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羊皮卷4(1 / 3)

第三章 感官教育

——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覺感官是心靈之窗,它對智力發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智能的培養首先依靠感覺。感官教育在幼兒心理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使孩子對事物的印象清晰、純正,更能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創造力、想像力,促進其心智發展,塑造其人格。

智力的培養首先要靠感覺,隻有利用感覺來搜集和辨別事實,才能產生初步的智力活動。在幼兒時期打下良好基礎,是培養孩子的認識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的保障。

不少人認為,嬰兒出生後隻要五官齊全,就自然“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因此,嬰幼兒的感官教育常常被人們忽視,由此對各種感官的專門訓練也缺乏認識。

但實際上,感官教育是人類自然成長的基礎。隻有在幼兒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從外界吸收更多更有益的知識。

感官是心靈的窗戶,感官對智力發展具有頭等重要性,感覺訓練與智力培養密切相關。智能的培養首先依靠感覺,利用感覺搜集事實,並辨別它們,而感覺訓練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動,通過感覺訓練使孩子對事物的印象清晰、純正,這本就是一種智能和文化的學習。

人的智力高低與教育有較大關係,通過感覺教育可以在早期發現某些影響智力發展的感官缺陷,並及時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矯治和改善。正是基於對感覺的極大重視,感官教育在“兒童之家”所提出的運動、感覺、語言和智力操練這一程序教學結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1.感官教育是智力發展的基礎

如果沒有感覺,人就與環境隔絕了。感覺是初步的和基本的智力活動,它使人的心理和外界聯係起來。因此,智力的培養首先要靠感覺,隻有利用感覺來搜集和辨別事實,才能產生初步的智力活動。高級的智力活動,比如想像(抽象),同樣需要感覺來支持,它是建立在感覺發展的基礎上的。

運用訓練感覺的教具材料可以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精確化,使孩子逐漸認識事物,對事物進行辨別、分類,把混亂的現象排列成序,拋棄多餘,找出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智力活動的表現。這不僅能使幼兒的注意力集中,還能在這個基礎上產生評價、理解能力、形成概念,發展創造能力。

2.感官教育是藝術教育的第一步

對孩子而言,在幼兒期對感官進行全麵的教育,是他長大成人後,具有審美感和藝術鑒賞能力的必要前提。每種感官都有其特有的藝術領域。有了視覺,才會有繪畫、雕塑和所有的造型藝術;有了聽覺才會有音樂、舞蹈和與其相關的藝術;通過嗅覺,人們去尋找好聞的東西,加以培養製造,發明了香料;味覺將食品製造變成了一門真正的藝術——烹飪……

讓孩子具有藝術鑒賞能力,這是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標之一。隻有提高辨別刺激的細微差別的能力,才能有靈敏的感官和很高的鑒賞力。和諧就是美,隻有具有靈敏感官的人才能領略到藝術品的和諧。無論是從美育的領域看,還是從藝術表達和對美的理解看,感官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

3.感官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人格

從事過感官工作的孩子不僅能嫻熟地使用雙手,而且能更加敏銳地感知來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一個人既明白事物特性的有規則的分類,又知曉每種特性的等級,那麼,他就可以明晰周圍環境和自然界中一切紛繁複雜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上說,外部世界對於他而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這實際上是一種陶冶,可以完善孩子的人格,使孩子對周圍環境的態度更加積極。

4.感官教育促進人的心理發育

幼兒生命之初從環境中獲得經驗的器官就是感覺器官。幼兒發育就是通過感覺器官進行感受運動而來。感覺器官受到環境的刺激之後,傳達到腦部,再由知覺神經傳達到肌肉,使之產生運動。由一連串反複進行的感覺運動使幼兒心理得以正常發育。它還是高級心理活動發展的基礎,它最終會促進幼兒創造性的發展。任何人創造性的起點都是他們心理中的某些規則和精確的東西,因此在教育中我們必須注意感官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孩子人格的塑造和創造力的培養。

