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製改革中的宏觀經濟體製變動

1979年後開始的中國經濟體製改革是在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基礎上,以漸進的方式進行的,並在這種漸進的過程中越來越明確了市場經濟的取向性。此次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上述特點,既區別於以往曆次的中國經濟體製改革,也區別於目前多數原中央計劃經濟國家所進行的經濟體製改革。它表明,此次時15年的中國經濟體製改革是一種由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連續化過程,其間存在著過渡性階段,並因之存在著過渡性體製,既存在著局部行政體製與局部市場體製混合並存的體製。用中國經濟學家的語言表述便是存在著計劃與市場交錯的雙軌體製。

為了說明形成目前現有體製格局的宏觀體製背景,並為了尋找出從現有體製向新體製過渡的契機,本文將就金融、財稅、計劃,投資等涉及宏觀體製的變動情況作一簡略的描述,並籍此來探討下一步宏觀體製變動的可能性空間。

從中國經濟體製改革15年的總體變化過程來看,宏觀經濟體製是兩個變化過程的統一。一是實物量控製向價值量控製方向變化的過程;二是財政主導性經濟向金融主導性經濟方向變化的過程。下麵本文就從功能性的角度對中國宏觀體製的製度性變遷做一簡單的描述:

1計劃體製

改革前的傳統行政體製是依靠無所不包的指令性計劃來運行的,而這一計卻又主要是由實物量指標構成。隨著放權讓利式改革的進行,計劃可協調的範圍開始明顯地縮小。據統計,1979年以前由指令性計劃下達的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5%。石以上,到1992年底已減少到不足比;1979年以前由國家計劃統一分配的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為256種,到1992年底已減少到19種;1979年前由國家統一收購的一類商品有65種,到1992年底已減少到20種,而且在上述統一分配和統一收購的產品品種中,市場調節又占絕大比例。

2投資體製:

改革前,受傳統行政體製內在規律的支配,幾乎所在的投資都是由國家財政指數進行。

宏觀經濟體製在中國隻是近幾年才流行的術語。此前人們通常在從功能性的角度來探索宏觀經濟管理問題時,流行的術語是宏觀經濟杠杆或調控手段的。隨著承認地方企業個人相對獨立利益的存在,並隨著這一獨立利益的強化,國家一方麵不得不放鬆投資的管製,允許並鼓勵企業和社會投資,另一方麵國家也開始有意識地縮小在投資領域中的活動範圍,從而使投資體製發生動蕩大變化。從實際發生的投資資金來源來看,1992年全社會的總投資中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