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這種教育製度雖然在邏輯上仍然是牢固、完整的,但是它已經變得疲憊不堪。德國的家長們現在都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預科學校的畢業文憑,就像美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為有才華、有天賦的孩子設置的課程一樣。今天,從預科學校畢業的德國學生已占整個學生數量的50%,但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卻無法像過去那樣一畢業後就可以獲得學業上的成功,即進入大學深造,因為他們的人數與能夠得到的實際機會相比實在是太多了。而且,現在從傳統大學畢業並且受到過專業職業訓練的大學畢業生也實在是太多了。
很顯然,這種教育製度反映出德國人對於秩序與協調的偏好。不同類型學校的這種設置為每一個學生安排了自己的前進道路,使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就業偏好接受必要的教育,從而為國家的成就盡力。在某種意義上說,德國人實際上是使自己的某些個性服從於這種製度,從而使整個社會都能由此受益。猶如交響樂團的成員都各司其職一樣,這種教育製度所建立的秩序使德國人能夠各盡所能,促使德國的艱難嚐試取得成功。
目前,人們正在圍繞德國這種教育製度與美國的教育製度取向相比較所具有的相對長處展開大討論。德國大約66%的勞動力都在職業學校和低級中學當中完成了學徒實習計劃,因此他們很容易從學校向工作過渡,而這對於許多美國人說來是不可能的。另外,美國大約有20%的人口達不到讀寫能力的正常水準,而幾乎所有德國人至少在讀寫方麵是完全合格的。但無論如何,美國的教育體製似乎對變化的需要更為敏感,而且在美國改變職業方向也要比在德國容易得多。
個人服從整體利益這一點在德國軍事人員的征召政策中體現得也十分明顯。即使是在冷戰結束後歐洲地緣政治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德國仍然保持了以義務兵役製政策為基礎的軍事力量結構。盡管義務兵役製早已被多數年輕一代人所拒絕,但軍隊仍被多數人看作是保衛和維護和平的工具(弗萊肯斯坦,1999年)。雖然提供服役,包括為了公共利益而動用武器,是憲法規定的一項義務,但德國法律也保證人們由於道德的原因而拒絕服兵役的權利。因道德或宗教上的原因而拒絕服兵役者有權選擇服民役,以作為一種替代辦法,而服兵役還是服民役是每個義務服役者的自由選擇。拒絕服兵役者必須從事民役服務,做一些社會服務性質的工作,以便使整個社會得到好處。這類工作實質上有助於維持社會安全網的正常運行。人們之所以主張拒絕服兵役者應該服民役,其論點之一是德國社會現在還不能失去由這些拒絕服兵役者所提供的社會貢獻。很顯然,德國青年所具有的為公共利益而參與社會服務的這種做法,同交響樂團所創造的那種各種樂器必須服從於整體音響效果的原則是如出一轍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德國曆史上戰爭頻仍,但這個國家現在卻被視為一個“膽怯的“國家,因為德國公民現在極其不願參加戰爭(菲希爾,1993年)。一係列民意調查表明,許多德國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在戰爭問題上成為中立國或者像瑞士那樣的國家。
德國人全都喜愛花草、園林,在這方麵也表現出他們整齊劃一的特性。在德國,多數房子的窗台上都擺放著鮮花。在德國的花園裏,種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和果木,而且都是按照係統的方式栽種的。整個德國星羅棋布地散落著大大小小數千個城市與村莊,把它們分割開來的是那一片片耕作整齊、維持有序的田野或草場(科特雷爾,1986年)。德國南部各州成片成片的葡萄園也是同樣的景象。整個德國最欣賞的正是這種協調感和整齊有序的美。
另外,德國極為有效的鐵路、公路網也使人突出感覺到這種整齊劃一的特性。這些鐵路、公路網的有效性和整體性,同交響樂所特有的協調性及其音響效果的統一性如出一轍。準時、精確、劃一既是德國音樂也是德國交通運輸的基本要素。看到德國這些運輸係統——4500多英裏的高速鐵路和國有化的鐵路網,包括豪華的跨歐特快火車和快速可靠的城市間列車,你很難相信,在以前的好幾個世紀當中,德國的運輸係統遠遠落在它的西歐同伴之後。此外,在德國乘火車旅行的外國旅行者都會發現,德國的火車很少晚點,無論是在始發站,還是在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