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識別一個民族的基因,創意是發展一個國家的動力。曆史進入21世紀,在產業經濟的作用下,“文化”和“創意”的結合萌生出了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文化創意產業。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現在黨和政府的這一重要文件之中。
文化創意產業的出現和發展是新的曆史條件下,知識和文化在經濟發展中地位日益增強的結果,是人們在麵臨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等一係列嚴重問題的窘境下提出的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目前,凡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都紛紛將文化創意產業設定為戰略發展目標。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更是成為了迅速崛起的重要產業。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它不僅將地區、國家、民族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社會綜合效益,還在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著膾炙人口的精神產品。
數千年璀璨的文明史表明了中華民族從不缺乏創意想象。近年來,黨和政府多次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上了國家發展日程,這使得“文化生產力”成為了繼“科技生產力”之後的又一條亮麗風景線。尤其是,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國未來15年從“製造”到“創造”的曆史性飛躍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政策依據。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文化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點,這無疑對提升我國產業發展的水平、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以及協調經濟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在崛起,像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城市正在建設一批創意產業基地和創意產業園區,並推動著一批創意行業的起飛。《北京市“十一五”規劃綱要》還明確提出,要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在信息時代,文化創意產業推崇創新和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持和推動。它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的轉換為核心價值,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為目標,以體製創新為動力,以優化產業結構為主線,以高科技為支撐。然而,麵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迅猛發展,諸如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怎麼做”、“會怎樣”等重要問題也陸續浮出水麵,並嚴肅地擺在了人們的麵前。可以說,這其中許多問題是困擾產業發展的瓶頸所在,也是學術研究的焦點問題。
“理論來源於實踐”,文化創意產業的科學發展須臾離不開科學的理論研究。目前,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許多研究機構和高校也開始對其發展特點和規律進行細致的理論研究,旨在通過分析產業現象、解釋運作規律,來提升人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科學認知和駕馭能力,並盡量解答“怎麼做”的疑問。在這其中,諸如“經濟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文學”、“美學”等學科知識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滋養,學者、專家們不同觀點的交鋒、激蕩和融合也不斷給我們拓展了新視野。作為一所與文化創意產業有著諸多天然契合點的高等院校,中國傳媒大學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方麵也在做著不懈的努力,現在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套“文化創意產業前沿”係列叢書就是一批研究者努力探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