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蓮花為佛教聖花
蓮花作為佛教“聖花”,象征崇高、聖潔、吉祥、平安、光明與貞靜,為信徒崇拜的完美形象。之所以如此,大約有以下幾層意思:
佛祖降生於蓮花——
據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印度王子。在他誕生之前,空中飄來朵朵白雲,禦苑中出現了八種瑞象,百鳥和鳴,繁花盛開,釋迦於藍毗尼園內無憂樹下降誕之時,樹下池沿中突然長出一朵白蓮花,大如車蓋。王子降生於這碩大的七寶蓮花之上,如蓮花的一雙小手,合十趺坐;又在舌根中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都化作一朵千葉白蓮花。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腿交叉、腳心向上的小菩薩,坐說六波羅蜜(意思是“度”、“到彼岸”)。佛陀出生後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有天女為之散花。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後,結跏趺坐蓮台之上,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向信徒們講經說法。這便是常在寺廟中抬頭所見佛祖之坐像。
佛經《百緣經》說釋迦牟尼轉世降誕前是蓮花王子,還流傳著一則動人的故事:
從前,在恒河上遊有個國家,國王名叫波羅奈,又稱蓮王,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有一年病疫流行,求醫者甚眾。國王見狀大發慈悲,集中宮廷禦醫四處奔走,為百姓治病。但此病隻有京城東北河中赤魚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眼前河中無此魚。王子聽後,便投入河中化為赤魚,獻身為百姓治病。百姓紛紛前來割切赤魚的血肉食用,治愈了疾病。奇怪的是赤魚“割處隨而複生”,由此赤魚肉割不盡,如是持續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國內的百姓全都治愈。佛經說,這位蓮花王子就是佛祖釋迦牟尼。
淨土世界一蓮花——
佛教自漢代從印度傳入我國後,逐漸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經過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形成了8個主要宗派。其中以稱念阿彌陀佛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宗旨的淨土宗與蓮花的關係最為密切,影響最大,信徒最眾。其始祖慧遠於東晉太元十一年(387)在廬山東林寺所建立,參加之僧眾、居士達123人。他們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淨土。所謂淨土,是與世俗眾生所居之穢土相對而言的。佛家認為人世間是一個“五濁惡世”(即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與劫濁),汙濁不堪,使人們難以平靜,難得潔淨。故隻有遠離塵世,遁入清淨空門,專心修佛,往生極樂世界,才能獲得解脫。《阿彌陀佛經》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該經又說:在寶池的岸上,有無數的旃檀香樹,吉祥花果,充滿香氣。又有七種寶樹,行行相列,枝枝相對,花花相連,果果相當,遍布國土,一望無際,應接不暇。往生西方的眾生,如果到七寶池中洗澡,想要使水淹沒雙足,水就沒足;想要使水沒到膝上、腰上或頸際,都能隨意。冷暖調和,也是這樣。從水中出來後,各各坐到蓮花之中。這時空中微風慢慢吹起,吹動寶樹,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吹動寶花,散發出陣陣異香……大眾中有想要聽法的、聽音樂的、聞花香的,或什麼都不想的,皆隨自己的意願,不會違背。
在這片淨土之上,如此清靜安穩,微妙快樂,蓮花香潔,鳥鳴雅音,壽命長久,是信徒們的最後皈依之處——極樂世界。故此,淨土宗對蓮花崇拜至極,又稱“蓮宗”。
附:《七寶池上的鄉思》
許地山(1893—1941)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筆名落華生,原籍福建漳州,生於台灣。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曾留學英國。抗日戰爭前後在香港從事進步文化活動。著有《空山靈雨》、《綴網勞珠》等文學作品,對印度文學、佛教和道教有研究,曾翻譯《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編著《印度文學》、《大藏經索引》、《中國道教史》(上)等。
在《七寶池上的鄉思》中,作者許地山描繪了靈魂已經到達蓮刹(即極樂世界)的少婦思念人間夫君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佛國理想中的人性化與因果輪回。
七寶池上的鄉思
彌陀說:“極樂世界的池上,
何來淒切的泣聲?
迦陵頻迦,你下去看看
是誰這樣猖狂。”
於是迦陵頻迦鼓著翅膀,
飛到池邊一棵寶樹上,
還歇在那裏,引頸下望:
“咦,佛子,你豈忘了這裏是天堂?
你豈不愛這裏的寶林成行?
樹上的花花相對,
葉葉相當?”
你豈不聞這裏有等等妙音充耳;
豈不見這裏有等等莊嚴寶相?
住這樣具足的樂土,
為何盡自悲傷?”
坐在寶蓮上的少婦還自啜泣,合掌回答說:
“大士,這裏是你的家鄉,
在你,當然不覺得有何等苦況。
我的故土是在人間,
怎能教我不哭著想?”
