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我的援疆工作體會(1 / 1)

陳和清

我是廣東省農業廳派出的第十個援疆援藏幹部,對援疆工作有所了解,早在2001年隨廣東省委組織部考察組來到哈密考察第二批援疆幹部後,我就堅定了要接好援疆工作接力棒的決心。三年的援疆工作,磨煉了我的意誌,豐富了我的閱曆,並且有了以下個人體會:

一、擺正位置,低調處事,團結協作

三年來,我在對待引進的項目、資金上,不誇大,不居功,不爭權,不奪利,做好本職工作;在處理複雜的事情上,多聽少說,不隨便表態,不拍胸承諾,維護團結;在工作中雷厲風行,講求實效;在生活上嚴於律己,遵紀守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風,做出表率。

二、多調研,多學習,提高理論水平

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下鄉調研和學習上,就不會感到寂寞。近三年來,我發表了《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切實為瓜農排憂解難》文章,撰寫了《新疆哈密瓜引種實驗的現狀與展望》《哈密瓜品牌戰略的憂思》等調查報告和《新疆哈密瓜在廣東推廣利用研究》碩士論文。

哈密地委白誌傑書記還在《哈密瓜品牌戰略的憂思》上批示:“前幾天我也看到了一份簡要的情況反饋。讀了這份調研報告,我感到陳和清同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吃苦精神以及雷厲風行的作風,值得我們當地幹部很好地學習。從他身上也體現出了大多數廣東援疆幹部求真務實、實幹的一貫作風……”

三、工作上以經貿合作作為主線,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一)抓住工作重點,打響哈密瓜品牌戰略,促進粵哈兩地經貿合作。我多次與廣東從玉集團溝通,促成了廣東省從玉菜業集團與哈密合作,並於2003年7月,在廣州成功舉辦了“粵哈兩地共同實施哈密瓜品牌戰略”新聞發布會,推動了哈密瓜品牌戰略發展。

(二)促進粵哈兩地農業優勢互補,密切粵哈兩地農業企業合作。

2002年9月,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率領9家龍頭企業與哈密達成13項共

1.75億元的合作協議。

2004年9月,為配合粵哈兩地簽署經貿合作框架協議,我主動聯係泰記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與哈密簽訂了3500萬元協議,並促成了雙方試售合作。

(三)發揮廣東宣傳優勢,擴大哈密農產品的知名度。

2002年11月,與廣州市援疆幹部合作,組織哈密農產品參加廣州市農博會。

2004年8月,協助參加廣州市僑務50年回顧產品展銷會,擴大了哈密地區農產品在廣東和海外的知名度。

(四)積極做好引種試驗,探索農產品良種良法。

廣東方麵無償提供價值數萬元的2噸生薑良種,在哈密試種了10畝,取得較好效果。此外,還從廣東引進牧草新品種7個,蔬菜新品種1個,玉米新品種2個,促進了哈密品種結構的優化。

(五)找準項目,積極爭取項目援助。

(1)援建農業信息化網絡建設。

廣東省農業廳以40萬元實物形式援疆“哈密地區農村信息化項目”,全地區已建立農業信息服務站37個,覆蓋兩縣一市33個鄉鎮場,促進了哈密農業信息化進程。

(2)援助哈密瓜品種建設。

廣東省農業廳無償提供資金20萬元,用於哈密瓜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病蟲害防治及品牌戰略的實施。

(3)組織幹部赴粵培訓工作。

廣東省農業廳出資30萬元,組織哈密地區農業係統56位幹部赴廣東省參觀、學習。

(六)認真完成援疆工作隊交辦的項目。

負責廣東援疆項目“伊吾縣鹽池鄉0.6萬畝人工草料基地建設項目”和“天山土雞養殖項目”建設,在生產、技術、管理上積極給予協調,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選自《天山留在生命裏》,作者係廣東援疆幹部,援疆期間任哈密地區農業局副局長)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