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婚姻通常維持終生,離婚被社會看成是不光彩的事。印度婦女的結婚年齡是18、19歲,美國婦女在這個年齡隻有13%結婚。印度婦女15歲至19歲之間結婚的,在比較重視女性教育的地區占14%,在比較落後的地區則占60%以上(納拉亞納和坎特納,1992年第31頁)。早婚的女孩子在父母家住到十五六歲,然後搬到丈夫家住。新來的兒媳婦在懷孕以前有時要忍受各種屈辱。這種待遇有其曆史根源,這就是在平均壽命較低的時代迫切需要盡早得一個兒子。盡管現在平均壽命已接近60歲,但這種習俗至今仍未消失。新娘的嫁妝是否貴重也會決定新娘到丈夫家後所受到的待遇。夫家也許會逼迫新娘向娘家索取更多的好處,如果達不到目的新娘就會遭受折磨,甚至被活活燒死。由於社會上的強烈抗議,這種現象現在似乎有所減少。
婦女在印度保守的氣氛中所受的種種限製並不能阻止她們養成強烈的自尊。婦女的根本任務是保持生命鏈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因此作為家庭成員,作為妻子和母親,婦女也有其自豪和尊嚴。印度社會似乎認為,麵對這個國家艱難的生活條件,婦女比男人更具有韌勁和活力。然而不論什麼都是對濕婆舞的回應,與不斷尋求解脫相比,濕婆舞給現世生活帶來的是歡樂還是不幸並不重要。
從一開始,濕婆舞就是一個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儀式。濕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在古代雕像中常常被刻畫成一幅半男半女的組合像。典型的濕婆像有四條手臂,寬闊的男人肩膀,圓潤的女人腰身。同樣,印度現代社會也是男女兩性的天地。近百年來,印度婦女所經曆的社會革命遠比男人經曆的革命更深刻、更廣泛。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推進,婦女不論在公共生活中還是在職業生活中都達到了突出的地位。英迪拉·甘地就是一個例子,說明婦女可以受到全體印度人的尊敬。
總之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庭仍然是印度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征。正如濕婆舞讓大自然響應自己的節奏一樣,大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也必須履行家庭傳統賦予自己的責任。
社會互動的循環
印度社會的黏合劑是“達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義務感,這種義務感將個人和社會黏結在一起。全體成員相互依賴,相互補充,這是一個典型的集體主義社會。印度的“達摩”概念比西方的義務概念更寬泛,是社會和諧、倫理道德和諧、精神和諧的集合(拉諾伊,1971年,第271頁)。“達摩”包括三個範疇:即普遍的和諧原則,因社會階級而異的倫理道德體係,個人道德準則。最根本的傳統美德有慷慨無私、誠實、克己、尊老等。所有這些都與一個總的正義觀念相符合。印度教堅持高舉理想的旗幟,度過了印度所經曆的種種危機。《薄伽梵歌》中有一段話令人想起了濕婆舞的形象:每當達摩衰落的時候,每當非達摩的東西占了上風的時候,我就挺身而出。為了維護善,為了消滅惡,為了伸張民族正義,我不斷地出生。(多伊奇,1968年,第31頁)
印度倫理道德的古老源泉是《摩訶婆羅多》——偉大的婆羅多史詩,其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6世紀。這部由18卷、9萬個對句構成的史詩講述了兩個敵對家族殊死搏鬥的故事,中間穿插著敘事、神話、寓言以及道德和政治論述,目的是顯示世界的虛幻性,鼓勵讀者為探索神而奮鬥。編纂這部史詩至少花費了1000年的時間。這是一部聖書,裏麵講述了印度教的信仰和習俗,其出發點就是“達摩”在社會事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部史詩至今仍是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印度教宗教著作,其中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是《薄伽梵歌》,甘地曾經說《薄伽梵歌》“描寫了人類心靈中永恒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