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人體疾病的確認與治療4(1 / 3)

(二)防止邪侵

中醫認為,邪氣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能起主導作用,如疫癘之氣等。因此,後天未病先防,除了增強體質,提高正氣的抗邪能力外,還要注意防止邪氣的侵襲。《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蓋即指此。防止邪侵主要應從順應四時、避其疫邪、注意衛生和預用藥物四方麵著手。

1.順應四時指根據四季氣候的變化規律,隨時調整衣食住行,以防止四時不正之氣侵害人體,所謂“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春季溫暖多風,易發生溫病和風病,故衣被不可過少,飲食不可過寒,運動不可出汗過多;夏季炎熱潮濕,易發生暑病和瀉痢,故衣被要少而幹燥,飲食應注意衛生,不可寒熱太偏,不可在烈日下勞作太久;秋季天氣轉涼,空氣幹燥,易發生感冒和燥咳,故衣被要隨時調整,多吃含水份的水果;冬季天氣寒冷,易發生流感和凍傷,故衣被要加厚,飲食要偏溫,室內空氣要流通,運動時最好不要出汗。

2.避其疫邪指對具有烈性傳染性的疫邪要杜絕接觸,以避免傳染。疫邪致病異常毒烈,不論體質強弱,觸之即發。如《素問?刺法論》說:“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故提出要“避其毒氣”。對疫病已流行的地區則應做到及時封鎖,禁止人員流通;已感染的患者應及早隔離,抓緊治療。對於工作需要必須接觸患者的醫務人員,則應做好防護措施,以免傳染。

3.注意衛生指通過講究衛生防止病邪的產生和侵襲。包括注意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等。

(1)環境衛生:是指居處環境的衛生,也稱公共衛生。由於環境衛生直接關係到病邪的發生,所以應是大家共同注意維護的方麵。占人認為,居處應選擇土厚水美或背山臨水之處,周圍應廣植樹木花草。如《左傳?成公六年》指出:“土厚水深,居之不疾。”《保生要錄》指出;“土欲堅潤而黃,水欲甘美而澄。”《起居安樂箋》則提出了一個更為理想的居處:“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市,竹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舟車足以代步涉之難。”實指建立在一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交通方便的地方。當然,這樣的居處環境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但屆處至少應避開濃煙濁水、氣味臭穢、喧囂嘈雜的有害環境。另外,對於周圍的廁所、綠地、街道、公共垃圾,則應委派專人負責,定期打掃,以避免蚊蠅孳生,病邪蔓延。

關於室內環境,古人認為應以清潔優雅為主,如《壽親養老新書?宴處起居》指出:“棲息之室,必常潔雅。”室內可養植少量花卉,所謂“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對於室內衛生,一般認為房間要每天開窗,保持空氣流通,日光充足;地麵要每天打掃,除去灰塵,保持清潔。還要定期清掃牆角、床下、門窗、家具,農村也可以用艾葉、蒼術煙熏,或雄黃酒噴灑,以消滅蚊蠅和跳蚤、臭蟲等致病昆蟲。

(2)個人衛生:講究個人衛生,養成洗臉、洗頭、洗手、洗腳、洗澡及刷牙、漱口的習慣,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人體體表是沾染髒物機會最多的地方,口腔是細菌繁殖最易的處所,故我國古人很早就提出要經常清洗上述部位。如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洗臉、洗手、洗腳、洗澡的記載。《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一般地說,每日晨起應洗手、洗臉、刷牙;食前、便後應洗手;食後應漱口;睡前應刷牙、洗腳;3~5日洗1次頭,5~7日洗1次澡(夏天應每日1次)。此外,還應經常換洗衣服,勤曬被褥,修剪指甲,梳理頭發,以消除細菌孳生的環境,減少某些疾病的發生。

(3)飲食衛生:是指注意飲水和食品的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我國是發明水井最早的國家,也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對於飲食衛生可謂極為重視。古人認為,飲水應以飲開水為宜。如《呂氏春秋?本味篇》提出須“九沸九度”,宋代莊綽說:“縱細民在路上,亦必飲煎水。”對於食品,古人認為應以熟食為主,忌用汙穢腐敗不潔之物。上述主張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開水熟食可以殺滅致病生物,忌食腐敗變質的食物和不潔之物,可以避免病從口人,故能預防病邪的侵襲和食物中毒。此外,我國還有飲茶的習慣,對於消化飲食具有一定的幫助。但應注意飲茶不要過濃,以防生濕礙脾;空腹、睡前不宜飲用,以防眩暈或失眠。

4.預用藥物在某些疾病流行的時候,通過服用或佩帶一定的藥物,是預防疾病傳染的有效措施。古人十分重視藥物預防,《素問?刺法論》就有預服“小金丹”防疫的記載;長沙馬乇堆漢墓出土的藥品中,則有用花椒、辛夷、桂等製成的香囊;《千金要方》等書中還記有用艾葉、雄黃、莒蒲、蒼術、白芷等進行煙熏消毒的方法;《四時調攝箋》也說:“疫氣流行,用管仲(貫眾)軒水缸內,食水不染。”現在人們在感冒流行的時候預服板藍根湯,在肝炎流行的時候預服茵陳大棗湯,在痢疾流行的時候預用馬齒莧等,都是基於上述原則製定的。對於預防某些疾病的發生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已病防變

已病防變,是指當疾病已有先兆,或已經發生,應做到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或先安未受邪之髒,以防止疾病的發展傳變,並避免病殘。故已病防變應從以下四個方麵著手:一是察病先兆,及時處理;二是早期診治,防病加重;三是先安健髒。杜絕傳變;四足把握規律,避免病殘。

一、察病先兆,及時處理

中醫認為,病邪侵襲人體,必然引起正邪鬥爭,此時人體內的髒腑經絡、陰陽氣血往往發生某些異常變化,並出現相應的先兆症狀,預示著疾病將要發生。如《衛生寶鑒?中風門》說:“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也。”《證治彙補?預防中風》也說:“平人手指麻木,不時暈眩,乃中風先兆。”當人體出現某些疾病的先兆時,則應及時予以處理,以避免疾病的發生。《醫學源流論?防微論》說:“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此則凡人所當深省,而醫者亦必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體察也。”至於處理的方法,則應注意兩個方麵,一是自身通過調攝精神、飲食、起居等,調整體內的髒腑經絡、氣血陰陽,以扶助正氣,及早消出病邪的幹擾;二是及時找醫生谘詢,必要時服用有關的預防藥物,或通過針灸、推拿等調整機體,去除病邪。

二、早期診治,防病加重

一般地說,病邪侵襲人體,多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所引起的疾病也會由輕轉重。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根據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阻斷病勢的發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可見,早期診治,對於防止疾病加重具有重要意義,若失去治療時機,病情不斷發展,最後損傷髒腑,就會引起嚴重疾病,甚至出現生命危險。《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謂“上上救其萌芽”,蓋亦指此。甲,期診治也關係到病人和醫生兩個方麵。作為病人,必須建立憂患意識,一旦有病,應立即去醫院檢查,並及時治療。《外台秘要?諸論傷寒八家》說:“凡人少有病苦,似不如平常,則須早道。若隱忍不療,冀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天行不和。當自戒勒,若有小不和,則需救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療,鮮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目乃說,邪氣人髒,則難可製,此雖和緩,亦無能為也。”作為醫生,必須樹立對病人負責的精神。在技術上精益求精,這樣才能做到四診合參,及早確診疾病,及時正確地采取治療措施,以解除患者的疾病痛苦。《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尤得參差。”至於治療方法,或藥或針,總以適合病情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