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從“心”認識健康
第一節心理健康的標準
1.健康的概念
2.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心理健康需要具有哪些標準
人人都希望幸福,但幸福包含許多種,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健康。因為健康總是與家庭的幸福、學業的成功和社會的發展聯係在一起的。沒有了健康,就算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是枉然。
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許多人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壓力過大,麵對激烈競爭、交往中的各類事件、瑣碎的生活問題,對生活、對工作都失去了信心,心情鬱悶難受,造成了現代人的心理壓力的增加及心態的不平衡,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社會及家庭問題。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那麼,健康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在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其憲章中就提到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於良好的狀態,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沒有疾病或虛弱狀態。”這一概念不僅涉及人的生理問題,而且還包含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兩個方麵,也就是說,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發揮心理對機體和環境因素的調節功能,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效能狀態和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
其中,心理健康被當做健康的一項重要內容提了出來,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樣重要。所謂心理健康,其實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當事人能夠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並能發揮本身的能力和潛力。
良好的心態能促進人體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健康長壽。心理健康主要指人的精神、情緒和意識方麵的良好狀態,包括智力發育正常、情緒穩定樂觀、意誌堅強、行為規範協調、精力充沛、應變能力較強、能適應環境、樂於承擔責任、人際關係協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一致、能麵向未來等方麵。
第二節是什麼阻礙了你的心理健康
1.什麼是心理缺陷
2.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及原因
3.變態心理的症狀
4.心理疾病的表現症狀
5.心理疾病的自我調節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一般是因為現實生活、工作壓力、處事失誤等因素導致的內心衝突。情況嚴重的會短暫失去理性控製,並對生活、工作和社會交往有一定影響。但通常情況下,這種不良情緒反應在理智控製之下,還可以基本維持正常生活、學習、社會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社會功能卻並未受到嚴重破壞。
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表現在三個方麵:即心理缺陷、變態心理和心理疾病。
所謂的心理缺陷,是指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有的心理調節和適應等能力,心理特點明顯偏離心理健康標準,但尚未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後果是社會適應不良。最常見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1.性格缺陷
(1)無力性格:精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乏,常述說軀體不適,有疑病傾向,情緒常處於不愉快狀態,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這種人對精神壓力和身心矛盾易產生心理過敏反應,由此可誘發心理疾病。
(2)不適應性格:主要表現為社會適應不良。這種人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能力很差,判斷和辨別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容易發生不良行為。
(3)偏執性格:性格固執,敏感多疑,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考慮問題常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有責備他人的傾向。這種心理如果不注意糾正,可能發展為偏執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內向,孤獨怕羞,情感冷漠,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係很差,喜歡獨自活動。此種心理可能發展成為精神分裂症。
(5)爆發性格:平時性格黏滯,不靈活,遇到微小的刺激也會引起爆發性憤怒或激情。
(6)強迫性格:強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軀體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這種心理可能發展成為強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發展不成熟,常以自我為中心,感情豐富而不深刻,熱情有餘,穩重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現自己。這種性格的人容易發展成癔症。
2.情感缺陷
(1)焦慮狀態:對客觀事物和人際關係表現出焦慮、緊張、憂心忡忡、疑慮不決。雖然具有強烈的生存欲望,但對自己的健康存有憂慮。
(2)抑鬱狀態:情緒經常處於憂鬱、沮喪、悲哀、苦悶狀態,常有長籲短歎和哭泣的表現。這種人缺乏人生的動力和樂趣,生存欲望低下。
(3)疑病狀態:常有疑病情緒反應,有疑病性不適症狀。自我暗示性強,求醫心切。
(4)狂躁狀態:情緒高漲、興奮,活躍好動,動作增多,交際頻繁,聲音高亢,有強烈的歡快感。這種狀態易發展為狂躁症。
(5)淡漠狀態:對外界客觀事物和自身狀況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在人際關係中表現為孤獨,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