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農曆正月初一。
風俗:朝會,放爆竹,飲屠蘇酒,吃年糕,貼桃符、春聯,貼年畫,貼倒“福”字,拜年,賜壓歲錢等。
源起: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始於漢朝。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日”最早記於東漢。元日又被稱為:元旦、元朔、元正、正旦、端日、歲首、新年、元春等。
讓少年
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
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
——[唐]顧況《歲日作》
人老。春至。歲遲暮。
回首再看,人生不過二三事。
生老病死是生命常情,自有內裏的因循。隻是年歲漸長的人,終會心生蹉跎之感。顧況愈甚,於是他說,這年元日,滄桑與新春共至,而人已老。舊人故友也多已辭世,隻剩那孤零幾人彼此慰藉。
憶及此處,他內心更添幾分淒然。雖有煉丹之術,卻發現到底是春不能還。鏡中容顏衰枯,他亦已不忍去見。彼時,即是一杯屠蘇酒在手,也不得不讓少年先飲。
人一旦老去,連同所有往日年輕時歲裏的縱橫、茂盛、驕傲、馳騁都一並式微。甚至飲酒,也分了一個先後。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顧況晚年歸隱茅山之時。顧況,生活在大約公元727~815年間,字逋翁,蘇州海鹽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曾任秘書郎、著作郎,職位不高,一生清風盈袖。
後來,顧況因作詩嘲諷時弊得罪權貴,被讒言陷害,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顧況隱居道教名山茅山(今在江蘇境內),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自號悲翁。
道教在唐朝受到統治者的崇奉,因此發展十分興旺。煉丹一事便是中國道教所特有的宗教活動。包括顧況在內,當時的許多文人、官宦都對煉丹一事十分熱衷。長生不老之妄念肆行於世。還丹並無效用,生老皆是法則。彼時,顧況已然對此有深刻認知。一切企圖顛覆自然法則的事終究都將徒勞。
“手把屠蘇讓少年”這一句所言,涉及到一個古代元日飲屠蘇酒的習俗。這首詩題為《歲日作》,歲日即元日。依照古代風俗,元日當全家齊聚,共飲屠蘇。
屠蘇酒,一說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一說屠蘇乃舊時某類草庵的名字,所謂屠蘇酒便是在這種草庵內釀製而成的酒。相傳,屠蘇酒是由漢末名醫華佗創製而成,飲屠蘇,可不患瘟疫。
國人素來講究長幼有序,因此,不同時間飲酒便有不同的次序規矩。平日飲酒,年輕人當禮讓長輩,長者先飲。但元日不同,當少者先,長者後。最年幼的當飲第一杯,最年長的當飲最後一杯。
唐詩人裴夷直曾作詩《歲日先把屠蘇酒戲唐仁烈》:“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倘更數年逢此日,還應惆悵羨他人。”自知年紀最為幼小,於是飲酒時便當仁不讓飲下第一杯,隻是他也知道,數年之後再至元日,他大約就要羨慕旁人的先飲之快了。
又有唐詩人方幹作詩《元日》曰:“才酌屠蘇定年齒,坐中皆笑鬢毛斑。”此二句說的意思是,飲屠蘇酒時剛剛分過年齡大小,在座的人無不在笑言自己已然鬢發斑白。
再有北宋文豪蘇轍作詩《除日》:“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十二春秋新罷講,五千道德適親書。木經霜雪根無蠹,船出風波載本虛。自怪多年客箕潁,每因吾黨賦歸歟。”首二句的意思即是說蘇轍七十餘歲時,每年都是最後飲酒的那一個。
另有南宋詩人楊萬裏一首《乙醜改元開禧元日》的詩中有“老子年齡君莫問,屠蘇飲了更無兄”之句。這兩句詩是說,不要問他的年齡多大,反正每年元日飲酒,他都是最後一個。也是表達了詩人歎老的落寞之心。
元日飲屠蘇,長幼亦有序。這在諸如顧況一類的年邁詩人心中,自有一種無法淡卻的淒然和慨歎。
隻是這些,便是人生。
一歲除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王安石《元日》
春將至,人也新。
爆竹聲聲,歲時更替。
舊的年光就在那回眸一顧的刹那便倏忽而逝。年年都有新日,隻是年頭的日子分外矚目。人總是對它傾注最豐盈的情意。親朋集聚之時,人人手執酒盞,達旦暢飲屠蘇。醉臥春風迎春暖,確是別樣一番風情。
又遇得一日好天氣,日照大地,暖暖的,舉目可見天光。於是,人們便開始在這溫煦的光中,取下舊年的桃符,換上新的,蓄勢待望新的時辰。
讀此詩,仿佛能穿越時光,目睹那一幀人情熱鬧、煙火流彩的畫麵。王安石這首《元日》寫的是元日,卻又不單單隻是如此。
此詩寫到了新年元日的兩個習俗。一個是燃放爆竹,另一個是更換桃符。新年燃放爆竹是自古便有的習俗。隻是古時燃放爆竹的初衷是驅災辟邪。後來,燃放爆竹才發展成為一種慶賀儀式。
關於爆竹的起源,有一個傳說。《荊楚歲時記》有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古代誌怪小說集《神異經》上也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而山魈驚憚。”
這即是說,舊時燃放爆竹是為了驅嚇危害人們的山魈。相傳山魈畏火光、懼聲響,因此每到除夕,人們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嚇跑。
另外,爆竹在古代起先便果真是以真竹爆之。《通俗編排優》一書中這樣描述“爆竹”一詞:“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成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唐詩人來鵠所作《早春》詩中便有“新曆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的句子。
南宋詩人範成大曾作詩《爆竹行》一首,細致地描繪了一幅燃放爆竹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