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真情難買狼子野心
俗話說上陣親兄弟,打虎父子兵。父撫子、兄教弟都是人間至情,這樣的恩情是千金難贖的。可是在權力麵前,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倫理感情都失效了。
宮廷中,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隻有赤裸裸的利益爭奪,沒有人性和感情,沒有所謂的“義”。如果崇尚“義”,隻能成為陰謀的犧牲品。這時,理性高於一切,任何感情色彩的東西都是給人看的,臉麵上堆積著感情,內心裏算計著利害。否則的話,即使是皇帝,也會成為陰謀的犧牲品。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有著雄才大略的有為皇帝,在中國統一大業尚未完成,他自己也正年富力強、大有作為的時候,卻於五十歲時突然去世,由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史書對這件事的記載,多有征引猜測。
趙匡義是趙匡胤的胞弟,與趙匡胤不同,趙匡義因為有哥哥的經濟支持而讀了好多年的書,所以,他比哥哥少了許多武功,但在文采學識方麵,卻明顯地優於他的哥哥。趙匡胤當後周禁軍首領時,趙匡義就已進入核心,成為趙匡胤的得力助手。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擁立趙匡胤做皇帝的事件中,趙匡義是其主謀之一。因為擁立有功,趙匡胤也就十分重視他這個胞弟,有意栽培提拔,先把他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後來又任命他為開封府尹。開封府尹是個十分重要的官職,在這一位置上,既可通上,又可達下,對於經營自己的勢力,十分有利。趙匡義在這一位置上培植大批私人勢力,這在他即位以後所任用的官吏中即可看出,而這些人也確實為鞏固他的地位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從另一方麵說明太祖對這個弟弟“很夠意思”。可弟弟又是怎樣報答哥哥的栽培的呢?
關於趙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語焉不詳,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趙匡義以後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這些人既不願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曆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但一些非官方的記載和傳說卻很豐富。
宋代有個叫文瑩的山林老僧寫了一本書,叫做《湘山野錄》,其中記載了趙匡胤之死。說趙匡胤聽信了一個術士的話,知道自己氣數已盡,便召胞弟趙匡義入宮安排後事。當時,趙匡胤患病在身,他把宦官和宮人趕得遠遠的,自己和趙匡義對酌飲酒。宦官和宮人遠遠地看去,隻見燭光之下,趙匡義時時避席而走,似有激動難忍之狀,又像是推辭不受的樣子,後來又見趙匡胤拿玉斧砍在雪地之上,大聲對趙匡義說:“好做,好做。”最後,趙匡胤入內就寢,當夜留趙匡義在宮內住宿。剛入睡時,趙匡胤鼾聲如雷,天還未明,便無聲息。內侍急忙入內查看,隻見趙匡胤已死去多時。
還有的傳說趙匡胤十分寵愛攻破後蜀得來的原後蜀主的花蕊夫人費氏,在趙匡胤死前的那天晚上,趙匡胤召趙匡義進宮問事,並留宮侍候。趙匡義見哥哥睡熟,就乘機調戲花蕊夫人。趙匡胤被驚醒,就用玉斧去砍趙匡義。皇後和太子聞聲趕到,趙匡胤已氣息奄奄,第二天清晨就去世了。
關於趙匡義即位,也是眾說不一。有人說他在靈前即位。有人說趙匡胤病危之時,派宦官王繼隆召他的兒子秦王趙德芳來見,王繼隆卻跑到開封府,找來了趙匡義。皇後見王繼隆回來,忙問:“德芳來了嗎?”王繼隆卻說:“晉王(趙匡義)到了。”趙匡胤和皇後都大吃一驚,皇後哭著對趙匡義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交給官家(皇上)了。”趙匡義安慰皇後說:“共保富貴,不必擔憂。”
還有一個“金匱之盟”的傳說,企圖為趙匡義繼承皇位作“合理”的注解,把子承父業變成兄終弟及的轉化說成是維持趙宋王朝的要求。
趙普是宋朝的開國功臣,深受宋太祖趙匡胤的寵信,但他利用職權,做了許多違法的事,趙匡胤知道後,就撤了他宰相的職務,到太宗趙匡義即位後,他仍鬱鬱不得誌。於是他說出了一個“金匱之盟”的故事來,趙匡義按他說的地方去找,果真找到了這個“金匱”,發匱得書,果如趙普所言。
據趙普說,早在太祖建隆二年之時,皇太後杜氏病危,曾召入趙匡胤和趙普,問趙匡胤說:“你知道這宋朝的天下是怎麼得來的嗎?”趙匡胤說:“自然都是靠祖宗和太後的功德了。”皇太後說:“不是這樣,這是因為柴氏讓幼兒寡母當執政的緣故。如果後周立的是一位年長的君主,你能把後周的天下得到手嗎?你百年之後,應該傳位給光義(趙匡義),光義再傳位給光美,光美再傳給德昭。你如果能如此傳位,使北宋不致有年幼的君主,那是天下的大福了。”
趙匡胤表示一定不違反母親的指教,百年之後一定傳位給弟弟。太後就讓趙普當場記下這些話,作為誓書,並藏在一個金匣子裏,交給一位可靠的宮人保管。
但宋人已不相信這個傳說,是否趙普想靠假造“金匱之盟”獻上一功,博得趙匡義的重用,也未可知。但無論如何,趙匡義能在輿論上取得自己即位的合理支持,是十分高興的。
由此,燭光斧影中,“金匱之盟”內,宋太宗趙匡義即位遂成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