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元宵(1 / 3)

時間:農曆正月十五。

風俗:掛花燈,放煙火,猜燈謎,舞獅舞龍,吃元宵,迎紫姑,走百病等。

源起:源於漢武帝“太一神”的祭祀活動。正月十五稱為“元宵”始於晚唐。宋時,方才普遍使用“元宵”一說。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燈節。

銀花合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是夜,明媚如晝。街市上花燈成片,夜空裏火花點點。天上人間,光海一片。

遠處,鐵橋未鎖,城門大敞,他老遠就能清清楚楚看見護城河上那一座姿態囂豔的橋。因是元宵佳節,所以被妝點一新。星光落在上麵,也是分外歡然。“星橋鐵鎖開”寫的即元宵夜裏的這座橋。彼時,它看過去,光影幢幢,十分耀眼。好似銀河裏的星辰彙聚而成。很是驚豔。

城中的街道上更是人群如潮。間或有遊人騎馬觀燈,一路惹起塵煙漫布。天空亦有明月相照,好似不離不棄地專為追隨凡塵裏的芸芸眾生而來。真是風清、月白、人喜的良辰一夜。

且街上時有歌聲四起。那是花枝招展、容豔姿麗的歌姬們唱起的《梅花落》一調。一路走,一路唱,一路桃李香飄。夜美,人美,歌聲美。就連京城的守護軍都取消了禁夜之令,達旦討歡。

於是,他歎,“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說那計時用的玉漏再不要催迫時間流走,榮準他肆意沉浸在這一夜,讓他活在浮花浪蕊的風情裏,徹底體味一次人生的風流與歡妙。

蘇味道寫元宵夜景,別有一番風情韻致。這首《正月十五夜》頗得後人心意,那一句“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更是被後世再三引用也未見半分倦意。

蘇軾便有“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之句,寫盡了仕宦人家的繁奢靡華。蔣捷也有“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的句子。周邦彥寫元宵節,亦未曾疏忽它。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花市光相射。

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

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

年光是也,唯隻見、舊情衰謝。

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好一句“花市光相射”。正因為元宵節張燈結彩,夜明如晝,所以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至於元宵張燈始於何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較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漢朝。但在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的《列燈賦》中即有“何解凍之嘉月,值蓂莢之盛開,草含春而色動,雪飛彩以偕來,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的記載。

到隋唐時期,張燈、觀燈的風俗更甚從前。隋煬帝即有《正月十五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一詩:“法輪天下轉,梵語天上來。燈樓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幡動黃金池,鍾發琉璃台。”將當時元宵的妖嬈夜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人生似長,卻也短。匆匆幾十載,也不過是遠途一程。

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正月十五夜,著實令人欣悅不已。

良宵一刻,又豈隻值千金。

人如畫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宋]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這一年,他在密州。

他開篇即寫“燈火錢塘三五夜”。許是有些想念錢塘。錢塘即杭州。他想,若是此時身在杭州,定能見上元夜裏的琳琅好景。街上必然是人影幢幢,情熱心歡。有彩燈,有皓月,有美人。一切都是歡騰愉悅似無休止的。

天上則鋪滿如霜月色。月光之下,這焦灼的塵世也似被鍍上了金光。落在人身上,更是輕易就能氳出一層光芒。仿佛這人是從那古色古香的舊畫裏走出來的,且帶著幾分仙意。真真是美得令他銘心。如此光景,正是閑步逡巡的好時刻。

大戶人家更是笙歌繚繞,麝香陣陣。許多人會踱步出門,去市井之地縱馬觀燈。即便如此,那道上卻無半點揚塵。隻是,這諸般風華都是念想。“更無一點塵隨馬”一句便是化用了蘇味道的那一句“暗塵隨馬去”。將熱鬧的人景寫得別有意境。

隻是,一個醒神,他終意識到自己已身在密州。也因此,無論是元宵夜裏的那人、那景,還是心中那情,都有了變故。愈發疏離和生分。

山城太寂寞,連同他自己也覺光陰倏忽,不經意間便已蒼老。難得聽見簫鼓之聲,卻原來,發現那聲音不過隻是百姓祭春祈年的儀式,非是意興所至,情之所發。著實令他感傷。

待燈火漸稀,霜露漸至,郊外亦是彤雲四垂的時分,他才忽覺否極泰來是果真有道理的。諸般天象都昭示了這陰霾天後將有一場浩然大雪。到那時,一切都將有純潔如初的模樣,一切都有重新再來的機會。

蘇軾這首《蝶戀花·密州上元》的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八年正月十五。熙寧七年即公元1074年的九月,蘇軾由杭州通判被朝廷調至密州,十一月到任。

蘇軾在杭州住過三年,對於杭州元宵的繁盛夜景自是印象深刻。所以,到密州出任不過兩月時間,縱他心地再寬闊,也是會有變化的。杭州是一座似錦之城,比清貧淡簡的密州要榮華得多。環境差異大了,人心自然也是會有波動的。任何人,這樣一輾轉都會生出感慨來。蘇軾也不例外。

蘇軾在這首《蝶戀花》裏表達的感情隱忍卻又綿長。縱他一身的豪氣,元宵佳節孤自走在密州清冷的市街,也到底還是心生寂涼。人生際遇的事情沒有誰可以預料得毫厘不差,甚至會謬以千裏。這些都是人生常象。

蘇軾不是不懂,隻是到底是凡人,因了這原本應該鬧熱卻生生寂寞蕭索得讓人不得不唏噓的景,也就興發感慨,脫口漏了心底的怯。

在何處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雲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宋]李清照《永遇樂》

有多感傷,便有多悵惘。

縱她曾風華絕代,也敵不過老無所依。

元宵之夕。她見那落日輝煌,流出猶若熔了金的光。暮色微降,天邊雲團漸合,連成一片,好似碧玉。可是縱這天再深闊,縱這暮色再婀娜,她也隻是隻身一人居無定所,不知在何處。

綠柳陰陰,濃煙靡靡,又有人笛奏的《梅花落》聲聲陣陣,直直便入了她耳。此情此景,她不覺盎然,卻仍覺這春意稀薄,不過幾許。真真是憂由心發的女子。

這元宵佳節,雖是氣暖和融的吉日良辰,卻也明曉誰也不知何時會有風雨來到。天之波詭雲譎猶若運命之無測。她了悟這一切道理在心。於是,當酒朋詩侶乘寶馬香車來與她相顧,她也隻是悻悻然作罷,謝絕了他們。她委實已失了興致,在那不軌的時年裏。

想她當年溫居汴京時,隻是多暇的小女子,卻實在是看中這元宵節日。“簇帶”是打扮的意思,“濟楚”是整齊的意思。“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一句說的即是女子總用那玉翠製的冠,那灼金光的雪柳來打扮自己。出落得整整齊齊,清清麗麗。一個恍神便是倩影妖嬈,美得灼人目,美得驚人心。

隻是時光到底是有些殘忍,今不如昔,她知如今的自己亦是鬟鬢蒼白,憔悴闌珊。於是這熱鬧的元宵夜她也就不想再出門,寧願躲在簾後,聽人笑語。是這樣鏗鏘不願與光陰妥協的女子。

李清照這首詞寫得著實哀婉。有一種時光老去、美人遲暮的淒惶。彼時,李清照流寓臨安。夫已逝,家已破,國已亡。她業已從當年隻手詩書的無憂女子變成飽經憂患、洞越世事滄桑的霜鬢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