“我要來的時候,
我全身都冷卻了;
但我的夫君,還用他溫暖的手將我摟抱;
用他融溶的淚滴在我額頭。
“我要來的時候,
我全身都挺直了;
但我的夫君,還把我的四肢來回曲撓。
“我要來的時候,
我全身的顏色,已變得直如死灰;
但我的夫君還用指頭壓我的兩頰,
看看從前的粉紅色能否複回。
“現在我整天坐在這裏,
不時聽見他的悲啼。
唉,我額上的淚痕,
我臂上的暖氣,
我臉上的顏色,
我全身的關節,
都因著我夫君的聲音,
燒起來,溶起來了!
我指望來這裏享受快樂,
現在反憔悴了!
“呀,我要回去,
我要回去
我要回去止住他的悲啼。
我巴不得現在就回去止住他的悲啼。”
迦陵頻迦說:
“你且靜一靜,
我為你吹起天笙,
把你心中愁悶的壘塊平一平;
且化你耳邊的悲啼為歡聲。
你且靜一靜,
我為你吹這天笙。”
——
“你的聲不能變為愛的噴泉。
不能滅我身上一切愛痕的烈焰;
也不能變為忘的深淵,
使他將一切情愫投入裏頭,
不再將人惦念。
我還得回去和他相見,
去解他的眷戀。”
“嗬,你這樣有情,
誰還能對你勸說
向你攔禁?
回去罷,須記得這就是輪回因。”
彌陀說:“善哉,迦陵!
你乃能為她說這大因緣!
縱然碎世界為微塵,
這微塵中也往著無量的情。
所以世界不盡,有情不盡;
有情不盡,輪回不盡;
輪回不盡,濟度不盡;
濟度不盡,樂土乃能顯現不盡。”
話說完,蓮瓣漸把少婦裹起來,再合成一朵菡萏低垂著。微風一吹,她荏弱得支持不住,便墮入池裏。
迦陵頻迦好像記不得這事,在那花花相對、葉葉相當的林中,向著別的有情歌唱去了。
淨土宗之白蓮社與白蓮教
淨土宗與白蓮社是實與名之關係。慧遠於晉太元三年(378)初到廬山,先在西林寺講《般若經》,深受歡迎,各地名僧信士望風來集。後得江州(今九江市)刺史桓伊相助,辟地新建東林寺,與慧永、劉建民等同修西方淨土之法,是為淨土宗之始。當時陳郡謝靈運恃才傲物,少所推重,但一見慧遠,肅然心服,為鑿東西二池種白蓮,以表敬意,慧遠借之號曰“白蓮社”。此後也對謝靈運、陶淵明的詩情文思有所影響。舊時自農曆八月一日至七日上廬山行香拜佛的信眾絡繹不絕,謂之“白蓮會”。
迨至元朝,影響日盛。元末紅巾軍劉福通、韓山童皆以白蓮教義聚結群眾。明永樂時的唐賽兒、天啟時的徐鴻儒等,皆以白蓮花為教派名稱,曰“白蓮教”,提出“白蓮下凡,萬民翻身”的口號。
清嘉慶時姚之富、林清、李文成等,皆以教主身份為起義領袖。清《東華續錄》載有“天地會”文件中的反清複明詩,曰:“一朵蓮花在手中,蓮花肚內有青龍。一日吞入大清國,吐出明珠萬裏紅。”這反映了曆史上我國農民起義,常以宗教為號召,組織、動員群眾與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鬥爭。
觀音菩薩手持蓮花
佛國第一菩薩觀世音,又叫“觀自在”、“觀音大士”。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道眾生”,其職責是協助佛普度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歡樂。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身著白衣,趺坐於白蓮花上,一手持一隻淨瓶,一手執一朵白蓮花,雙眉下垂凝視手中蓮花,內心世界圓覺無礙,表現懷著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蓮花盛開的佛國淨土(有的佛經把觀音和大勢至兩菩薩,說是蓮花所化生)。
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有我國最大的觀音道場。這裏以3大寺、88庵院、125茅篷、數千僧眾的海天佛國而享譽國內外。其中普濟寺正殿中觀音像高達2丈7尺,莊重而慈祥。觀音法像有多種姿態,有跏趺座、半跏座、雙足立、單足支撐式等。最著名的是千臂千眼,簡稱“千手觀音”。千眼代表智慧無窮,千手代表法力無邊。在河北承德外八廟普寧寺中,有我國最大的木雕千手觀音。像高6丈7尺,重達200多萬斤;頭梳發髦,戴佛冠,身披袈娑,赤足,立於蓮花寶座之上。上身有42隻手,各持金剛杵、三戟、梵夾、寶印、蓮花、錫杖等法器。神像體形勻稱,造型精美。有的千手觀音造像確有千隻手。如四川大足寶頂石窟,有宋代千眼千手觀音像,高9米,千隻手如同扇麵多層排列,似孔雀開屏一般,布滿整個崖麵,計有手1007隻,鬼斧神工,為石雕千手觀音之最,彰顯了佛教造型藝術的風姿,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