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皇家園林中的荷花水景
早在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當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泊、沼澤覆蓋時,荷花即已出現並廣泛分布。人類遠祖以采集野果充饑維持生存。先民們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靠近河岸、湖畔、沼澤地帶或有天然泉水的地方,而這恰好也是野生荷花主要分布區域。於是荷花的籽粒(蓮子)和根節(藕)就成了先民糧食來源之一。隨著農耕經濟的出現與發展,人們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與此同時,也逐步發展了審美意識。荷花由野生轉入到人工種植,由單純食用進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人們通過挖湖築塘、堆山疊石、修橋建閣的手段,依山綴水,植荷觀花,來尋求那種水天一色、自然和諧的景觀。人們的審美情趣由側重湖塘荷花的群體美,擴大到庭院水池直至微型盆景、碗蓮發展的個體美。荷花廣泛應用於水景。
俗話雲:“園無山不壯,山無水不麗。”我國自古造園的特點是:“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因此在水景中種植荷花極為普遍。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其離宮(今蘇州靈岩山)修建“玩花池”,引種荷花以博美女西施的歡心,可說是開風氣之先。漢代昭帝(公元60年)“琳池中植分枝荷,宮人貴之”(《三輔黃圖》)。又,《拾遺記》載:“漢昭帝遊柳池,有芙蓉(即荷花)紫色,大如鬥,花素葉甘,香氣襲人,其實如珠。”唐代在都城長安興建了一座巨大的皇家園林,名“芙蓉苑”,種植荷花品種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影響所及,此後曆朝相沿。迄至清代,以承德皇家避暑山莊最具代表性。挖渠引水,開湖辟池,亭台樓閣,水謝曲橋,綠荷搖翠,紅花吐豔,風光賽江南。同時《群芳譜》、《廣群芳譜》、《花鏡》等古籍相繼問世,載有荷花栽培賞玩日趨高超的技藝,這對荷花與水景的結合,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至今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第二節 私家庭園中的荷花水景
南宋遷都,偏安江南。江浙地區尤其是蘇、杭一帶,大興建園之風。富商、名士、退隱官員不惜巨資營造私家庭園,以求安享。作為造園的有機構成部分,荷花水景的布置大行其道,形成一大特色。在江南諸多名園中,蘇州拙政園可謂佼佼者。入園,滿眼浸綠,樹木蔥蘢,清堂淨幾,明窗粉壁,山石疊峰,水榭臨池,曲檻環翠,碧荷紅花,錦鱗遊泳,水天煥彩,風光迷人。荷花水景與周圍建築、景物的配合和諧,渾然天成,且相得益彰。整座園林像一幅極具中國特色的水墨畫,又似一闕凝固的悠揚悅耳的絲竹樂,打造了一片靜謐、清幽的氣氛,使人感到如夢如幻,煩躁頓消,靈魂得到淨化。
揚州“瘦西湖”,特在堤岸上建有便於賞荷的“荷花橋”,橋上小亭造型古樸淡雅,精美細致,高低錯落,與湖中荷花相映成趣,為瘦西湖風景最佳處。
第三節 寺院中的蓮池
佛教視荷花為聖物。我國佛教寺院多依山傍水,辟有蓮池,構成寺院環境的獨特景觀。有詩為證。唐白居易在廬山《東林寺白蓮》一詩中寫道: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
唐韋應物《慈恩寺南池秋荷詠》寫道:
對殿含涼氣,裁規覆清沼。
衰紅受露多,餘馥依人少。
蕭蕭遠塵跡,颯颯淩秋曉。
節謝客來稀,回塘方獨繞。
兩首詩都描寫了寺院蓮池的風光,讚頌了蓮花寄寓的高潔趣味。
第四節 現今的荷花專類園
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荷花資源得到了大力開發,荷文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大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以野趣為主的賞荷地——此類地方水麵寬闊,荷花生長茂盛,頗有“接天蓮葉無窮碧”之勝。遊人可泛舟湖上,進入荷叢,親近荷花,盡情欣賞荷花之美,盡享其沁人之幽香,野趣盎然。當前此類最佳去處有:湖北洪湖,四川新都桂湖,杭州西湖,武漢東湖,湖南嶽陽蓮湖,山東微山湖,廣東三水荷花世界,等等。
二是多彩的賞荷活動之大型公園——此類地方多將賞荷與荷民俗旅遊項目結合起來。如設立荷花博覽,展出有關詠荷的詩詞、繪畫、攝影、照片及趣聞軼事、神話傳說之圖板,開展荷花優良品種評比,組織荷花歌舞文藝節目演出,售賣荷蓮風味小吃,舉辦荷花宴,評選荷花仙子,放荷燈,等等。人們在欣賞荷花水景之餘,進一步獲得了有關荷花物質和精神方麵的享受。此類公園有濟南大明湖公園、南京莫愁湖公園、湖南嶽陽金鶚公園等。金鶚公園中還有臨水而建的“荷花坊”,與曲欄遙相貫通,香蒲熏風,雨中賞荷,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