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麵上看,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很多方麵十分相似。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同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居民,同樣遭受過一次又一次的外族入侵。這兩個國家都曾是海上強國,一度稱雄世界。在霍夫斯泰德對53個國家的文化價值進行的研究中,西班牙比葡萄牙更個人主義,前者排在第20位,後者排在第34位。在權力距離、陽剛之氣、回避不確定性等維度上,這兩個國家的得分不相上下。將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經濟學家袖珍本世界數字》上的指數加以比較,可以發現二者的相似之處多於不同之處。論麵積,西班牙是葡萄牙的5倍。論人口,西班牙4000萬,葡萄牙1000萬。論財富,西班牙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3434美元,葡萄牙為985l美元,西班牙比葡萄牙富裕,然而購買力平價為54對47。兩國的語言不一樣。總起來說,這兩個國家在許多方麵非常相似,至少在表麵上是如此。
因此,將這兩個國家的文化象征鬥牛加以比較是有必要的。不論在西班牙還是在葡萄牙,鬥牛都是一種宣泄情感、讚美生命、崇尚英雄主義的活動。但是西班牙的鬥牛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可以說是死亡的儀式。與葡萄牙的鬥牛相比,西班牙的鬥牛更充分地表現個人主義。研究這兩種形式的鬥牛有助於我們感受細微的、常常被忽視的文化差異。我們將會看到,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確存在著不少文化差異。
如同西班牙的鬥牛一樣,葡萄牙的鬥牛也曾是達官貴人的體育活動。18世紀,阿科斯公爵死於鬥牛,於是他的父親葡萄牙首相馬克斯·德龐巴爾下令禁止在鬥牛中殺死公牛。這一禁令深刻地改變了葡萄牙鬥牛的性質,葡萄牙的鬥牛從此漸漸表現出一些在外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獨特的文化價值,就連西班牙人看了都感到驚異。我們在本章中從四個方麵介紹葡萄牙的鬥牛,這四個方麵是:以傳統為榮,統一中有層次,藝術與鮮血,不追求功利的英勇。
睦以傳統為榮
葡萄牙的鬥牛有六個回合,每個回合中有一名“騎士”和若幹“苦役”。鬥牛正式開始之前,首先是盛大的入場式,所有鬥牛人員進入鬥牛場。身著17世紀傳統服裝的“騎士”最先進入場地,他們的繡花馬甲和羽毛帽顯然是葡萄牙的文化遺產。“苦役”的服裝比較簡陋,他們穿著棕色的褲子和小汗衫。“鬥牛士”,也就是舞鬥篷的人,服裝格外引人注目,他們穿的繡花褲子和汗衫與西班牙鬥牛:仁的服裝十分相似。“騎士”的服裝雍容華貴,象征著貴族階級;“苦役”的服裝粗糙簡陋,代表著普通勞動者。“苦役”就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兢兢業業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不怕苦,不怕髒。他們清楚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並接受這樣的角色,以盡心盡力為榮。
鬥牛正式開始,先是一頭快牛與一位“騎士”和他的坐騎搏鬥。“騎士”必須首先顯示自己對坐騎的控製能力和躲避公牛攻擊的能力,然後與公牛隔場相對,策馬衝向公牛。在最後一刻,“騎士”一邊突然轉身以躲避公牛的攻擊,一邊把一根木製標槍刺進公牛的脖子。這個動作要反複做六、七次,一次比一次驚險。然後,“騎士”退出場地,“苦役”進入場地。
“苦役”八個人一組,對著公牛列成一隊,隊長與其他人拉開一定距離站在最前頭。先由隊長挑逗公牛,手舞足蹈大聲叫喊“嘿,公牛”,“嘿,公牛”,直到公牛發起攻擊。幸好公牛的牛角都用皮套包住,這樣在衝向隊長的時候不至於把人紮傷。公牛很容易就把全隊的人都挑起來,場麵異常驚險。待隊長抓住牛角或摞住牛脖子後,另外七名“苦役”紛紛加入進來,一齊與公牛搏鬥,有抱腿的,有抓角的,有摟頭的,其中一名“苦役”抓住了牛尾巴。最好的結局是pega,也就是七名苦役脫離公牛,剩下的一名苦役緊緊抓住牛尾巴不鬆手,始終跟在狂奔的公牛後麵,直到公牛停下來。整個這個過程還要重複五次,每次換一頭公牛。每個回合結束,“騎士”和“苦役”都要在場地中央聚齊,然後繞場一周,接受觀眾的祝賀。觀眾向鬥牛士拋擲鮮花、帽子等物品,以表示滿意。“騎士”和“苦役”們再把這些物品拋回給觀眾,以表示對觀眾的尊重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