感覺在幼兒心理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幼兒的認知活動中,感覺占據重要地位。為了能使感覺得到正常的發展,必須讓孩子累積一連串的感覺運動的經驗,因此必須訓練感覺,設置能刺激孩子感覺的豐富環境,並提供孩子活動的機會。

2.感官教育的目的

感官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發展兒童的感覺,讓他們所接受的各種感覺沿著理性的道路發展。在一種有序的基礎之上,兒童可以建立起清晰而強有力的心智。

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訓練幼兒的注意、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使幼兒擁有敏捷、準確、精練的感受力。

為了適應現實生活以及未來的時代,幼兒必須對環境有敏銳的觀察力,因此必須養成觀察時所必要的能力與方法。感官教育的目的實際上就是要訓練每個人變成一個觀察家。

小孩的教育都遵循著一條原則,即幫助孩子天然的心智和身體方麵的發展。教育的這兩個階段經常是相互交織的,但是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會有某種階段占優勢。感覺的發展要比智力活動的發展居先,在3~7歲的階段,是身體迅速發展期,也是感覺形成的時期。兒童在這一時期發展他的感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更加關注周圍環境。

在這一時期,應當有意識地指導感覺刺激。而且通常情況下,感官教育對於成人來說非常困難。如果我們希望通過訓練使這種感官教育完善,就有必要在感覺形成階段進行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的一般目標:

(1)讓人體的每一個感官都得到均衡和諧的發展。

(2)讓每個感官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3)提高辨別感官刺激的能力。

(4)讓感官對接受到的不同刺激做出不同反應,對相同刺激做出類似的反應。

(5)在任何情況下,均能正確地理解客觀事物,也就是說,感官的感知應該和客觀事物的特性完全一致。

(6)能通過感覺器官的驗證,充分肯定自己對客觀事物已經達到的認識能力。

(7)通過各種感官的活動,能掌握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的情況,以使自己的行動適應環境並對客觀情況做出合理的反應。

(8)能深刻地分析和牢記被感知的事物,保持記憶的純潔性。

(9)能正確地區分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這五種感官感知的事物。

(10)能對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嚐到的和聞到的各種事物的價值做出正確的判斷。能認清引起某種感覺的原因。

感官教育的重點包括兩個方麵:生物學方麵和社會學方麵。從生物學方麵來講,它能幫助個體在自然方麵有效發展,使器官的感覺、神經的反應和聯係更完美;從社會學觀點來看,則在於使個體適應周圍的環境。從這兩方麵來看,感官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對於感覺訓練的重要性也非常明顯。當外部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時,所產生的信號就沿著神經通路到達神經中樞,產生相應的神經反應,這種反應通過發散神經通路達到運動器官,產生運動。人類通過外圍神經感覺係統收集各類刺激,通過這種方式,他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直接的聯係。因此,與神經中樞係統有關的精神性發展、具有社會性行為的人類活動就可以通過運動神經器官,以個人的動作如手工、書寫、講話等等展現出來。

教育應當指引並使這三者更好地發展。因為這一過程本身在中樞神經部分大大減弱,所以教育應當給予感覺練習和運動神經練習同等的重要性。對於教師或家長,小孩子的教育應當被指引到這一方向:減輕他們在這種沒有指導下的努力所導致的浪費,而將這種努力轉換到征服的快樂上來。我們的使命就是展現生命中最重要和最美好的東西,讓兒童找到快樂和滿足。

3.感官教育的注意事項

教育者必須減少對孩子們的幹預,但也必須讓孩子向著正確的目標努力。如果我們想通過訓練使某種感覺充分發展,那麼我們就應該用相應的方法進行訓練。

3~6歲階段是孩子發展的敏感期,也是感覺活動和認知活動相輔相成的時期,這個時期孩子的感覺不斷發展,開始能觀察周圍的環境,事物的刺激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在這個時期,教師可直接用感覺刺激法促使孩子的感覺得到合理的發展,同時也為孩子建立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打下基礎。如果錯過了感官的自然形成時期,日後再加以訓練,不僅增加了難度,而且也不可能達到完善。總結起來,教師或家長需注意的是以下8個方麵:

