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學領導智慧88(1 / 1)

22對有才無德之人,用則慎之

有才無德之人,在官場上並不鮮見。與這類人同僚共事,應用其才,並防其無德之舉。

西漢的主父偃未發跡時,窮困潦倒,連借錢都無處可借。世態的炎涼,自身的困頓,使他對世間的一切充滿了仇恨,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報複那些羞辱他的人。他一度遊曆了燕、齊、趙等藩國,可始終不被任用,這更增加了他的仇恨心。萬般無奈,他孤注一擲地來到首都長安,直接向漢武帝上書。這次的冒險使他大有所獲,漢武帝對他竟十分賞識,立即授他以官職。一年之內,他竟連升四級,官居顯位。

有了權勢,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施展了他的報複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紛紛收監治罪。哪怕隻是從前對他態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過,極盡報複,不惜致人死地。至於當初冷遇他的燕、齊、趙等藩國,他更是處心積慮地把一腔仇恨發泄在其國王身上。漢武帝的的哥哥劉定國,是燕國國王,他無惡不作,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媳婦強行搶來,據為已有。主父偃正為如何報複燕王發愁之際,偏趕這時有人向朝廷告發了燕王的醜行。主父偃主動請纓,獲準受理此案。他假公濟私,不僅向武帝訴說此中實情,還添油加醋地編排了燕王其他“罪行”,終迫使燕王自殺了事。

漢武帝的遠房侄子劉次昌,為齊國國王。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卻遭到齊王的拒絕,為此,主父偃懷恨在心,便對武帝進言說:“齊國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商業興旺,民多富有,這樣的大國如此重要,陛下應該交由愛子掌管,才可免除後患。”主父偃的一席話打動了漢武帝那根脆弱的神經,他遂被任命為齊國丞相,監視齊王的舉動。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對齊王嚴刑逼供,肆意陷害,齊王嚇得自殺而亡。下一個報複目標自然是趙王了。趙王劉彭袒深知這一點,索性來個先發製人,搶先上書漢武帝,揭發主父偃貪財受賄,脅迫齊王。

主父偃這次猝不及防,陷入被動。他被收監下獄,承認了受賄之罪,卻拒不承認對齊王的脅迫罪名。

漢武帝本不想殺他,主父偃的政敵公孫弘百般進讒,說他脅迫齊王,離間陛下的骨肉,非殺不可。加上主父偃樹敵太多,竟無人肯為他說一句好話,終使武帝狠下心來,將主父偃族滅。

主父偃有此下場,先前早有人勸戒他說:“做人不能太過霸道,不留餘地。你如此行事,實在過分,我真為你擔心呐!”主父偃卻不以為然,振振有詞回答說:“大丈夫生不能五鼎而食,死難免五鼎而烹,我求官奔波四十餘年,受盡屈辱,今朝大權在手,又怎能不盡情享用?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有私心,窮困時連父母、兄弟、朋友都不肯認我,我又何必在意別人的說法?”

瞧,這樣的人多麼可怕。在他未發跡時大家平等相處,言語、行為冒犯之處自是難免,如果對這樣的人不加識別、不加防備,哪一天被他整治一番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