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行為的動機非此即彼
所有人都在尋求相處之道。但是,僅僅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與人交往,就會被他人的價值觀左右,甚至為其束縛。
老人咳嗽著略微抬起陷入沙發中的身體。
“所有人都在尋求相處之道。但是,僅僅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與人交往,就會被他人的價值觀左右,甚至為其束縛。”
我疑惑了,“那麼,就沒有必要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而努力了?”
我的話立即被否定,“這裏有一點很重要,記住。人們行動的動機,歸根結底隻有兩個:愛,或者恐懼。懂得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人們的行為了。”
“行為背後隻有兩個動機?那憤怒呢?像我這樣,隻要看到公司員工無精打采時就覺得生氣。我一定會鼓勵他們試著幹幹,你能做到。但是,即便如此,業務量也未必轉好。那時,我會繃著臉訓斥他。當然,訓斥並不是針對員工本人,而是因為惱火。那種情形,我的動機不是愛,也不是恐懼,是憤怒。”
老人慢條斯理地問,“如果你在公園邊散步,突然迎麵走過來一個5歲大的男孩兒,高高興興地掄著玩具刀,向你刺過來,你生氣嗎?”
“不至於。”
“你不怕那孩子,所以不生氣,對嗎?但是麵對狀態低迷的員工時,你難道沒有擔心過,他的狀態,會給公司帶來不良影響?或者,不管你怎麼鼓勵,他的業務量也無法提高,你難道沒有覺得自己的話成耳旁風,自己沒有得到經營者應有的尊敬這類想法?”
“啊!這些有過。”
“你的恐懼,在於把員工放在對立麵,你的怒氣背後隱藏的恰恰是恐懼。”
我反問,“那麼,您怎麼解釋另外一件事。我是一個熱愛旅行的人,雖然事隔很久。學生時代,我常常獨自一人踏上旅途,旅途讓我覺得放鬆與自在,這種感覺和愛和恐懼有什麼關係?”
“善待自己的感受,難道不是對自己的愛嗎?”
我若有所思,“也許,有愛的成分。”
老人接著說,“當年,我的行為不是出自於愛,而是建立在恐懼之上。
希望獲得認可的衝動本身也源於恐懼,不過那時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產生的恐懼情緒,是害怕別人不理會我;害怕別人瞧不起我;歸根結底,害怕得不到他人承認並因此喪失自信。”
老人談到的種種恐懼,顯然我也有。我頓時豁然開朗。我的混亂,毫無疑問,由恐懼引起。
一直注視著我的老人注意到我的細微變化,“你肯承認自己的恐懼了?如果希望自己不被恐懼控製,首先你要正視心中的恐懼。”
我正要開口說話,卻被老人接下來的話打斷,“當年,我不願意承認恐懼,更不想感受這種消極情緒。為了躲避它,我天真地以為,隻要努力工作,不斷獲得他人認可,就不會再害怕。其實,努力是為了什麼?努力的目標正是逃避恐懼?反之,恐懼卻成了努力的動機,我更成了被恐懼感驅使的可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