1.感覺訓練的一大技術特點是感覺隔離

任何時候都要盡可能做到這一點。例如訓練聽覺應在安靜而黑暗的環境中進行,這樣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對一般感覺訓練,如觸覺、溫覺、壓覺和立體感覺的訓練,都應該把孩子的眼睛蒙起來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大大提高正常兒童的興趣,不致使練習陷入嬉鬧玩笑之中,也不至於把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到蒙眼上,而是集中到我們想進行的感覺刺激上。

2.教育者要正確引導

在孩子通過多次重複練習,從感覺轉移到觀念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參與其中,力求使兒童的內部注意力獨立出來,讓它集中於感知上。教育者必須減小對孩子們進行幹預,但也必須讓孩子在這種自我教育當中向著正確的目標努力。如果我們想通過訓練使某種感覺充分發展,那麼我們就應該在感覺的形成期,用相應的方法訓練。

3.教育者要適當地進行測驗

教師必須要始終進行小測驗,以保證他所預期的教學目標得到實現,並且,這種小測驗一定要限定於名稱課程所引起的注意力範圍之內。測試的目的在於,讓我們了解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名稱和物體是否還保持著聯係。教師必須要考慮到遺忘的時間,要讓測試和課程之間有一個短暫而安靜的間隔。接下來,清楚而緩慢地說出他所教過的名稱或者是形容詞,可以問孩子:“哪一個是光滑的?哪一個是粗糙的?”

孩子會用手指指著物體,教師或家長就能知道孩子是否已經建立起了聯係。但如果孩子沒有這樣做,如果他犯了錯,不要急於去糾正,應當暫停課程,過些天再繼續。為什麼不糾正呢?因為,如果孩子在建立名稱和物體的聯係失敗時,惟一能夠繼續的方法就是重複感覺刺激的行為和名稱,也就是說,去重複課程。如果我們一定要糾正他,以一種斥責的方式說“不對,你錯了”之類的話,就會使這個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生氣。這會保留在孩子的頭腦中,會對名稱的學習產生阻礙。

4.激發孩子的神經活動

如果孩子沒有犯任何錯誤,我們可以激發他與物體的觀念相對應的神經活動,也就是說讓孩子說出名稱或者形容詞。我們可以這樣問:“這是什麼?”孩子回答:“光滑。”這時可以打斷他們,教他們如何清晰正確地發音。首先,讓孩子深吸一口氣,然後大聲說出“光滑”。當孩子這樣做的時候,指出孩子發音中的缺陷,或者指出孩子所習慣的某種特殊的嬰兒口音錯誤。

5.必須耐心等待孩子自發觀察行為的形成

當孩子對周圍環境進行自發的觀察時,對每一次新發現,孩子們都能收獲一種快樂。我們應該熱切地觀察孩子們通過何種方式,在什麼時間實現了某種特定概念的推廣。我們不能通過說“你去觀察”這種方式去塑造一位觀察者,而是要給予他們觀察的能力和方法。而方法的獲得,需要通過對感覺的練習。一旦我們喚起了這種行為,孩子的自我教育就有了保證。

6.感覺訓練的通用原則

(1)一致性識別(將相似物體配對,將物體插入適合它的位置中);

(2)對比性識別(對立物體的區分);

(3)相似物體的區分。

為了在某段時間內將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感知源上,最好盡可能地隔離感覺,例如在進行訓練時保持房間內安靜,或是在進行那些與視覺感知無關的訓練時,將孩子的眼睛蒙上,讓孩子克服困難,訓練到一定的程度後,孩子感知事物的能力就會變強。

