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愛爾蘭家庭非常團結,家庭成員之間無話不說。吃飯是全家聚在一起的好機會,誰都不願意錯過。吃什麼東西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聊天。我們前麵已經說過,與聊天相比吃什麼東西絕對是次要的,有的時候愛爾蘭人甚至會忘了是在吃飯,直到盤子裏的東西都涼了才想起來吃。晚飯時間是家庭成員聚在一起祈禱、吃飯、相互交流各自日常活動的時間。父母通常要詢問子女上學的情況,也告訴子女自己的情況。
愛爾蘭人一向非常重視教育和學習。教師深受社會尊重,教師的薪金也相對較高,這些都反映了教師的工作對於社會的價值。由於實行國民義務教育製度,愛爾蘭的識字率達到99%。國家向大學生提供獎學金,付不起學費的學生可以得到補助。由於缺少就業機會,大學畢業生在進入勞動市場之前還要再學習一段時間。移居國外的愛爾蘭人通常都有豐富的學曆,深受國外雇主的歡迎。即使他們的能力有口皆碑,他們也不自吹自擂。
愛爾蘭人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有關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的消息。他們十分關心親朋好友的活動,但不是為了嚼舌頭。誰有了好消息他們就會登門賀喜,誰有了困難他們就會趕去幫忙。誰要是得了病,親戚朋友都會跑到醫院去看望,幫助病人家屬幹活兒,陪病人說話。美國人遇到問題或困難都是小家庭獨自解決,愛爾蘭人對此難以理解。
社區裏誰家死了人,大家都會去送葬。參加葬禮,除了守靈還要熱鬧一番,一連兩三天大家又吃又喝,又說又笑,又唱又玩,還講故事。據推測,送葬的習俗源於過去愛爾蘭的道路條件太差,交通不方便。送葬不僅是為了悼念死者,而且還是一個聚會和敘舊的機會。雖然現在交通已經不成問題了,但愛爾蘭人仍然留戀這種古老的習俗,向死者道個別,給留下的親人以安慰。
結婚同樣也是大事,誰家舉辦婚禮,整個家庭和街坊鄰居都喜氣洋洋。按照習俗,結婚要在教堂舉辦隆重的婚禮,接著是一頓大餐,到了晚上還要跳舞狂歡。在愛爾蘭這個保守的天主教國家,可以想見世俗婚禮並不流行。
愛爾蘭的家長對子女相當嚴厲,家有家規,不容違背。愛爾蘭的孩子不像美國的孩子那麼自由,星期天通常一天都要和父母在一起,到了晚上也許還要陪著父母上小酒館兒或參加舞會。家長通常與子女的朋友的家長都很熟識,願意一起活動。愛爾蘭的街坊鄰裏關係都很好,誰家的孩子做什麼事情很難不讓自己的父母知道。沒準兒是一個遠房小表兄,也沒準兒是一個愛管閑事的鄰居,反正總是有什麼人在盯著孩子們,把孩子們的表現報告給他們的家長。有的家長甚至把警惕的目光投射到大洋彼岸,監視到美國生活的子女。年輕人可能難以接受如此嚴格的控製,但是一旦遇到困難就可以感受到這種控製帶來的好處了。
小酒館兒是愛爾蘭的男人、女人甚至孩子最常去的場所。愛爾蘭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消費酒類飲料的年齡限製。多數小酒館兒都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普通座,一部分是“雅座”,雅座的飲料稍微貴一些。在不太遙遠的過去,女人進小酒館兒總讓人覺得有些別扭。直到今天,仍然有些小酒館兒,女人隻有坐在“雅座”區才會感到自在,而且要啤酒也隻要半紮,不像男人一要就是一整紮。愛爾蘭的小酒館兒一般都不供應食品,這也反映出愛爾蘭人不怎麼在意吃。
愛爾蘭的小酒館兒很隨意,許多小酒館兒既沒有男招待也沒有女招待,顧客坐的地方很寬敞。年輕人和老人混坐在一起聊天。愛爾蘭人從小就受到尊重老年人的教育,他們跟不論多大年紀的人、不論什麼背景的人聊天都不會感到不自在。愛爾蘭人似乎天性就有民主傾向,即使不同意某個人的意見,但就憑這個人能夠有自己的想法也會對其表示出尊重。
小酒館兒裏的交談非常熱烈。愛爾蘭人特別愛與人交往,不願意獨自一人喝悶酒。他們還以酒量大而聞名,許多人一喝起來就要一醉方休。其實,愛爾蘭的人均酒精消費量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隻是喝酒的人和不喝酒的人涇渭分明:不喝酒的人滴酒不沾,喝酒的人常常一喝就過量。不可否認,許多愛爾蘭人喝酒沒有節製,但更糟糕的是,愛爾蘭人還喜歡在公共場所喝酒。工作中的同事,相同級別的也好,上下級也好,都把小酒館兒當作社交場所,相互之間評價也不僅僅根據工作能力,而且還要看在小酒館兒裏是不是能侃。愛爾蘭人最喜歡喝的酒是“吉內斯”,一種勁兒很大的黑色啤酒,遠比聞名遐邇的“愛爾蘭威士忌”更流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近一些年來愛爾蘭的人均小酒館數量大大減少,主要是因為社會上有反對酗酒的運動,而且小酒館的老板們組織起來到議會遊說,反對頒發新的營業執照(紮卡裏,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