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3(2 / 2)

縱觀自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到《蟲蟲特工隊》、《怪物公司》、《海底總動員》等影片,皮克薩的進化有目共睹:它逐漸超越了以往CG動畫“以技術掛帥”的原始階段,進入到以內容題材的升華和劇情的內在意義為核心的動畫製作模式。這種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加上出神入化的電腦CG技術,再結合傳統的人性理念的製作方式,才是皮克薩足以稱雄好萊塢成為CG王者的關鍵。

和他們的“大頭目”喬布斯一樣,皮克薩的主創人員都絕對不是冷冰冰的技術怪物,他們熱愛動畫,充滿童心,想象力旺盛,其中皮克薩兩大核心安德魯·斯坦頓(AndrewStanton)、皮特·道克特(PeteDocter)便是代表。

長著一張娃娃臉的斯坦頓是《海底總動員》的編劇和導演,他將這個膽小鬼魚爸爸萬裏尋子的海底冒險故事講得感人至深、引人入勝。明麗鮮亮的色彩、充滿人情味又妙趣橫生的對白令這一對胖胖的小醜魚風靡全球。此外,斯坦頓還擔任過《蟲蟲危機》的導演、《怪物公司》的製片,甚至在《玩具總動員2》中參加過配音工作,可以說是皮克薩的創作靈魂。在他領導下拍出的作品,總是會讓人在感官享受之外,收獲一點心靈的觸動。

道克特則是2001年轟動全球的票房黑馬《怪物公司》的導演。8歲起就迷上卡通的道克特1990年加入皮克薩,也是《玩具總動員》的創作人之一。在協助拍攝《玩具總動員》時,道克特就一直在構思如何把自己小時候對“衣櫃裏怪獸的恐懼感”拍成老少鹹宜的動畫片。這個完全用想象力架構出來的怪物世界一下子就俘獲了觀眾的心,用評論家的話說:“比起隻是把我們周圍真實的世界複製下來的《玩具總動員》,《怪物公司》的想象力更為天馬行空!”

相比之下,老大哥迪斯尼的原創能力遠遠落後於時代:迪斯尼傳統2D動畫基本上都是以經典童話故事為藍本,或沿襲先前的知名卡通,稍做修改後而成,《美女與野獸》、《阿拉丁》都是代表。然而夢工廠卻以後起之秀之姿相繼推出大氣磅礴的《埃及王子》及橫掃票房的《怪物史萊克》,令數十年沒有突破性進步的老牌動畫巨頭黯然失色。

與喬布斯的皮克薩的聯手挽救了迪斯尼。皮克薩從不用任何一部舊故事作為劇本,1995年推出的《玩具總動員》上映後,令觀眾大喊不可思議,出人意表的想象力結合前人從未觸碰的題材,徹底激發了全球觀眾對動畫的熱情,使喬布斯和迪斯尼取得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