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用靈魂喚醒靈魂(1 / 1)

李希霞“這是我觀察到的父親的手,每一個突出強勁的骨節訴說著父親撐起家中一片天的強大,每一處深深褶皺的裂紋刻滿了父親為這個家付出的艱辛磨難……”哈密市八中高二五班的楊青鬆同學深情地訴說著他的“父愛感言”,手中拿著他畫的父親的手的畫。

這是他在展示因高考放假3天的語文作業。我布置的作業是:用心觀察你身邊讓你感動和感觸的生活細節,用你的方式(可以是寫作、畫畫、攝影、DV等任何方式)表達出來。這個孩子平時作文很一般,但那一段話卻說得很精彩,充滿了感情。被孩子的真誠深深感染,我也情不自禁地給孩子們講起了自己的一段經曆:大學時看到補鞋老人布滿灰塵與裂口的手而淚流滿麵的記憶。我講得很動情,孩子們聽得更動容。那一刻,隻覺得,我的心和孩子們的心連在了一起。越來越多的孩子主動站出來展示自己的假期作業。形式上有唱歌的,有寫文章的,有攝影的,有專門請人製作的視頻的;內容上有關注高考愛心出租車的,有關注廈門公交車失火事件的,有講述自己旅遊途中見聞感受的,有講述自己深有感觸的電視節目的……泰戈爾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作為人文性最強的學科——語文,更應該如此。所以語文老師的第一要務不是傳授給學生多少書本的知識,更不是給學生講解多少道習題多少個答題技巧,而是用自己的啟發引導,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用自己的真情實才去啟悟學生、激發學生、濡染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一個情感豐盈、思想敏銳、言行儒雅、人格健全的“文化人”,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來到哈密的半年,我不停地在思考一個問題:半年的教學時光,我應該為孩子們的生命成長留下什麼痕跡呢?身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讓“語文”這顆種子在學生大腦中生根、發芽、開花並結果,讓語文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呢?回想起第一節語文課上,“語文與生活相伴,閱讀同生命齊飛”的師生互動演講所碰撞出的求知的熱情和渴望,那一雙雙閃亮的眼睛照亮了我因離家千裏而落寞黯淡的心,讓我不禁詫異:誰說這裏的學生紀律亂、學習差?他們是和中原孩子一樣渴望更多陽光雨露澆灌的尊貴的生命!意識到這一點,我的責任感和熱情被迅速點燃了。這個班的孩子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學習興趣淡薄,學習動力缺乏,學習方式被動,但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對於美好和夢想的渴望,對於外麵世界的向往,隻是這些都如火山下麵的岩漿一般,被暫時壓抑了,連他們自己也渾然不覺。所以我的當務之急是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喚醒這一個個沉睡的靈魂,用愛心去換取真誠,用賞識去鼓勵進取,用感恩去激發良知,用責任去喚醒意識,激發起他們體內固有的熱情和活力,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於是,當我每節課前給孩子們展示語文趣味知識競猜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踴躍;當我在課堂上飽含感情地去讚美每一位發言同學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感激;當我把畫著紅五角星的“作業完成光榮榜”張貼在教室最顯眼位置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雀躍;當我把選修課的學習舞台交給孩子們時,我看到了他們的新奇和激動;當我說出把每一個孩子本學期寫得最好的作文裝訂成冊時,我看到了孩子們溢於言表的興奮和更加積極的寫作……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感動不已,也感慨萬千:誰說這裏的孩子沒有學習的激情?教育不是要灌滿一個容器,而是去點燃一個火把!終於,閱讀課上有了凝神定氣的專注,交流課上有了激烈討論的熱情,寫作課上有了傾情書寫的酣暢,展示課上有了大方活潑的演講……感受著孩子們點滴的變化,我的心每一天都沉浸在感動和幸福中。教育的目的也許就在此吧: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在用自己的靈魂喚醒孩子們的靈魂,孩子們又何嚐不是在用他們稚嫩透明的靈魂喚醒了我某一部分沉睡的靈魂?這節課,我沒有講什麼知識,但我相信,方向永遠比速度重要。這節課給予孩子們的感動和思考,會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很長一段時間。某一天,這顆種子會生根、發芽,綻放出不一定炫目卻一定高貴的生命之花。而我,隻需滿懷熱誠,靜待花開。

(作者係河南援疆幹部、援疆期間為哈密市第八中學支教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