7.感官訓練的順序

感官訓練是開發孩子智力的一個過程,從易到難,無疑是科學的訓練方法。教師或家長應該先讓孩子接受存在鮮明對比的刺激,再接受對比不鮮明的不同刺激。例如,我們首先呈現紅和藍,最短的和最長的竹竿,最薄的和最厚的等等來區分;然後再呈現有細微差別的色彩和在長度、尺寸上差別非常小的東西來加以區分。

8.感官訓練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感覺訓練期,即隻通過自主訓練就能獲得準確的感覺差別的時期。

第二階段——把感覺和名稱聯係起來。例如,向孩子出示紅、藍兩種顏色。出示紅色時就說:“這是紅的”;出示藍色時說:“這是藍的”。然後把這些有色線條放在孩子麵前讓他們看見。

第三階段——認識相應名稱的物品。對孩子說:“給我紅的,”然後說,“給我藍的”。

第四階段——記憶相應物品的名稱。給孩子看一件物品,問孩子:“這是什麼顏色?”

4.觸覺訓練

觸摸和撫摩練習,能促使孩子們在周圍的環境中尋找類似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不斷完善自己。

觸覺練習可以讓孩子在“觸摸”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不僅可以提高辨別各種漸趨相似卻略有不同的觸覺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孩子控製自己動作的能力。

1.觸覺訓練方法

(1)對木板粗糙度的感覺練習

①教具

A.一塊分成兩個大小相等的長方形木板,一個長方形貼上光滑的紙,或者把木板麵打磨得很光滑;另一個長方形則貼上砂紙。

B.一塊與上麵相同的木板,用光滑的紙和砂紙紙條相間蒙在上麵。

C.一組不同光滑度(從光滑的精製紙到粗糙的砂紙)的紙條。在其他地方介紹的有關材料,在這些訓練中也可使用。

②練習前的準備

讓孩子在小盆裏用香皂仔細把手洗幹淨,並在另一個盆裏用溫水再清洗一遍。然後,告訴他們怎樣把手輕輕擦幹,這樣,就為孩子獨自洗手、洗澡作了準備。

③教孩子怎樣觸及物體

教孩子用手指頭柔軟的指尖部分盡可能輕微地分別觸摸兩個表麵,讓孩子感覺到它們的不同。在接觸兩個表麵時,孩子的小手指尖一前一後的微妙運動,是培養孩子控製能力的最佳鍛煉方法。

剛剛清潔幹淨,並且還用溫水浸泡過的小手增加了美感和優雅,整個練習是對孩子進行“觸覺”培養的第一步。同時要讓孩子在觸摸時閉上眼睛,告訴他這樣能更好地辨別感覺的區別,並鼓勵他這樣做,引導他不借助視覺來區別觸覺產生的變化。

在對孩子進行觸覺培養的啟蒙教育時,老師或家長應積極參與,不僅要給孩子們示範“怎麼做”,而且要保持安靜,要握住孩子的小手,引導用指尖盡可能輕柔地觸摸兩個不同的表麵。當孩子感覺到它們的不同後,孩子自己就會按照被教授的方法不斷地去重複體驗不同的感受。

(2)對各類布料的感受練習

教具:天鵝絨、緞子、絲綢、羊毛、棉布、粗糙亞麻和精細亞麻等。每種布料都選兩塊非常相似的布,它們的顏色都非常明亮和鮮明。

前麵要求孩子必須去觸摸,現在則要求孩子撫摩這些不同的布料。從粗糙棉布到精細絲綢,孩子可以根據布料精細程度或粗糙程度,相應地采用果斷的方式或輕柔的方式去撫摩它們。

由於之前的練習,孩子能在撫摩這些不同的布料中找到極大的樂趣。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往往都自覺地閉上了眼睛進行練習,為了怕自己不盡力,甚至會用一塊幹淨的手絹把眼睛蒙住,在撫摩布料時,把類似的布一塊壓在另一塊上成對放好,然後把手絹解下來,自己檢查一下是否出錯了。

這種觸摸和撫摩練習特別吸引孩子,能促使孩子在自己周圍的環境中尋找類似的感受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