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自控修煉學08(1 / 3)

第七章 FBI的氣場自控修煉——自控是成功的“刻度表”

氣場是肌肉和大腦的超合金骨架。

淡定——FBI心靈氣場的“定心丸”

淡定是什麼?它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處亂不驚的安然狀態,也是一種對生活隨遇而安的信仰,更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勇氣。淡定,可以讓一個人擺脫陳舊的心靈氣場,讓人看到更多生活的明麗色彩。

FBI素來以淡定而著稱,這不是他們刻意裝出來的樣架子,而是職業經曆告訴他們:隻有淡定,才能從容麵對任何大場麵,保持冷靜的思維和鎮定的心態。更重要的是,FBI能夠通過淡定去感受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含義,能夠在抓捕罪犯不順利的逆境中感受到幸福。淡定,就是自控力的最高層級——不受外物的幹擾和破壞。

那麼,FBI的淡定是如何修煉的呢?它帶給人們又有哪些好處呢?

第一,淡定能讓人體味到幸福的真諦。

有一位富翁看到一個砍柴歸來的樵夫,他背著一大捆柴火,嘴裏吹著口哨,腳下邁著輕快的步子。富翁端詳了一下樵夫的穿衣打扮,可以說穿得十分寒酸,而且麵部也好像營養不良似的,就是精神頭兒十分飽滿。富翁看到這兒不由得迷惑了:這家夥吃的、穿的、用的都沒有我好,可為什麼還是這麼高興呢?於是,富翁走過去問樵夫:“你生活這麼困難,怎麼還這麼高興呢?而我這麼有錢為什麼還不開心?”樵夫微微一笑,將身上的柴火放下來說:“放下!”富翁聽到這兒,頓時恍然大悟:自己每天都在考慮著如何經營他的買賣,每天都在為經營不善而帶來的後果而發愁,一旦賺了錢還擔心被歹徒偷走、搶走、騙走,因此每天都活在憂慮和痛苦之中,怎麼可能感受到幸福呢?想想看,樵夫雖然生活清貧,但是每天都靠著勞動解決了家裏人的溫飽問題,因為淡定處世才感到知足和開心。

FBI也是如此,他們和正常人一樣需要養家糊口,也承受著各種案子的壓力。雖然他們的收入很高,但跟富豪相比還是少得可憐,而且他們隨時都麵對著生命危險。即便如此,每一個FBI在加入這個組織之後,都不會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現狀怨天尤人,他們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所以在麵對生死考驗和金錢考驗的時候,都不忘記堅守內心的那份執著。他們不會因為錢財出賣自己的靈魂和信仰,因為他們知道堅守住原則的人才有資格去享受人生的幸福。因為FBI很清楚,欲望原本就是沒有止境的,如果單是為了滿足它,人生的痛苦就會無止無休。

第二,淡定能讓人充滿鬥誌。

很多人經常會犯三分鍾熱血的錯誤,因為人們的熱情是非常容易被消耗掉的,特別是在剛剛接觸一件事物的時候,人們的積極性總是很充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執著勁兒就會變得越來越弱,特別是在承受著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很容易讓熱情消退,心中也會冒出不少負麵的想法。FBI也是如此,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生活在物質世界中,會遭受名利嫉妒和指責的幹擾,有時候難免會因為自我感覺失衡而降低對工作的熱情,可盡管如此,FBI不會放棄自己的信念,更不會計較名利得失,因為他們十分清楚:自從走進FBI大樓的那一刻起,過去的經曆已成定局,隻有淡定地看待現在,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尋找到事業的突破口。

很多FBI之前可能是風光的白領人士,也可能是優秀的技術人員,但是麵對聯邦調查局,每一個人都是“菜鳥”,都必須從零開始接受FBI的專屬特訓。假設在這個時候,FBI找不到持續培養熱情的路,就隻能離開或者一輩子呆在底層。既然如此,FBI幹脆將注意力放在工作中,時刻保持著淡定的心態,相信自己的熱情終歸會為自己帶來好運——隻有用於堅持的人才更容易看到明天初升的太陽。因此,每一個FBI都是十分敬業的,也能夠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不同的貢獻。

