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血脈相融豫哈情(1 / 3)

王新偉

河南到哈密,空間距離2600公裏,遠隔萬水千山。然而,自古以來,兩地就頻繁往來,機緣巧合牽連不斷。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求經曾在哈密講學;而在河南的很多地方,如今還生活著許多古時移居過來的西域人的後裔。近代以來,“走西口”的河南人定居落戶哈密的更多,據哈密河南商會的統計,哈密50多萬人當中,有七八萬河南人。除了人員交往血脈相融之外,河南和哈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也有更多的相通之處。十八大報告中有兩個“大力”:“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哈密與河南都處於國家大戰略的範疇。

哈密在西部大開發中率先跨越式發展,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力推中原經濟區建設。十八大報告指出,“采取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

哈密是民族地區也是邊疆地區,河南的豫南大別山區是革命老區,豫西山區和豫東黃泛區還有很多貧困地區。兩者都處於奮力爬坡的階段,兩者都有快速發展的潛力和意願。

2010年,根據中央安排,河南由對口支援阿克蘇地區轉為支援哈密地區及兵團十三師。相同的事業,共同的理想,使豫哈之間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融合發展的援疆之路。

河南援疆事業與哈密發展緊密結合。

河南帶來的援助資金與發達地區相比並不算多,但河南援疆人更能深刻體會哈密對民生項目的急迫,更能理解項目安排上的輕重緩急,在資金投向和項目安排上與當地協調一致。因為事業相融,河南援疆人能很快適應哈密的自然環境和工作環境,他們沒有落差,很快進入角色,規劃、目標、方法、舉措不與現實脫節。因為事業相融,河南援疆人能與當地各族群眾肩並肩心連心。在“輸血”的同時,更注重“造血”。他們用真心和真情,把支援哈密當作建設自己的家鄉,在瓜鄉大地留下了一座座豫哈友誼的豐碑。

一、資金相融,為了千家萬戶的福祉

河南省委、省政府對河南援疆工作提出了“對口援疆,責無旁貸;互助互學,共同發展;求實求效,造福人民”的總要求和“五年任務,四年完成”的目標。截至2012年底,河南援疆資金已撥付11.2億元,加上2013年計劃安排的3億元,河南援疆資金達到14.2億元。占5年援疆17.64億元任務的80%,為“五年任務,四年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僅以2012年為例,全地區安居富民、定居興牧、棚戶區改造共開建9000多套,河南援疆資金9610萬元;平均每套補貼1萬元。21個雙語幼兒園、鄉鎮衛生院等社會事業項目,計劃總投資

1.99億元,河南援疆資金

1.73億元。7個農村人畜飲水、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計劃總投資

1.6億元,河南援疆資金6306萬元。4個食用菌種植、食品儲藏等科技項目,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河南援疆資金2100萬元……三年的援疆資金,就這樣融於哈密的民生項目之中,天山南北的廣袤大地上,哪裏的農牧民急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哪裏就有河南援疆的項目。

也許,有人說,投向民生項目的資金,有些可能看不到外在形象,表現不出河南援疆的成績。對此,河南援疆人有堅定的認識:哈密現在需要的是事關各族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民生項目,而不是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雖然少了些鮮豔奪目的標誌性工程,但隻要能讓哈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成為農牧民房屋上的一塊磚,農牧民增收中的一塊錢,就是河南真情援疆的標誌性工程。在資金相融的同時,河南援疆並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傾注更大的精力幫扶項目的建設,以實現最大的效益。以民生項目的重中之重安居富民項目為例,在原派出的援疆幹部之外,從河南抽調數十名業務精幹的專業幹部,進駐當地的安居富民辦,專門負責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設,又選派8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