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端午(1 / 3)

時間:農曆五月初五。

風俗: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草、菖蒲、榕枝,懸鍾馗像,係百索,飲雄黃酒,戴香包,采雜藥,沐蘭湯,鬥草等。

源起:一般認為,端午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以及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有相關記載。又有端午節源於“迎濤神”一說,東漢邯鄲淳的《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再有五月乃毒月,五日乃惡日,是日五毒盡出,端午一節即因驅邪避災而生。

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節、重午節、夏節等。

浣春紗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鬥麗華。

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豔,醉舞雙眸斂鬢斜。

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

——[唐]萬楚《五日觀妓》

舊時節日,總是隆重。端午亦是如此。這年端午,有樂姬表演歌舞以示節日慶祝。而他,便是那最深情的看客。關於萬楚其人,史料當中難覓其痕跡,猜想也是個風流曠達的男子。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鬥麗華”,初兩句即告之世人,眼下女子之美。是美豔不可方物。是美色傾城無人可及。就連第一美人浣紗的西施亦不能比。雖是身份卑微的歌姬,與麗華美人相較,也是容姿不輸分毫。

最動人的即接下來的兩句。“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真是傾倒人心的模樣。說那美人的眉似青黛,是奪了萱草的碧色而成,又說那紅裙之豔,連石榴花也自愧不如。寫得活色生香,有一種不可抵抗的魅惑所在。

再寫美人的歌舞。也是令他心襟搖蕩的蠱惑。一曲新歌婉轉嫋娜,唱得他內心澎湃,熱血激昂。一時醉舞,一時回眸,一時又攏發含羞。真真美得讓他看癡了。

所以,他便最終豁開了心思,說了一句“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是誰說,端午腕係五色絲便可續命長壽,但今日我怕是要醉死在這“牡丹花下”。

萬楚的這一首詩讀下來,初便覺得香豔有餘,清靜不足。字字皆裹挾著一種輕佻如癡的濃情,令人瞠然。但也有一種好,即是曠放自然的心意流露。不假裝,不做作,他就是甘願沉迷於歌姬的美色。這也是一種灑脫。

詩的最後潦草一筆帶過“五絲”一詞,對我而言,卻又實在是一個不得不注目的詞語。端午節之於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童年、少年時每逢端午,母親讓我係於手腕,戴於項頸的那五色絲線。

因端午是五月初五。五月自古即被稱為毒月,五日亦是惡日。所以,端午這日,古人即認為是五毒盡出的日子。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得求平安,禳解災異。係五色絲便是其中一個法子。

所謂係五色絲,即把五色絲線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係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古書當中對此風俗亦多有記載。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南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記:“以五彩絲係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清人顧祿,《清嘉錄·五月·長壽線》記:“結五色絲為索,係小兒之臂,男左、女右,謂之長壽線。”等等。

幼年時光,已去甚遠。回憶如同海上煙花,轉瞬流走。但多年下來,卻依然有一些生活細節會沉澱之後烙印於心。或者,所謂銘刻,即這一種不經意間見於微處的記憶。

空愁暮

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想和之音,鹹呼“何在”,招屈之義也。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淩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唐]劉禹錫《競渡曲》

端午節因意寓禳災,於是便無端多了一份辟邪的“火氣”。這“火氣”是由人心所發,因此端午這日人們所行之事也便都似有一種盛烈的氣息。比起元日、中秋、除夕的熱鬧歡騰來得更為隆重繽紛。

劉禹錫這一首《競渡曲》,即為端午節最盛大的龍舟競渡一事而寫。酣暢淋漓。整首詩的意境,猶似某年酷夏,見他與市井之地,甩開衣袖,昂首飲下一杯烈酒。

沅江是劉禹錫當年被貶朗州司馬所在之地。也可據此推測此詩作於被貶之時。但他卻是心意透淨,豁然自得,詩中隻現歡囂之氣,全無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意。

五月沅江水勢高漲,正是龍舟競渡的好時節。那些壯年男子為一展雄姿,也個個都是如生猛之虎,蓄勢待發。想在這一場骨子裏尚蘊涵有一種和合之意的競技當中,以自己的方式來驅邪、慶賀。

競渡之事起源甚早。或有人以為起源於越王勾踐當年暗中操練水軍而采取的競賽。或有人以為即如節日來由一樣,為紀念屈原而有。自然,時至今日,大多數人都堅持後者觀點,認為端午龍舟競渡,隻為屈原,不為別事。

《荊楚歲時記》曰:“舊傳屈原死於汨羅,時人傷之,競以舟楫拯焉,因以成俗”。宋詞人黃裳便有詞作《減字木蘭花·競渡》,撰寫競渡奪標一事,很是生動。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劉禹錫則在詩裏開篇即寫“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一語道出競渡之風的由來。雖當年槳聲歡歌已不在,但哀謠振楫之事卻得以保存下來,綿延至今。也是一樁好事。如此,他方才有機會得見沅江水上的這一場壯氣豪天的盛事。

此詩從“楊桴”一句至最後皆是寫賽龍舟一事的歡騰熱鬧,十分出彩。最喜末了二句“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事事皆有終。熱鬧過後,人便散盡,一切歡喜繁華皆有頭。都將歸於寂靜,歸於尋常。唯有那招屈亭前的流水,經年不改,一如既往地東流而去。

招屈亭,位於湖南漵浦縣城南。相傳,當年屈原被流放經過漵浦時住在茅坪坳,於是後人為了紀念屈原,便在此刻了一座“屈原故廬”的石碑,並建了招屈亭。也是當年楚漢相爭之時,義帝被殺,人們縞素痛哭義帝的地方。

義帝,即楚義帝,名熊心,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秦二世二年,熊心被楚地反秦義軍首領,也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等人擁立為王,號“楚懷王”。項羽滅秦之後,尊楚懷王為義帝。但也是在這一年四月,項羽野心膨脹,即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王。並在三年之後派人暗殺了義帝。

楚人聞聽義帝被殺的消息之後,集體為義帝縞素痛苦。當時聚集祭奠義帝之處正是在“招屈亭”。唐詩人汪遵即有一首針對此事讚美屈原批判項羽的七言懷古詩,亦題為《招屈亭》:

三閭溺處殺懷王,感得荊人盡縞裳。

招屈亭邊兩重恨,遠天秋色暮蒼蒼。

未曾去過湖南漵浦,也不知招屈亭今日模樣。但總想,即便落滿時光印痕,隻要尚未塵埃積滿,偶爾有人路過之時能夠知道,它是與屈原有關,也算是有一份卑微之圓滿。

妖豔烘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