第三,淡定讓人保持淳樸的本性。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滿足功成名就的功利欲望之外,更需要有情感作為補充,所以幾乎每個人都要在親情、友情和愛情的世界中尋找停泊的港灣。然而,感情是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的。當一個人不幸失去了親人、朋友和愛人之後,很容易變得暴躁易怒,再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或者,當人遭受到巨大壓力、壓迫的時候,也會將負麵情緒帶給身邊的人。雖然這些都是人性使然,但是FBI從來不會這麼做,他們會始終保持著平淡之心,無論是麵的生離死別還是風道揚鑣,他們都能接受生活“賜予”給他們的重重考驗。由此,FBI深信不疑的是,隻有將淡定之心保持到最後,才能讓自己形成定力,經得起誘惑和挫折,時刻恪守清醒。更重要的是,學會淡定處世的人,不會見異思遷,因為他們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會堅守對國家、愛人和朋友的忠誠。

第四,淡定讓人臨危不懼。

任何人的生活中都難免不發生意外,關鍵在於如何麵對這些意外。對此FBI的方法是,讓自己盡量處於冷靜的狀態中,這樣才能從容不迫地分析危機背後的真相和規律。特別是FBI在執行重要任務的時候,他們會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而“不擇手段”,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以不變應萬變,以淡定應付災難和危機。尤其是FBI中的骨幹分子,他們往往是整個團隊的定心丸,因為他們通常都經曆豐富、事業寬廣,很容易就能達到淡定的境界。比如在“9·11”事件發生後,民眾陷入到痛苦、恐慌和憤怒中,但是FBI的情緒卻不能跟著大家一起走,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追查凶手,杜絕類似災難的重演。

總之,淡定是一種需要修煉的態度,正所謂“低調做人”,這個低調就是淡定的別名詞,也恰到好處地闡明了心懷淡定的要素:不要和人爭長短,更不要和人鬥氣對峙,做好自己就是最成功的修煉,打敗了自己就無須再去打敗別人,因為你已經戰勝了曾經懦弱的自我。

美國政府每年撥給FBI的經費都是天文數字,這也是FBI感到自豪的一件事,當然他們給國家的回報是屢破奇案,不斷取得的戰績讓每一位聯邦警察都充滿了成就感,可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工作著、生活著,這是一種對個人能力的隱藏和謙虛,也是一種不張揚的平易近人。FBI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有賴於他們的內心浮躁情緒的自控。正是以自控為尺碼,他們才會時刻潔身自好,淡看花開花落。

氣勢出英雄

人人都想獲得成功,人人都想在自己的領域成為英雄。話雖如此,但是真正將想法和實踐結合到一起的人,是少之又少,因為大部分人隻是將“成功”一詞停留在腦子裏而已。但是,FBI卻從來不這麼做,他們對成功的渴望就像對食物的獵取一樣,時刻都在控製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讓它們助推自己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FBI的氣場在影響著他們的一舉一動,讓他們總是下意識地思考一個問題:我應該為成功做些什麼?因此,FBI的成功欲望越來越強烈,超出了平常人的欲求。

既然FBI如此渴望成功,那麼他們在哪些方麵修煉了自身的氣場呢?

第一,氣勢催生勇氣。

當一名勇敢的士兵在衝鋒陷陣的時候,他們會雙眼炯炯有神,緊緊盯著前方的敵營飛一般地衝過去。如果缺乏這種膽量或者對自己不夠自信,士兵就不可能正麵迎敵,正所謂“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這種勇氣,其實就是一種追求成功的氣場,擁有這種氣場的人,是不允許別人觸碰他的成功,除非超越他本身。反觀弱者就截然不同了,他們希望勇者在衝鋒的時候中途倒下,讓他們能夠撿到便宜。而當勇者凱旋歸來之時,他們又藏在陰暗的角落裏咒罵著英雄。

FBI就是勇者,當他們麵對犯罪分子的時候,無論對方有多麼凶殘,他們都敢於勇猛地衝過去而不願意落後,因為他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是要緝拿罪犯,保護國家和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由此,FBI在氣場的影響下變得無所畏懼,因為他們的頭腦中隻有一個目標,就是怎樣才能製服對手,完成任務。每到這時,FBI身上的氣勢會越來越明顯,催促著他勇往直前,在一瞬間化身為勇猛的士兵,去踐行他們對成功的渴望。

