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討董聯盟(1 / 2)

漢獻帝初平元年春正月,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

橋瑁這封偽造的信,成了關東眾諸侯起兵討伐董卓的導火線。原本畏懼董卓,受董卓命監視袁紹的冀州牧韓馥,采納了治中從事劉子慧的意見,寫信給袁紹,譴責董卓的殘暴,支持袁紹發兵。

在橋瑁的檄文發出之後,不止袁紹、韓馥,兗州、冀州、豫州、青州以及司州的河內郡等地皆紛紛響應。

這個時候,黃河以北包括冀州、河內,討伐董卓的領袖是袁紹,兗州方麵則是曹操。

義軍向西集結兵力,袁紹和河內太守王匡屯兵黃河北岸的河內郡,冀州刺史韓馥負責供應其軍糧;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驍騎校尉曹操屯兵黃河南岸的酸棗。

豫州刺史孔伷集結在潁川。青州刺史焦和本來已經率軍過河,打算到河內與袁少軍彙合,但是卻因為黃巾軍入境而被拖住,未能參加。

諸侯中,以荊州的長沙太守孫堅,來路最為遙遠。據《三國誌·孫破虜討逆傳》載: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卓。堅亦舉兵。荊州刺史王睿素遇孫堅無禮,堅過殺之。

比至南陽,眾數萬人。南陽太守張谘聞軍至,晏然自若。孫堅以牛酒禮張谘,張谘谘明日亦答詣孫堅。酒酣,長沙主簿入白堅:”前移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主簿推問意故。”

孫谘大懼欲去,兵陳四周不得出。有頃,主簿複入白堅:”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出案軍法從事。”便牽張谘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栗,無求不獲。

孫堅得南陽,立即聯絡出逃洛陽的孫堅,袁術自封南陽太守,上表行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豫州此時,二人一同北上討董,孫堅領軍,袁術負責糧草供給。

幽州牧劉虞之子劉和本在洛陽,討董興兵之時,劉和逃出洛陽,到袁術處彙合,劉虞派出數錢騎兵遠赴南陽歸劉和指揮。

奮武將軍公孫瓚戰烏桓分身不得,派遣其弟公孫越率騎兵一千支援袁術,聽其調遣。

以上便是《三國》中的十八路諸侯討董。然而,實際上並沒有十八路之多。西涼馬騰、中郎將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北海太守孔融、徐州此時陶謙並不在其列。

《三國誌武帝紀》記載: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

依此,討董聯軍共十路。另有,張邈之弟廣陵太守張超;曹操依附於袁紹、孫堅依附於袁術、此二人勉強算一路,這討董聯軍至多也就是十三路。

諸州郡牧守各擁兵數萬,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於河內;韓馥屯於鄴城;孔伷屯於潁川。劉岱、張邈、東郡守橋琩,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行奮武將軍曹操等屯於酸棗;孫堅和袁術則在魯陽結盟討董。

這十三路諸侯中,後將軍袁術、渤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守張邈等諸侯,都是董卓入京後親手提拔的。

那麼當董卓得知這十八路諸侯名單之時,其憤怒可想而知。當然,董卓的憤怒一閃即逝,取而代之的便是恐懼。

董卓的恐懼,不在這十八路諸侯,而是在於另兩個人。其一便是名將皇甫嵩,董卓曾不止一次跟隨皇甫嵩征戰,深知皇甫嵩統帥能力,遠在這各路諸侯之上。

皇甫嵩還有三萬精兵屯與扶風郡,這等精銳與諸侯郡兵不可同日而語。董卓為防後院起火,征皇甫嵩為城門校尉,則其入京束職。京兆尹蓋勳同時被董卓征召,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董卓。

皇甫嵩思量許久,終因董卓詔命,假以險地之手,最終應召。將行之時,長史梁衍勸他起兵與袁紹呼應。皇甫嵩聞言搖頭隨即奔往京師,蓋勳因自己兵弱不能獨立,也同赴洛陽。

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員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將他交付審判,想把他殺掉。

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跟董卓交情匪淺,聞訊從長安奔,投奔董卓。董卓正擺設酒宴,大會賓朋,皇甫堅壽搶步向前,與他辯理,且責以大義,叩頭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