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國荷文化發展簡述
荷花,又名蓮花、芙蕖、菡萏、芙蓉、水芝等,屬睡蓮科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就在北半球水域中廣泛分布,有“植物活化石”之稱。我國是荷花王國,麵積之廣、品種之多、荷文化之悠久與深厚,世界領先。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除西藏、青海外,西至新疆,東接台灣,北達黑龍江,南抵海南,皆可見荷花生長的身影。
荷花以其甘美的籽粒和根節(即蓮子和藕)為人類遠祖奉獻了一種豐富的食物來源。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開始了農耕文化。在河南鄭州北郊“仰韶文化”房基遺址中,曾發現了兩粒五千年前的蓮子,表明古人曾將蓮子作為食物儲存。蓮子是最長壽的植物種子之一。1952年在遼東半島新金縣普蘭店出土的千年古蓮子,經科學培育,曾萌發成植株。
自公元前11世紀起,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荷花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開始了人工種植。《周書》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反映彼時已將荷花作為蔬菜了。春秋時期,人們通過勞動對荷花的自然生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並對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名。我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釋草》載:“荷,芙蕖,其莖茄(jiQ,荷莖),其葉(荷葉),其本(蓮鞭),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蓮子),中薏(蓮子心)。”這樣,荷之全株各部分別有了蓮、莖、葉、花、實之名稱。此時,荷花不僅以它的實用性,而且也憑借它豔麗的色彩、高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供人們觀賞。開風氣之先的是吳王夫差,在其離宮修建“玩花池”,引種荷花,取悅寵妃西施。春秋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現藏故宮博物院),荷花圖案異常精美。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來表明其高潔。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麵,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曆程,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大規模建設。荷文化也逐漸滲透到建築、藝術、醫藥等各領域。
漢朝是我國農業生產空前發展的一個曆史時期,荷花品種增多。隨著商業的發展,荷花也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分布。據《三輔黃圖》記載:“漢昭帝(公元60年)琳池中,植分枝荷,宮人貴之。”又,《拾遺記》中說:“漢昭帝遊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鬥,花素葉甘,香氣襲人,其實如珠。”可見我國荷花作為觀賞植物栽培有著悠久曆史。
由於佛教自印度傳入,荷花被視為“聖潔”的代表,更是佛教神聖淨潔的象征,且佛經中蓮花哲理意蘊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佛寺建築與石窟裝飾方麵大量應用了蓮花紋飾。三國魏曹植在《芙蓉賦》中對荷花讚之曰:“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花之獨靈。”他將荷花推為群芳之首;又在《洛神賦》中以荷花之美形容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南朝文學家江淹在《蓮花賦》中詠荷曰:“蕊金光而絕色,藕冰拆而玉清,載紅蓮以吐秀,披絳華以舒英。”
每年夏末秋初,采蓮在漢代是一項重要的農事活動,民間已形成一種習俗,並演出歌舞節目,而至六朝為盛。梁元帝在《采蓮賦》裏對采蓮活動作了具體生動的描述:“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首(古代於船頭畫鳥為裝飾)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裾。”此後文人亦常作《采蓮曲》。蓮藕應用於醫藥受到普遍重視。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載有“種藕法”,對荷花的繁育作出了巨大貢獻。
隋唐時期荷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許多史籍記載著各地出現的多種多樣的荷花品種,如並蒂蓮、千葉蓮、四麵蓮、金邊白蓮、灑金蓮、重台蓮、四季蓮,等等;也有栽在碗裏作為案頭清供的碗蓮。有關荷花的詩詞、繪畫、雕塑、工藝品等荷文化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唐李白曾以荷花表達愛情。他在《折荷有贈》中寫道:“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佳人采雲裏,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他甚至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作為文學審美的最高標準。白居易則描繪了荷花不相輕不相慢、不容褻玩的品格:“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另外,不少詩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豔麗,寫過許多秀麗的佳句。在飲食文化中,蓮藕已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同時荷花憑借其色彩與風姿進入了皇城或私家園林,用於庭院水景布置,成為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組成部分。尤其經過“貞觀之治”後,荷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工藝美術家創作靈感的來源與表現的手段。隋唐時期的瓷器、銅鏡、金銀器皿上的裝飾或造型,多采用“蓮花紋”、“蓮瓣紋”或“寶相花”式樣,開創了一個“蓮花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