第二,強烈的驅動力。

驅動力影響著一切,也決定著你能否能夠獲得你想要的成功,假設你對成功的欲念僅僅是在意識層麵而未能付諸實踐,那麼這種渴望隻是一個夢而已。當別人問起你時,你也隻能心虛地回答:“我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隻是,你雖然能用語言說謊,但是你的氣場卻不能說話。凡是不敢將成功寫進行動日誌裏的,氣場都是弱得不堪一擊。

FBI則不同,他們對成功的欲求是發自內心深處的,他們每行動一步,都會向心中的理想靠近一米,而且每當他們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之後,會更加強烈地渴望成功。伴隨著渴望的增加,他們做起事來也會更加努力認真,就像滾雪球效應:由一個欲念出發,經過行動的努力而越來越接近成功。為此,FBI會認真分析成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正是因為他們以認真的態度去麵對成功之路的各種障礙,才會將成功逐步變成一個個的短期目標。FBI給自己設定的模式是:像一個積累財富的人那樣,首先讓自己在幾年之內具備成為老板的素質,然後再經過幾年的時間掌握獲取財富的手段……如此一來,他們距離成功的終點就會越來越近。

第三,能力養成信心。

很多人也在行動中追求成功,然而在他們剛剛起步的時候卻頻繁遭遇各種障礙,結果他們馬上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不具備成功的“基因”,甚至對目標本身產生了動搖——這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事實上,他們的糾結源自於一股“底氣”的缺乏,一股因為缺少強大內心支撐力的銳氣。FBI就不會這樣,他們會將自信的氣場一直保持下去,無論遭遇何種變故都能將其擊敗。而這種由能力養成的自信心,會幫助FBI不斷點燃對成功的渴望。

以上三種因素構成了FBI對追求成功的核心動力,正是因為不斷點燃自己的鬥誌去完成目標,才讓FBI完成一件又一件的案子。

威奇托市是美國堪薩斯州最大的城市,素有“飛機之城”的美譽。然而在1974年1月15日,這座城市一下子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當天晚上,一位名叫查理的15歲男孩放學回家,發現父親、母親和弟弟妹妹都被人殘忍勒死。案情公開後,整個威奇托市為之一震。根據FBI調查,凶手是趁查理父母送三個大孩子上學時,先割斷了他家的電話線,然後再闖入室內行凶的。雖然凶手的作案過程搞清楚了,警方卻找不到有價值的線索。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又有三人相繼遇害。讓人吃驚的是,凶手每次作案的手段和方式如出一轍:先選定一名受害者,然後將他家外麵的電話線切斷再破門而入。為了能夠引起警方的關注,凶手還以捆綁、虐待、殺害三個詞的英文字母縮寫,為自己取了一個“BTK”殺手的名字。在他每次犯案之後,都會向威奇托市的報社寄一封信,宣稱他就是凶手,同時提供一些隻有凶手本人才知道的信息。

1979年,“BTK扼脖狂魔”發出最後一封信之後,就如同人間蒸發一般消失了。而整個堪薩斯州,卻被無限的焦慮和恐懼籠罩著。特別是威奇托市的市民們,每天回家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電話線,一旦發現電話線不通就會跑出家門。在那段日子裏,“BTK扼脖狂魔”成了人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正是從那段時間起,FBI展開了對“BTK扼脖狂魔”的追蹤。由於線索實在太少,FBI隻好采用排查的方法一點點摸索,可是效果還是不明顯。由於沒有幸存者和目擊證人,誰也不知道這個殺人惡魔究竟長得什麼模樣。盡管如此,FBI們始終沒有放棄:老探員退休了,會將“BTK扼脖狂魔”的卷宗交給新探員;新探員調職了,也會將“BTK扼脖狂魔”的資料轉給別人……就這樣一代又一代,有人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更多的人仍然堅定著抓獲“BTK扼脖狂魔”的信心。