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做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技巧,同時也是一種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適應生存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如果能夠圓通做人,就能夠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立於不敗之地。

1.做人要懂得伸屈之道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誌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廣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隻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小不忍則亂大謀”,很有些陰謀哲學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個“忍”字。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

那麼,到底要忍什麼?

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忍小忿而就大謀。”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

忍小利而圖大業。這是“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忍辱負重。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能臥薪嚐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侯?

因此,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裏,忍耐也是一種美德。這一觀點盡管與現代這種競爭社會不合拍,但是,很多學者已經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裏有些東西並沒有過時,相反,其中的學問博大精深,如果運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必將使人們受益匪淺。其中,忍耐就大有學問,忍耐包括很多種。當與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忍耐可以化幹戈為玉帛,這種忍耐無疑是一種大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謗我,嫌我傷我,憎我恨我,則奈何?”拾得和尚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忍耐裏透著的是智慧和勇氣。

人生不可能總是風調雨順,當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災難時,一個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發揮出奇製勝的作用。很多時候,因為小事情忍不住,而壞了大事,這是得不償失的。

三國時,諸葛亮輔佐劉備在祁山攻打司馬懿,可司馬懿就是不出來應戰。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極盡所能地侮辱司馬懿,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侮辱總是置之不理。總之,司馬懿就是不出來與諸葛亮交鋒。等到諸葛亮的糧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國,戰爭就這樣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司馬懿之所以不戰而勝,就是因為一個“忍”。

與別人發生誤會時的忍耐,那隻是一時的容忍,比較容易做到。難得的是在漫長時間裏,忍受著各種各樣的折磨,而隻為完成心中的理想。這種忍耐力是難能可貴的,但也是做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

人們常說,心字頭上一把刀。這把刀,讓你痛,也會讓你痛定思痛;這把刀,可以削平你的銳氣,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氣。小不忍則亂大謀。隻要我們仍然身處在種種算計和爭鬥裏,有些紛擾就永遠不會結束。

有人說,忍耐就是一種妥協。其實,妥協不是簡單地讓步,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達成的一種共識。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妥協都不僅僅是為了“家和萬事興”、“安定團結”,而且還隱藏著一種堅持,這種堅持實際上就是一種堅定的決心。

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下,如果互相謾罵攻擊,不僅有傷風化,使你斯文掃地,還破壞了社會的文明形象。當然,有時要做到忍,也的確不易。雖然忍耐是讓人痛苦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甜蜜的。因此,遇事要冷靜,要先考慮一下後果,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去化解矛盾,我們就不至於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糾纏不清,更不會使矛盾升級擴大。

人,貴在能屈能伸。伸,很容易,但屈就很難了,這需要有非凡的忍耐力才行。隻要這個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幹,不管他忍耐多久,終究會有出頭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會更加富有魅力和內涵。

人生很多時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誤解、忍耐寂寞、忍耐貧窮、忍耐失敗。持久的忍耐力體現著一個人能屈能伸的胸懷。人生總有低穀,有巔峰。隻有那些在低穀中還能坦然處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過低穀,前麵就是廣闊的天空。回過頭來,那些在低穀裏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難中掙紮的日子,那些在寂寞裏執著奮鬥的日子,都會顯得彌足珍貴。

2.圓通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句美好的語言也許並不能化堅冰為溫泉;假如你想引起一場令人至死難忘的怨恨,或許隻要發表一點尖刻的批評即可。

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有的是因為認識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為對對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見和誤解。如果你有較大的度量,以諒解的態度對待別人,忍住最容易爆發的激動情緒,這樣你就可能贏得時間,矛盾也可能得到緩和。

愛因斯坦是全世界都尊敬的人,他是全球數學、物理方麵無可爭議的專家。這位創造相對論和原子理論的人,竟然也咽下過一口“氣”。有一天,他上汽車後。正想一個問題,數錯了錢。售票員大聲諷刺他:“你這麼大個人,會不會算數呀!”愛因斯坦一笑置之:“不會就不會吧!”

社交過程中,由於偏見和誤解常常會使一方傷害另一方。假設另一方耿耿於懷,那關係就無法融洽。如果受傷害的一方有很大的度量,不念舊惡,那會使原先持偏見者感情受到震動。

度量問題不是個無關緊要的小問題。度量如海還是度量如杯,在重要關頭,它就可以關係到事業的成敗。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爭吵不休,既傷害了感情,影響了友誼,也無益於你成大事,結果不是雙贏而是兩敗。因此,捐棄個人成見,不在社交場合為區區小利爭鬥,不為炫耀自己而去貶低他人,發揚一點忍讓精神,對許多事情進行“冷處理”,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執,不計較一切無關大局的小事……那麼,你的風度將會獲得社交場合中眾人的青睞,你的事業也會如虎添翼,收到雙贏的效果。

有位愛爾蘭人名叫歐-哈裏,上過卡耐基的課。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愛抬杠。他當過人家的汽車司機,後來因為推銷卡車不順利,來求助於卡耐基。聽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卡耐基就發現他老是跟顧客爭辯。如果對方挑剔他的車子,他立刻會漲紅臉大聲強辯。歐-哈裏承認,他在口頭上贏得了不少的辯論,但沒能贏得顧客。他後來對卡耐基說:“在走出人家的辦公室時我總是對自己說,我總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確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麼都沒能賣給他。”

所以,卡耐基的難題是如何訓練歐-哈裏自製,避免爭強好勝。歐-哈裏後來成了紐約懷德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怎麼成大事的?這是他的說法:“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麼?懷德卡車?不好!你白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我會說:‘老兄,何賽的貨色的確不錯,買他們的卡車絕錯不了,何賽的車是優良產品。’“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了,沒有抬杠的餘地。如果他說何賽的車子最好,我說沒錯,他隻有住嘴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後,還說一下午的何賽車子最好。我們接著不再談何賽,我就開始介紹懷德的優點。

“當年若是聽到他那種話,我早就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就會挑何賽的毛病,而我越挑剔別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越說它好。爭辯越激烈,對方就越喜歡我競爭對手的產品。

“現在回憶起來,真不知道過去是怎麼幹推銷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抬杠上,現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