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基布茲的思想基礎是社會主義。按照社會主義的主張,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和分配工具的控製權和管理權屬手集體,這些原則在基布茲中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在基布茲中,每一個成員都盡自己所能工作,並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基布茲滿足個人的大部分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醫療、撫養孩子、教育等。
在整個以色列社會中也實行類似的社會主義。國家負責向公民提供基本醫療、住房和社會福利。即使最近成千上萬的蘇聯猶太人和埃塞俄比亞猶太人湧入以色列,造成相關的費用大大增加,社會輿論也沒有對滿足這些基本需求提出什麼疑問。最近這次移民潮帶來了住房短缺的問題,但是國家已經采取措施加以解決。雖然以色列人口中有25%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從來沒有任何以色列人死於饑餓或營養不良。如果有人食不果腹,家庭乃至社會都會慷慨解囊。教育是免費的,為醫療保險製定的價格標準所有人都可以承受得起。
基布茲乃至整個以色列社會的另一個關鍵價值觀念,就是集體優先於個人。從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興起到以色列國家宣告成立,這項原則始終受到極大重視,因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宗旨是猶太人民的解放。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和以色列國家都強調集體利益優先於個人利益。此外,最早來到巴勒斯坦的開拓者們堅信社會主義,他們在創家立業的時候很快就意識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性。
當時的許多開拓者都不習慣體力勞動,瘧疾和其它疾病橫行,阿拉伯人對他們懷有敵意。為了克服這些困難,隻有團結一心,因此集體優先於個人就不僅僅是一個願望,而且是一種需要。集體優先於個人的經驗也對整個以色列社會產生了同樣的影響。
壓抑個人的原因是,國家的安全環境不穩定,個人的生存取決於集體的團結。因此每個以色列人都必須為集體利益犧牲部分個人利益。在以色列,服兵役不論對於男性公民還是女性公民都是義務;以色列的稅收之高在全世界也數得上;以色列人向國外投資也受到限製。永久離開自己的國家被看成是最大的背叛行為,因此居住在國外的以色列人很少有承認自己是永久定居的。在過去,脫離基布茲到別的地方生活的人就被視為叛徒,在基布茲裏長大的人如果決定離開基布茲過一種不同的生活就會遭到集體的排斥,盡管這種排斥並不總是故意的(貝特爾海姆,1969年)。現在這種激烈的反應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強烈了,部分原因在於現在選擇離開基布茲的年輕人太多了,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甚至更多。
在同國家機關打交道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對個人的輕視。在多數國家,同國家機關打交道都是麻煩事,但以色列的行政機關既不保護公民的利益,也不為公民服務,倒有點像看守監獄的獄吏。一說起以色列官僚機關的麻木不仁,就有講不完的故事。同政府機關或公共部門打交道必須有足夠的耐心,為了解決一個簡單的問題常常要排好幾次隊。國家一味要求公民盡義務,國家機關卻不願為公民辦事,這就難免讓老百姓產生抵觸情緒,結果就是,隻要不涉及國家安全和民族危亡,老百姓什麼事情都不在乎。例如逃稅行為就很普遍。
不可否認,最近一些年來個人主義有了很大發展。以色列的農業勞動力隻占整個勞動力的3%,大部分以色列人都生活在城市裏或城市周圍。埃雷茲曾對以色列的三種組織文化中的領導風格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在基布茲中,集體主義程度最高,共同參與式管理最有效;在公共部門,委托式管理最有效:而在個人主義程度最高的私人部門,直接式管理最有效(埃雷茲,1986年)。如今,以色列已成為高科技領先的國家,其經濟與其他國家的聯係越來越密切。因此可以預計,個人主義將會進一步發展,代表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集團之間的衝突將會進一步增加。
以色列社會對人的約束非常嚴格,但那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其實以色列人普遍痛恨管製。其結果就是自力更生的個人主義與合作互助的社會主義相結合,這種結合成為以色列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征。在霍夫斯泰德對53個國家的文化進行的研究中,也對這種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互作用的情形進行了描述:以色列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維度上排在靠中間的位置上(霍夫斯泰德,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