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專門的科學領域,體育是在人類社會長期實踐中,與人類社會一起進步和發展的,它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和製約,也為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服務。體育在中國雖有悠久的曆史,但在古代並沒有“體育”這個專門名詞。孔子提出“六藝”的教育思想的內容,這“禮”、“樂”、“射”、“禦”、“書”、“數”中的“射”“禦”是很明顯的人體活動。“射”是射箭;“禦”是駕車。但孔子以及後代數千年中的文化教育界,並沒有提到“體育”該詞。“體育”這個詞是外來的,它來源於英文Pyiaduaio,直譯就是“身體的教育”,簡稱“體育”。
我國的原始社會經曆了舊石器時期、中石器時期和新石器時期。在舊石器時代,人們過著群居的生活,以采集和狩獵作為生活的基本手段,人類的運動以徒手運動為主,如奔跑、跳躍、攀緣、搏擊等。這些技能是人類的本能活動,但隨著長期的重複運動,原始人也逐步積累了對某些運動規律的感性認識,並在生產活動中有意識的加以應用。
原始戰爭中,人們對武器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原先比較簡單的生產工具轉化來的武器已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人們開始注重製造比較新式的武器,一些生產工具得到了改良。從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社會的早期戰爭武器是棍棒、石刀、石球、石斧、弓箭,而到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形成較為複雜的武器,從這些武器的性能來說,可以分為進攻性武器和防守性武器,前者如石錘、石矛、石鉞等;後者如盾、甲胄、護臂、匕首等。各種兵器也有了專門的分工,並有特定的用法,還形成了特定的兵器使用技能。
由於戰爭的頻繁和不斷升級,原始軍事訓練活動也逐漸萌芽。帝舜時代,大禹征伐有苗部落,就“修教三年,執幹戚武,有苗乃服”。“幹”和“戚”都是武器,如何使用它也是一種技巧,也要訓練,因此古人就創造了利用舞蹈來練兵的方法,這就是“幹戚武”,也是我國早期的“兵操”,其中比較有名是“武舞”。
武舞起源於人與獸和人與人鬥的活動,它最初是狩獵或戰爭場麵的再現,但隨著原始戰爭的發展,武舞就成了軍事訓練的一種形式。如後來的周文王創造了一種列陣作戰的練兵方法,稱為“大武舞”。在練兵時,配以鼓樂,隨著節奏操練兵器,排演動作和隊形。周公旦後來總結了這套“大武舞”,將它分為六個樂章,主要是通過隊列隊形的變換並伴之以擊刺等簡單動作,以此來表現武王伐紂的過程。它脫離了軍事的目的,按規定的人數、規定的服飾、規定的器械,作為一種儀式出現。現代體育中的團體操表演形式就是起源於“武舞”。
在古代文獻中,我們還常看到“角抵”一詞,“角抵”,又稱作“蚩尤戲”,後世常與“角力”通用。蚩尤是黃帝時代的一個部落,崇尚武力。《述異記》講蚩尤族頭上有角,以角抵人,一般人不能抵抗。蚩尤頭上頂戴的是牛角一類的器具,以此相互抵觸、爭鬥。這種遊戲起源於狩獵生活,又因戰爭的關係而得到發展,它反映了原始人與野獸以及與同類人之間徒手搏鬥的情形。這種徒手搏鬥使用了拳打、腳踢、躲閃、扭摔、跳躍等動作,含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技能,這種軍事性質的操練和運動,可以說是早期“軍事體育”的萌芽。
原始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隨著智力的發展和經驗的增加,認識到利用肢體屈伸動作可以調節生理上的不舒適;如腰酸背痛。另外,人類在感情和心理上,也需要通過肢體活動來表現,如人高興了就“手舞足蹈”,就會奔跑跳躍,高聲歡叫。人們把這些自發的動作按一定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古人稱之為“舞”。所以古人說:“樂心內發,感物而動,不覺手足自運,歡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在一次次的部落集會,節日和豐收時節的迎客送賓、婚姻喜慶中,原始人都熱烈的跳舞,動作粗放而有力,藉以表達喜悅的心情。這種舞蹈不論從形式上看,還是從作用上看,都帶有體育活動的性質,它們是古代人歡娛身心的重要形式。因此中國古代不用“體操”、“體育”這類詞,而用“舞”字概括,如“舞劍”、“舞刀”、“竿舞”(爬竿)、“蹴舞”、“斤鬥舞”、“繩技舞”等。在出土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盆上,就畫有一組跳舞的人,他(她)們並肩攜手,舞步輕盈,動作美麗和諧、姿態真切。
圖騰崇拜是早期氏族社會的宗教現象。由於生產力的限製,大多數圖騰都是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原始人看到大自然中的飛禽走獸,如鷹擊長空,虎躍山崗,猿跳兔蹦,老熊吊樹,飛鳥展翅,動作矯健剽悍,不覺非常羨慕崇拜,進而摹仿。現代東北鄂倫春族的黑熊搏鬥舞就帶有早期圖騰崇拜性質的舞蹈。
我國曆代流傳不衰的氣功導引術,就是先民模仿飛禽走獸的結果。人類“熊經鳥伸”般地舞動手足,藉此活動關節,疏通氣血,達到消除疾病、恢複健康的目的。這是原始人長期對動物界仔細觀察、類比聯想的產物。
原始人有沒有自覺的、有目的健身活動呢據古文獻記載,在帝堯時期,由於大水災,水氣彌漫,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潮濕陰冷的空氣,導致了筋骨滯著,雙腿腫脹,行走不便。這時有一個叫陰康氏的人,經過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實踐,創造出一套活動肢體的健身操,使病者通利關節,這就是上古時期有名的“消腫舞”。
在原始社會,人們還采用石針刺激病痛部位,以緩解病情,醫療體育也開始萌芽。在原始社會的教育過程中,原始人也很重視對兒童的身體技能教育,教他們打獵、捕魚、格鬥的技能,使小孩從啟蒙時代起就被訓練掌握基本的生產活動技能。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可以了解,原始體育的產生是隨著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而發展的,生產勞動首先為體育的產生準備了條件,因社會生產的多樣化而使人類的身體活動多樣化,體育在此基礎上得到了表現和發展,而戰爭和社會文化活動又促進了這一過程。
在我國,體育一詞有兩種解釋。如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體育一詞是這樣解釋的:(1)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種運動來實現,在活動的過程中以鍛煉人的身體為目的;(2)指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各種活動,包括田徑、體操、球類、遊泳、武術、登山、射擊、滑冰、滑雪、舉重、摔跤、擊劍、自行車、打球等各種項目。體育一詞具有兩種解釋的證據還可以從其翻譯上找到,即體育一詞有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sports兩種不同的翻譯,例如,國家體育總局的英文全稱為: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