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日常用品(3 / 3)

魯班聽雲氏這麼一說,眼前一亮,心裏頓時有了好主意。他說做就做,當即找來材料,按照路邊亭子的式樣,用布做了一個頂,給布安上了幾根可以收攏的活動骨架,又在這些骨架的下麵安了一個把兒。用的時候,往上一撐,布就撐開了;不用的時候,把活動骨架往下一收,就又收攏到一起了。這個可以隨身攜帶的布亭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把傘。

小紙傘,大模型

我國最開始使用的傘都是用綾羅綢緞做的,到了唐朝時期,造紙業日益發達,心靈手巧的工匠就在紙上塗滿桐油,製成一種能防雨的油紙傘,一下子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到了16世紀,中國的紙傘又傳到了歐洲。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大師達?芬奇見到了中國紙傘,大受啟發,根據紙傘的式樣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降落傘。後來18世紀發明的傘齒輪,也是仿照我國紙傘的截麵形狀而設計的。

功能多用的傘

到了現代,傘已不僅僅用來遮風擋雨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傘也有了更多的用途。有海濱浴場的遮陽傘,有飛行員必備的降落傘,有放在茶幾上的燈罩傘,有折疊自如的自動傘,還有各種用於裝飾的彩色傘……

把握時間的脈搏

我們在學校會根據鈴聲來判斷時間,可出了校門之後,什麼能夠最有效地告訴我們時間呢?首選的當然是手表,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可以為我們提供最貼心的服務,隻需抬起手腕,時間就盡在眼中。

玩的就是折騰

大約在200多年前世界上就已經出現了最早的表,那時候的表隻有一個簡單的表盤,沒有表鏈和表帶,必須把它裝在衣服口袋裏,需要知道時間的時候,就取出來看一眼,然後再把它裝好,這種奇特的表就叫做懷表。

懷表在口袋裏出出進進地折騰了大約50年,隨後不安分的工匠們開始改變它的模樣,有的給它加上一條細細的鏈條,有的把它鑲嵌在手鐲裏。可惜這些想法都沒能夠擴展開來,最終懷表依然保留了一個光禿禿的表盤。

商機無處不在

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為控製進攻時間急得焦頭爛額的各國軍士們,必須頻繁地從口袋裏取出懷表來掌控時間。在戰火紛飛的背景下,這種行為讓人煩躁萬分,要是能抬手就看時間,避免掏取的過程就好了。

1918年,有一個士兵也深受掏表之苦,他幹脆自己動手用結實的線把懷表綁紮固定在手腕上,想看時間的時候,動動手腕就成。其餘的士兵也都模仿著綁起了表。有位名叫紮納?沙奴的瑞士鍾表匠無意中聽到了這個消息,他剽竊了士兵的創意,設計出一種表盤比較小的表,給表的兩邊紮了兩個針孔,然後把皮質的表帶從這兩個針孔裏穿過去,就可以把表固定在手腕上。這就是最早的手表。

長江後浪推前浪

用手表掌握時間非常方便,可憐的懷表自然被淘汰出局了。不過,懷表中的計時、日曆、自動發條裝置等優良裝備都傳承給了手表,它也可以安心地退居二線了。人類對手表的探索一發而不可收,1952年,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了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第一塊石英手腕表在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設計完成;1970年,這種石英手腕表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手表從此邁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手表之最

世界上第一座時鍾是1088年誕生的中國宋朝水鍾(水運儀象台)。世界上第一隻有名字的懷表是德國紐倫堡的“紐倫堡蛋”。

世界上第一隻防水表是1926年的勞力士蠔式型手表。

世界上第一隻橫越大西洋的手表是1927年的浪琴林白飛行表。

世界上第一隻鏤空手表是1934年的AP方型鏤空表。

日晷和沙漏

人類最早是根據白天和夜晚知道時間的變化的。大約六千年前,日晷在巴比倫王國誕生了。根據日晷中太陽影子的長短和方位的變化,古人可以掌握和了解時間的變化。大約四千年前,人們又發明了沙漏,這比日晷又前進了一大步,人們可以知道晝夜的時間。

提供動力的電池

如果人類沒有電池,世界將會怎樣?沒有電池,我們的電動玩具可就會耷拉著腦袋,提早退休了;沒有電池,我們的MP3、MP4也不能放出周傑倫的歌聲了;沒有電池,我們也不能偷著騎爸爸的電動車了……看來,我們還真離不開電池呢。

誰也不服誰

電池當然和電有關聯了,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電流的人是意大利著名的生物學家伽法尼教授。伽法尼教授在解剖青蛙的時候,發現當刀尖碰到青蛙腿上的神經時,死去多時的青蛙腿竟然猛地痙攣了幾下,教授認為這一現象就是“動物電”。然而,伽法尼的這一發現卻遭到了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的反對。伏打認為動物的神經反應並不是動物自身攜帶的電流反應,而是動物神經對有電荷通過的一種記錄而已,應該把它叫做“金屬電”。

老祖宗出世

“動物電”和“金屬電”兩大派係的鬥爭一直持續了幾十年。固執的伏打閉門謝客,專心研究。他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最後發現隻要把兩種不同的金屬浸在酸液裏,並把外電路連接起來,就會產生相當強大的電流。1800

年,伏打發明了靠金屬在酸液裏的化學反應產生電的“伏打電堆”。這個“伏打電堆”就是最早的電池,也是我們現在頻繁使用的電池的老祖宗。

伏打發明的電池,是用一串鋅盤、銅盤以及水或鹽浸濕的紙張,按一定次序相疊而成的。這種組合其實就是一個原始的原電池組。“伏打電堆”的發明,使人類第一次獲得了持續的電流。為了紀念伏打在電學上的貢獻,我們就將電動勢和電勢差(電壓)的單位以伏打的姓氏命名為“伏特”。

方便實用最重要

在1836年的時候,英國的丹尼爾使用稀硫酸作電解液,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能保持平衡電流的鋅─銅電池。雖然丹尼爾發明的新電池對“伏打電堆”進行了改良,但這些電池的電壓都會隨著使用時間而逐漸下降。1860年,法國的普朗泰發明出可以反複使用的“蓄電池”,它可以進行充電,使電池電壓回升。十七年之後,“幹”性的電池從英國人赫勒森的研究室裏脫穎而出,這種電池便於攜帶,使用方便,結果大受歡迎。“幹”性的電池是“幹電池”的始祖,而現代幹電池中產量最多的電池是碳鋅電池,也是我們現在常用的電池。

一次性電池和可充電電池

我們常見的堿錳電池、水銀電池、鋅電池等都屬於一次性電池,它們的電量耗盡之後,不能重新進行充電,隻能丟棄不用。而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等都屬於可充電的電池,它們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循環使用,基本上可以充電使用200多次,所以又叫做“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