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由來,那些置身於我們身邊的普通的日常用品,雖然貌似平凡,但它們都曾曆經時間的淬煉,擁有自己不尋常的故事。當我們使用這些物品去完善生活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曆史就在我們身邊。
相依為命的鎖和鑰匙
鎖和鑰匙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它們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如果你不小心丟失了大門的鑰匙,不用問,那就乖乖地在門口呆著吧,感受一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威力。
門戶敞開可不行
最早的原始人類是沒有鎖的,那時的原始人都居住在山洞裏麵,過著穴居的生活,寬敞的洞口是自然敞開的,根本無處可鎖。後來原始人偶然發現這大敞開的洞口其實一點也不好,不光自己可以自由地出入山洞,山裏的野獸竟然也可以隨意進出呢!
和野獸同處一室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原始人嚇壞了,連忙找來巨大的石塊堵在山洞口,以防野獸沒事就來串門。這大石塊漸漸就演變成了門,有了門,門上的鎖也就出現了。
鎖的就是你
雖然我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出現了鎖,不過那時的鎖隻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看起來很結實,其實一拉就開了,誰都防不住。真正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鎖還是魯班師傅發明的。魯班給鎖裝上了機關,就和我們現在的彈簧鎖差不多,憑借的是兩片板狀彈簧的彈力,增強了鎖頭的實用性。可惜彈簧鎖我們已經很少使用了,現在大多采用的是1860年美國人小尼魯斯?耶魯發明的彈子鎖。鎖中有幾個滾珠和彈簧,如果鑰匙和滾珠對不上號,那鎖芯就不能轉動,鎖就打不開。
鑰匙大小不重要
有了鎖就必須有相匹配的鑰匙,古埃及人是最早發明鑰匙的人。古埃及最早的鎖就好像是中國的木製門閂,先要將鎖插入一個槽溝中,槽溝頂部的木製閂就會插入鎖上的孔中,非常牢固,必須用鑰匙才能打開。
雖然鎖很結實,可是古埃及人的鑰匙卻十分費力呢,隻能從一邊打開鎖,換個角度都不行。希臘人一心想對鑰匙進行改進,他們發明了一種兩麵都可以打開鎖的鑰匙,可惜這種鎖就像是一把小鐮刀一樣,笨重得需要一個人扛著走才行。
走到哪帶到哪
既然能發明精巧的鎖,為什麼就製造不出相匹配的鑰匙呢?古羅馬人苦苦思索之後,他們幹脆將鑰匙切割成小塊,隻有擁有了適宜的大小,變得小巧輕便起來,才可以讓人們隨身攜帶,獲得人們的喜愛呢。
古羅馬人還根據鎖芯的形狀,把鑰匙的齒紋鑿刻成不同的形狀,這樣一把鑰匙就隻能打開和它相配的鎖,而不會大小通吃了。他們在鑰匙上的創舉一直延續到現代,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鑰匙都有著明顯的古羅馬人留下的印痕,可以說,古羅馬人是古代最精巧的鎖匠。
清潔牙齒好幫手
牙齒對我們可是相當重要的,要想擁有一口白白淨淨、吃嘛嘛香的好牙齒,那就要從現在開始認真保養,清潔牙齒的工作可是第一位的哦!
