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農曆十二月初八。
風俗:打獵,臘鼓逐疫,喝臘八粥等。
源起:臘本為歲終的祭名。自古即有年末祭祀慶豐收的習俗。漢代蔡邕的《獨斷》中記:“臘者,歲終大祭”。是為“臘祭”。漢代以前,臘祭隻在臘月,具體日期不定,後來,到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介入,臘日才開始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日又被稱為臘八節。
曉風吹
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唐]武則天《臘日宣詔幸上苑》
此詩看似隨性之作,又充滿神話色彩。詩的背後實則是一種霸氣十足的帝王之姿。鏗鏘凜冽。懾人心魂。
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武周皇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彼時,她已是君臨天下的絕代女帝。
她說明日要去遊上林苑,因此命人立刻去通報春之神。須讓百花都一夜盛放,絕不可等到次日晨風吹拂時。如是,原本也是頗有情致的一首詩,卻單因“武則天”三個字即變得淩厲、霸氣。一口氣讀完,便有一種卑意在心頭。似是她真就立在前頭,頤指氣使卻不動聲色。令人生畏。
關於這首詩,有這樣一段傳說。相傳,彼時正值武周建國第二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仍有不少李唐忠臣反對武氏,伺機反武。是年臘日將近,眾大臣詐稱上林苑百花齊放,便邀武則天上林賞花,欲趁機謀害。
武則天心思慎微,洞若觀火,於是將計就計,說臘日要去上林觀花,命人通報於花神,令百花於寒冬臘日齊放。於是次日,上林苑竟果真百花齊放。眾臣見狀皆大驚,本是驚心籌謀的一場騙局,竟見有仙神助武,終無不臣服。即是說,此詩詩名是虛,下詔為實。以詩下詔,既可掩人耳目,亦能下達命令,一舉兩得。
但我卻以為這不過是後人的牽強附會,不足為信。正如《全唐詩》在收錄此詩時所下題解:“天授二年(691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雲雲。於是淩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此詩被收錄於《全唐詩》卷五,作者署名是武則天。但這是否如實,且備受爭議。有人以為,此詩不是出自武則天之手,而是由學士代筆。且,詩本身與臘八節關聯不大。
因讀史書,百家之言不一,卻也留下武則天殘虐暴戾的印象。本是尋常女子,卻是兩朝妃子,一國之後。數年更迭,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成就武周霸業,成為中國曆史上的唯一女帝。
她自有她的手段,卻到底贏過了所有鏗鏘桀驁的男子。如此女子,叫人不能不心悅誠服。
由此詩生發的故事與傳說比比皆是。最知名的大約是馮夢龍的《醒世恒言》當中以此詩為引杜撰出的小說《灌園叟晚逢仙女》。小說與許多地方與史實不一,破綻較多,亦不足為憑。但故事本身卻是生動傳神,花氣清揚。
小說的主角叫秋先。人雖質樸,卻是愛花成癡。自號灌園叟。凡遇得美豔良花,必然設法買下。困窘時,寧願典當衣物來換花。令人瞠目。於是,時年一久,秋先的家中便自成一座花園。也是因為太囂豔,便遭人眼紅。
馮夢龍於此處寫道:“那園周圍編竹為籬,籬上交纏薔薇、荼縻、木香、刺梅、木槿、棣棠、金雀,籬邊撒下蜀葵、鳳仙、雞冠、秋葵、鶯粟等種。更有那金萱、百合、剪春羅、剪秋羅、滿地嬌、十樣錦、美人蓼、山躑躅、高良薑、白蛺蝶、夜落金錢、纏枝牡丹等類,不可枚舉。”真是媚豔至極,令人不得不欣羨。
那日,惡少張委見秋家有繁豔花束,便擅自闖入胡亂采摘。秋先上前阻止,卻令張委惱羞成怒,命隨從將秋家百花砸爛。
張委離去之後秋先悲痛難當,慟哭不已。這一哭,便感動了花神。百花死而複生。後來張委得知此事,便誣告秋先乃是妖人,致使秋先遭遇牢獄之災,張委也順勢霸占了秋家花園。卻不料那日,花神震怒,於是園中狂風四起,將惡少張委與一幹爪牙刮入糞窖溺斃。
小說當中將武則天這首《臘日宣詔幸上苑》引入文中的是這樣一段記載:
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陽為天下第一,有姚黃、魏紫名色,一本價值五千。你道因何獨盛於洛陽?隻為昔日唐朝有個武則天皇後,淫亂無道,寵幸兩個官兒,名喚張易之、張昌宗,於冬月之間要遊後苑,寫出四句詔來,道:“來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百花連夜發,莫待曉風吹!”不想武則天原是應運之主,百花不敢違旨,一夜發蕊開花。次日駕幸後苑,隻見千紅萬紫,芳菲滿目。單有牡丹花有些誌氣,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葉兒也沒有。則天大怒,遂將牡丹貶於洛陽,故此洛陽牡丹冠於天下。
將此詩與洛陽牡丹一並關聯杜撰,雖為不實,卻亦不失為一段麗豔紛然的講述。若是臘日家常閑話時,聽人興然說來,也是不錯。
目如電
山頭曈曈日將出,山下獵圍照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