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曆史根基深厚,名聲遠揚,因此外國人總是期待英國人表現出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的行為風範,包括果敢、堅毅、領導才能、老練的外交手腕等等。英國人是如何在他們當今的社會中繼續點點滴滴地灌輸這些為人們所讚歎的傳統品德的呢?他們是以何種方式把磚塊搭砌在房屋的地基之上,也就是說他們是如何成長為英國人的呢?
人們都說,所有英國人的腦子裏都有幾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使他們可以對“如何做一個完美的英國人?”的問題做出準確而普遍適用的回答。這使英國人總是準確地知道他們的同胞對他們期待著什麼以及如何來實現這種期待。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而言,不論做什麼事情,隻有唯一一種“正確的”方式,從向客人致意到向敵人宣戰,都是如此。
英國人教給他們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待人接物。他們在了解一個孩子的時候,最想知道的是他的舉止是否良好,而不是他的生活是否幸福。大家一致認為,對孩子必須嚴加管教而絕不能嬌生慣養。人們對於引導孩子學習良好的行為舉止給予極大的重視。
英國人從小就一再受到教育,要他們學會控製自己的自發情感。由於小孩子撒起歡兒來甚至會鬧到令人尷尬的程度,因此人們總是竭力要求他們處於平靜狀態,以免打擾大人。例如,在英國的餐館裏很少見到小孩子,因為大部分餐館原本就沒有準備接待他們,而且其他顧客無論如何也不會同意這樣做,原因是小孩子還不懂得如何行為處事。那些不按固定規則行事的孩子們被認為是早熟的,而這種特點同好出風頭和吹牛皮一樣,是不被認可的。在英國人看來,小孩子天生就應被看管,而不是被傾聽。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在對·個成年人做出判斷時,也依然十分看重他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方式以及是否懂得自己所處的位置。
實行限製的後果之一,是英國成年人那種出了名的謹言慎行。大部分英國人,如果不是所有人的話,都至少有兩個共同點,其一是尊重他人隱私,其二是強烈希望保持自己的隱私。英國人的這種特點是如此的強烈,以致他們在別人眼中往往顯得疏遠冷漠,似乎他們是特意要在磚砌的房子裏為自己與他人之間樹起一道牆壁,以便隔出自己的空間。
隱私需要的強弱,是區別不同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美國作家戈林在1970年的《英國人:一個民族的畫像》一書中寫到,“我們喜歡把一切與我們有關的事情都保存起來”這樣一種說法,是典型英國式的(戈林,1970年,第176頁)。戈林指出,英國年輕夫婦之所以臨時雇人照看一下自己的小孩,這是因為親戚們通常不肯幫忙或不願介入他人的事情。戈林還指出,甚至在火車上,當某個人身旁有空座位而且完全可以坐下的時候,英國人也通常不願去坐。當英國人在一家十分擁擠的自助餐廳,不得不與他人共用一張餐桌時,他們就會埋頭吃飯,好像別人根本不存在一樣。主動與鄰座人搭腔,往往會被認為是對他人個人空間的侵犯。
英國人堅持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是十分實際的。英國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國家,因此必須有效地利用空間。英國的麵積大約相當於加利福尼亞的一半,但人口卻達5700萬,比加利福尼亞的人口多出3000萬。在歐洲聯盟內,人口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46人,而英國的人口密度則為235人。盡管英國人與歐洲其他民族不同,更喜歡在公寓式住宅內居住,但他們的生活空間比美國人所習慣的要小,而且,英國每座住房與另一住房之間的距離也比在美國要近。另外,就像房屋內部被用隔牆隔開那樣,房子外麵的花園也有籬笆相圍,以便把該所房屋居民的空間與鄰居的空間劃分開來,並使這一空間免遭路人的窺探。
好鄰居應是和藹可親的,但要保持距離,不能介入他人之事。由於在實際當中不可能保持一種物理意義上的距離,因此保護個人空間的唯一方式便是安排一種心理距離。在前去探望一位英國人之前,必須事先通知:未預先告知的造訪一般是不受歡迎的。甚至頻繁的電話聯係也往往被視為一種攪擾。情感的爆發(真正遇到危機的時候除外)在英國人的眼中被看做是某種“愚蠢”的事情,或者被視為該人心理不穩定的表現。英國人從小就被教導“要咬緊牙關”或咬緊雙唇以免感情的爆發。甚至是很要好的朋友也絕不可能達到其他許多文化中所達到的那種親密無間的程度。然而,根據社會階層的不同,情況也有不同,越是上流階層就越注重保護自己的隱私,並認為這是高尚之舉。
約翰·科利斯在好萊塢影片《一條名叫萬達的魚》的一段逗人的對話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過這一問題。影片中男主人公對他的美國女朋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