼓起勇氣,硬著頭皮跳起來。一些悟性高的很快就能跟上節拍,跳得“像模像樣”。但大多數人,跳民族舞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難免笨手笨腳,十分拘謹。我也是頭一回跳新疆舞,想跳出踢踏舞的舞步,可是節奏不對,一腳高一腳低地跳著,樣子一定很滑稽。我環顧一下四周,看到其他援疆幹部和我一樣,跳得極富“個性”。有的“創意”十足,將“迪斯科”和新疆舞結合起來,做出各種古怪的動作,令人忍俊不禁。但沒有人嘲笑,這裏隻有友好、善意、誠實和熱情。大家盡情地舞著、唱著,彼此的心迅速地貼近,一下子就把陌生拋得遠遠的。
我想,這裏的人民歡迎我們,需要我們;我們也會很快愛上這塊神秘的土地,融入當地的幹部和群眾之中,共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草帽”是吃的
到哈密上任的第二天,我和地區設計院的吳院長一行就到天山北麵的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考察工作,開車需要三個小時。途中休息的時候,有同事從車後廂裏麵取出一遝黃黃的、圓圓的東西甩在草地上,我初時以為那是發給大家遮陽用的草帽,沒有在意。不一會兒我就瞪大眼睛,看著大家把“草帽”撿起來,用手撕成小塊放進嘴裏吃起來,才知道那些並不是什麼“草帽”。問旁邊的同事,他告訴我,那東西叫作“饢餅”,是新疆人的主食之一,也是我們今天的午飯。他還告訴我說,新疆地域遼闊,出門在外經常要穿越幾
十、幾百公裏的戈壁灘,像我們這樣經常下工地,在野外跑的人,一定要帶上水和這種易於攜帶、貯藏一個月都不變質的“饢餅”,才能保證不受饑渴之苦,甚至保證生命的安全。因為在人跡罕至的大漠戈壁,你再有錢也買不到吃的喝的。
我聽了心裏了然,也掰了一小塊饢餅放到嘴裏嚼起來,一邊嚼,心裏一邊想:新疆與深圳的工作環境多麼迥然不同啊!
三、棄寶而歸
2000年6月的一個雙休日,我和幾位同事應第一批廣東援疆幹部、時任哈密地區地礦局局長王偉寧的邀請,陪幾位外地客商到伊吾縣淖毛湖瑪瑙礦進行實地考察。一共去了4輛越野車,其中一輛帶有衛星定位儀。第一天翻越天山,到達伊吾縣城住宿。第二天一大早,各車備足幹糧和水,就向戈壁灘進發了。靠著衛星定位儀的指引(因為在茫茫戈壁中根本無路可循),大約在下午兩點,車隊抵達靠近中蒙邊界的一片大戈壁之中。大家下了車,王偉寧宣布已經到達礦區。我舉目四望,隻見驕陽下火爐一般的戈壁一片渺茫,根本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正當疑惑之際,王偉寧把我領向前幾步,彎腰從地上拾起一塊石頭,用手抹去表麵的塵土,遞到我的眼前,說,這就是瑪瑙。真是唾手可得。大家高興地跳起來,好像尋寶人終於找到寶藏,興奮地打開布袋拚命往裏裝寶貝。不一會兒工夫,大家就把所有的口袋、塑料袋,甚至紙盒都裝滿了。數不清的瑪瑙,真是惹人喜愛。我開始也和大夥一樣,撿起一塊算一塊,很快就把一個背囊塞得滿滿的,拎在手裏沉甸甸,再多也拎不動了。可是,見著更漂亮的石頭,還是舍不得不撿,於是,好像猴子掰玉米那樣,拾一顆扔一顆,不過,還好最後我們都滿載而歸。就在我們忘情地拾著寶貝的時候,有衛星定位儀的車載著客商到遠處一個火山口進一步考察瑪瑙礦的情況去了,約好我們這3輛車可以結伴沿著來時的路先回縣城,不必等他們,因為他們有衛星定位儀,不怕迷失方向。看看時間差不多了,王偉寧一聲令下,3輛車開始往回開。車大約行進了一個多小時,明明是軋著來時的車轍走的,不知怎的,轉了一個圈,又回到了原地。有人意識到我們迷了方向了,一時緊張起來。因為水快喝完了,汽油也緊張了,如果走不出戈壁,生命就有危險,說不定要變成“木乃伊”。心裏正發慌,隻聽王偉寧說:“大家不要緊張,趁天還早,仔細辨認方向,就能走出去,或者會與‘衛星車’會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