一舉兩得
我們現在每天都使用牙膏來刷牙,在很早很早以前,還沒有發明牙膏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來清潔牙齒的呢?那時候有一種叫做“牙粉”的物品,它和牙膏的作用一樣,都是用來清潔牙齒的好工具。
牙粉也分許多種類呢,古羅馬人的牙粉是用浮石磨成的,而古代中國人的牙粉就要講究得多了,是選用各種中草藥研磨而成的。用草藥製成的牙粉不但可以清潔牙齒中殘留的汙垢,還可以對牙齒起到保健作用呢。
出力不討好
一聽名字就知道,牙粉是一種粉末狀的物品,所以它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細細的粉末輕輕一吹,就像天女散花似的飄得到處都是,而且清潔牙齒的效果也不怎麼明顯。為了改善牙粉的缺點,有人用堊土和肥皂製成了最早的牙膏,這種牙膏彌補了牙粉輕浮的缺點,非常黏稠,不光不會被風吹走,你要不使點勁兒還抹不到牙刷上麵呢;甚至有時它還會頑固地粘在牙齒上麵,給嘴巴裏留下油膩膩的味道,影響口氣的清新感覺,所以人們也不怎麼喜歡它。
新改變,新感覺
大約在19
世紀末期的時候,有人給牙膏設計了一套新衣服,將牙膏裝在塑料管裏,製成了管裝牙膏。刷牙的時候,隻需要輕輕一擠,就可以將牙膏抹到牙刷上了,既幹淨又方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采用硫酸氫鈣代替白堊土,用十二烷基硫酸鈉代替肥皂來製作牙膏,這一改變簡直太神奇了,以往牙膏中那種油膩膩的怪味道終於被徹底消除了。更重要的是,牙膏竟然出現了泡沫,清潔力度直線加強了。
滿足各種需求
隨後人們對牙膏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的清潔功能已經滿足不了人類的胃口了,既能清潔牙齒,又能治療口腔疾病的牙膏才是人類的第一需求。在大趨勢的促動下,針對各種牙齒疾病的藥物牙膏逐漸開始萌芽。20
世紀50
年代,預防牙病的第一代藥物牙膏誕生了;60年代,市場上出現了含氟化物牙膏。從此,牙膏就從普通潔齒向潔齒、防治牙病的藥物牙膏轉變,開始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酸甜苦辣它先嚐
對於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來說,筷子是他們心中永遠的“痛”。這兩根輕巧的小棒竟然比他們雙手使用的刀叉還要靈活得多,具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可以運用自如地品嚐我們中國美味的飲食,說它們是中國的國粹,恐怕一點兒也不過分吧。
音同意不同
我們從小就被爸爸媽媽訓練著使用筷子,可是你知道嗎,筷子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了,從商紂王時期開始,古代的中國人就已經選擇筷子作為主要的餐具了。筷子在先秦時期叫做“挾”;到了秦漢時期又改叫“箸”;在唐代的時候,“箸”與“筋”通用,又被稱為“筋”,大詩人李白就曾經在《行路難》中寫過“停杯投筋不能食”的詩句。後來,或許是生性迷信的古人覺得“箸”和“住”字同音,有停止不前的歧義吧,就將“箸”改成了“筷”。
薑子牙脫險
筷子的發明和薑子牙是分不開的。最早的古人都是直接用兩隻靈活的手來抓飯、抓肉吃的。薑子牙有一天外出回家,又累又餓,見妻子把飯端來,就連忙伸手去抓肉吃。奇怪,這時有一隻小鳥突然飛進屋,對他說:“薑子牙,快跟我走。”
咦,這難道是神鳥?薑子牙好奇地跟著小鳥出門了。隻見小鳥在空中盤旋了一圈,用腳爪抓來兩根小竹棒遞給薑子牙說:“以後就用這個吃飯。”薑子牙接過小竹棒,回到家裏夾起一塊肉正要吃,隻見竹棒上頓時就冒出了一股青煙。壞了,這肉裏有毒!薑子牙連忙質問妻子。果然,妻子嫌薑子牙從來不管家裏的事情,就狠心在肉裏下了毒。從此以後這小竹棒就慢慢地變成了中國人的經典餐具。
真是個大家族
原始人曾使用樹木、竹枝等原材料作為最簡易的筷子;到了春秋時期,相繼出現了銅筷和鐵筷;漢朝的能工巧匠給筷子上了五顏六色的漆;隨後,金筷和銀筷也出現了,當然,這些都是達官貴人們使用的筷子。
現在我國的筷子品種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從最早的象牙筷、青銅筷、竹筷、木筷,到現在的烙花筷、楠木筷、通氣筷、獅頭竹筷、水磨竹筷、白木筷、天竺筷、漆筷等,製作工藝日趨精美;還有許多以硬木、紫銅、玉石為材料,結合景泰藍、雕刻、鑲嵌等工藝的高檔筷子,不光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成為了我國旅遊業的饋贈佳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