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覺時,楊忠培想象著自己去了那裏如何如何,想著想著就睡著了。
“嗨,起床了,出發。”孫緣淳喊道。
楊忠培眯眯眼,洗了一下臉,就跟著他師父走了。對方也不遠,就在鄰村。但對於楊忠培來說,農村的路有點繞,明明很近卻非得走很久。好不容易到了那戶人家,總算能歇息了。出來迎接的叫黃宏,死的是他的父親黃亮。
黃宏一見孫緣淳來了,連忙叫人倒茶,又看見一個有點累的小夥,一問才知道這是孫緣淳的徒弟。孫緣淳對著黃亮說道:“我徒弟自小在城市裏長大,走不慣這鄉間小路,有點累,不要見怪,”黃亮說道:“大師,您客氣了,您的徒弟也是我的客人。”說完,就讓人再給楊忠培倒一杯茶。
孫緣淳告訴楊忠培,黃亮可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裏窮,沒錢沒權,能有現在完全是靠自己打拚出來的,有了錢之後,把他父母接到城市裏來,可父母過不慣這樣的生活,黃亮就讓二老回到了農村,一有空就回村裏看看二老,二老過得也不寂寞,更何況自己的兒子這麼有出息,心裏麵也很踏實,活到現在也是壽終正寢。而黃亮不僅對父母孝順,對村子裏的窮人也很關愛,周圍的人有了困難也會主動的去幫助,是個遠近聞名的大善人。
孫緣淳問黃亮:“我讓你準備的準備好了沒有?”
“大師,準備好了。”
楊忠培問:“準備什麼?”
孫緣淳告訴他,一切從為死者穿衣開始,其程序大致是:穿壽衣、壽鞋。身蓋黃稠,麵蒙綢巾,衣服上的紐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帶將衣服係好,但不能打“死結”。五官複位,口內置帛金金元寶或一枚硬幣。左手握一隻金元寶,右手握一根打狗棍。屍體用紅線綁好,主要是手、腳。家中若有貓、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屍體。否則會出事,折磨。死者多放在門板上,麵蓋白布,頭枕事先用麥秸裝好,刺有雄雞圖案的“長鳴雞枕”,枕邊放穀草,謂“招魂草”,草邊放白紙剪成的“拾魂幡”。之後燒紙焚香,家屬號啕大哭。門前插白幡,以示鄉鄰。老人死後,孝子遣人持孝布向親友報告死訊、死因及葬期,出門在外的子女及親友要及時奔喪,吊喪,問明死因,靈前跪叩,出嫁的女兒是一路哭著而來。親友奔喪,要攜禮吊喪,叫“上祭”。禮品有:點心、油果、白麵饃饃、壽桃、布幛、金鬥、銀鬥、搖錢樹、現金、挽聯、花圈等。並在其上書祭者姓名。親友來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謂“陪孝”。孝子送孝帽、孝衣,為“破孝”。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兒女、妹妹為“大孝”。侄兒、侄女為“小孝”約6尺白布,其餘為花花孝約一尺白布,孝子賢孫所穿孝服,不鎖邊,毛處外露,沒有扣子,製作粗糙。腰係麻絲,拖拉著鞋子,謂“披麻戴孝”。
吊喪之人,需戴孝哭喪,男子吊喪,跪叩,連哭三聲,沒有詞;婦女哭喪,涕淚交流,嚎啕大哭,有調有詞,謂“嚎喪”,該哭的人不哭,被認為不知禮,不孝順。親人亡故,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坐凳子及高處,日夜不離棺材,謂“守靈”。死者頭前置一盞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燈,為“長明燈”,還放有祭果、,放墳頭上。死者停喪分“排三”、“排五”、“排七”,即從亡故之日算起,按停喪天數三、五、七天。停喪緣由,一是為親人喪,瞻仰遺容,二是農家認為,陰司“小鬼”往往有“誤拿”,停喪三、五、七日,如“小鬼”誤拿,死者靈魂會被放回。吊薄餅及一個瓦盆俗稱“老盆”,“老盆”底部要鑽眼,有幾個兒女鑽幾個眼,順序由長到幼。孝子不斷在“老盆”焚香燒紙。老盆旁放一隻碗,俗稱“遺飯碗”。孝子用餐務必先向“遺飯碗”裏盛添少許,出喪時置籃內守靈的孝男孝女每天一早天未明大哭一場,客人來吊,也陪著痛哭。
“土葬的講究也太多了吧。”
孫緣淳說:“到了出喪的那一天,講究也不少,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黃亮這時候也出來,問孫緣淳:“大師,我們啥時候出喪?”
“你急啥,有我在,沒問題,保證給你家挑一塊風水寶地,讓你以及你的後代都受益。”
黃亮便不再打擾,忙活去了,畢竟親朋好友來了一大堆,得招待一下。
孫緣淳此時帶著楊忠培到外麵轉轉。告訴楊忠培,在給人選擇墳墓所處的位置時,講究也是很多的,要注重整體,依山傍水,因地製宜,察形觀式。這四條最重要。長輩的墳墓是很重要的,他可以福澤後代,讓子孫受益,因此不可馬虎。又告訴他關於山與水之間的關係以及山的高低,地勢的高低等對墳墓風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