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禍莫大於不知足
典藏原文: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懵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指點人生:
人的欲望有如無窮的溝壑,因而得寸進尺,得隴望蜀。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你給金銀他還怨恨得不到珠寶,你封他縣令他還怨恨你沒封他宰相,即使是做了宰相,他還想當皇帝。為了滿足貪欲,他勢必利令智昏,敲詐勒索,虛偽欺騙,進而不擇手段,殘害無辜,最後自掘墳墓,自釀苦酒。
老子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曆,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暴發戶們,對於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
生活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如果快樂是建立在物質享受上,那總會感覺生活裏盡是美中不足。就算有再好的享受,也不能讓人永遠感到幸福,反而容易使人疲倦。再好的美食,也會讓人生膩。如果不滿足平常的粗茶淡飯,什麼都要追求高品位,那生活裏就很難得到滿足,煩惱也就隨之而來。人每天都要吃飯,但如果隻惦記著人間絕少的美味,當前的飯食就淡而無味,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富貴壽善,美味佳肴,聲色犬馬固然常使人快樂,然而為了得到這些,得到了為了保住這些或唯恐失去這些,人們必然勞神累心,思慮不已,以至寢食難安,如此又有什麼快樂可言?追求金錢財富的人,在財富到手以後仍然能從財富中找到樂趣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相反它有時還會給人帶來麻煩與災禍。道家教人用知足知止和隨順自然的心態來看待富貴與貧賤。富貴來了不必驚喜忘形,富貴去了也不必悲哀落魄。不必為了富貴而患得患失,使自己活得又苦又累,更不能為了貪戀宮貴而違背道德,使自己成為千古罪人。
有個去海島度假的富翁勸誡一位同在海邊曬太陽的漁夫多去打些魚。漁夫問“為什麼要辛苦呢?”富翁說:“這樣能慢慢買一條大船,再努力攢上一大筆錢。”漁夫又問:“那又能怎麼樣呢?”富翁說:“然後你就可以在海邊悠閑地曬太陽啦!”於是,漁夫就反問富翁:“我已經在曬太陽了,為什麼還要那樣做呢?”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裏麵就時常是快樂的,達觀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相反,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就會時時感到焦慮不安。但“知足”不是沒有追求:“知足常樂”更不是平庸的表現。人是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但這與知足並不矛盾,實現了一個目標後,可以準備下一個,但不能在這個還沒實現時就想得更多,那就淪為了貪婪,事實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動力。
知足不同於自滿,雖然從表麵上看來,它們都是對自身情況感到滿意的反應,但事實上,由於出發點和外在表現的不同,它們往往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而從根本上說,知足也罷,自滿也罷,與外在客觀條件並不一定有相互的關聯,一個人自覺得生活到這個程度,於願已足,並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無懈可擊,樣樣可打滿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視客觀的條件,不妄想不貪求,也不去與他人比高下,能夠以寬容坦蕩的心去對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響和幹擾,順命隨緣地和平渡過。
那些驕傲的人,真的都是那麼自信、驕傲,對自身的一切都心滿意足,自認高人一等嗎?如果你肯仔細分析,也許會吃驚地發現,事情恰恰相反。
依據心理學上的說法,那種處處要表現自己的不凡,就怕誰人不知他的出類拔萃和光榮曆史,無法克製地要以驕傲的麵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滿足感、或自憐狂在作祟的人。因為缺少安全感、滿足感,便相對地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於要在別人的讚美或驚歎聲中找回信心,證明確實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樣不同凡響。驕傲、自滿、目中無人,是由於反常心理在後麵推動,不但給人極壞的印象,也是一種十分可悲的病態心理。
知足常樂的人很容易被人們認為是胸無大誌。因為這些人往往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時今日,不去爭,不去怨,不去嫉妒、傷害他人,樂觀地生活著,這樣就導致別人以為他們沒出息、沒能力。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知足並不代表不進取,無大誌,它隻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是一種看透世事無常後的大徹大悟罷了。
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豐衣足食,愛己所愛,沒有虛度這歲月年華,心靈從容富足,那麼無論貧富貴賤,都足以安心了。生長於貧困之家與生長於富貴之家,人生中的得意與失意,都不可看得太重。如果以不義的手段取得財富和尊位,好像浮雲一樣,既不會長久,也不值得看重。這是先哲孔夫子的一番話。他還說:人都有利心,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去貧賤、求富貴都必須以是否符合“義”為前提,“重義”應該是人的本分,因為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不顧一切手段,謀求富貴,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荀子說:如果去爭奪財貨,而不知道辭讓,隻是商人盜賊罷了。以這樣的姿態去揮霍自己的精力與生命,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一種褻瀆。
哲人莊子講過一個支離疏的故事。南方楚國有一個人叫支離疏,他的形體是造物主的一個傑作或者說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時開的玩笑,脖子像絲瓜,腦袋形似葫蘆,頭垂到肚子上而雙肩高聳超過頭項,頸後的發髻蓬蓬鬆鬆似雀巢,背駝得兩肋幾乎同大腿並列。
然而支離疏卻暗自慶幸,感謝上蒼獨鍾於他,平日裏樂天知命,舒心順意,日高尚臥,無拘無束,替人縫衣洗服,簸米篩糠,足以糊口,度日;當君王準備打仗,在國內強行征兵時,青壯漢子如驚弓之鳥,四散入山中。而支離疏呢,偏偏聳肩晃腦去看熱鬧,他這副尊容誰要呢,所以他才那樣大膽放肆。當楚王大興土木,準備建造王宮而攤派差役時,庶民百姓不堪騷擾,而支離疏卻因形體不全而免去了勞役。每逢寒冬臘月官府開倉賑貧時,支離疏欣然前去領取三種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的智慧在於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的智慧在於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可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則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上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隻有在合適溫度的條件下,樹木才會發芽,而不至於把鋼材煉成生鐵。《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她就是沒有把握好知足這個“度”。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應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中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人生的個體戶是無法獲得滿足的,而能否獲得富足生活並不完全在於努力的成功與否,大量未卜先知、外在的、不可捉摸的因素決定著努力和成敗。知足是一種境界,它不在於身外獲得多少,而在於內心感受如何,不知足的人即使擁有金山銀海,亦不會感到生活富有;知足的人則隻要得到了粗衣疏食,心理上便已感到滿足。因為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所以,我們對待個人的一切,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以一種知足的態度,就會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富有。
保持永遠的知足、永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不但有助於自身素質的提高,亦有助於促進社會進步,人類曆史的所有進步都是在強行者們的不懈努力之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